理财和基金的区别 关于理财和基金的区别介绍
2023-01-26
更新时间:2022-05-23 10:39:34作者:未知
全文长 5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7分钟
导 读
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 长久以来,人们对 教师的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他当作知识传递者。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 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作者: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
教师的使命不断变化不变的
是教师始终须对人一生负责任
教师、医生和律师、建筑师、工程师是不一样的。一类是跟物质生产相关,一类跟人相关。
而教师和医生,尽管都与人打交道,但医生的对象是人的身体,现在还增加了关注人的心理。医生在工作时,不会把为什么这么治病告诉你。作为教师,他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及整个生命的发展。这几者之间的差异是清晰的,不难区别。
今天教师的使命就是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对这个社会尽一个公民的责任。
每一代的教师都会面对一个时代对教师使命的新要求,但教师使命也有一些不变的内容,那就是教师的事业始终是对人的一生负责任的一个事业。你给学生的东西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促进了他的发展还是阻碍了他的发展,教师要经常自问。尽管学生不完全被教师所左右,但教师的教育会成为一种力量,可引导人前进和向上。
一个教师有可能对儿童、青少年,对某一个人的发展变化留下深刻影响,让他在每一个前进的重要的时刻会想到这位老师。这样的教师,就是在真实的意义上成了一位教师,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教学者。
教育的魅力
应从创造中去寻找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他当作知识传递者。比如,教师上语文课,他的任务被认为就是教识字、读书、写字……
教师往往也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故而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马克思讲得很深刻,只有创造性的工作才会有尊严。
今天我们特别强调认清教师的工作性质,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他和他们的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教育是丰富人生的很重要的工作。
教师的创造还表现在“转化”上,他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这个转化也是教育的独特挑战与魅力。教师的创造性还表现在促使学生精神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样培养出来的新生代,就会与他的上一代不一样。
这种代际传承与发展,本质上是把人类的知识与技能、精神,转化成个人的能力和精神的内存。这些东西内化在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之中,而后,又会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我觉得教育事业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要求自己像蜡烛一样,成天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以牺牲自己作为职业高尚的表达,而不是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激发学生心中的精神潜力,那么工作对于他来说只有付出没有魅力,也难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工作。
教师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创造。
当然,教师的创造跟工程师的创造不一样,跟建筑师的创造不一样,跟作家也不一样。它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发展的创造。这里面有“转化”的创造,教学工作自身还需要创造,从长远意义上,教学让每一个生命具有创造的力量,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创造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我觉得在人类社会创造事业中,不能没有教师这个职业的创造性劳动。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远远不够!
近十多年来流行的一个看法:那就是把教师看作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最早是美国提出的。
简单而言,有两个不同的目的:
一是为了改变教师地位,因为只有作为专业人员才能提升社会地位。二是为了作为一种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现在许多人喜欢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觉得不够。我不单提“教师专业发展”,我提“教师发展”。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我们不怀疑。问题是,只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是能造就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教师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也可能被忽视了。
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现你是谁,学生也在判断你是谁。学生对你有敬意或瞧不起,反抗或喜欢,都不是仅仅因为你的专业,而是因为你的全部人格。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没有专业你连讲台都站不住。但是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有认识,其中包括他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责任的承担。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的成长中的生命,要有一种责任担当。学生的生命既是最柔软的,又是最脆弱的。有些东西一旦被打破了,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
所以青少年时期,教师留给他们的,会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的幸福。
在中国古代,教师受敬重,排位在天地君亲之后,也属“圣”之列。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孩子上私塾要向圣人、老师叩拜。对教师还有道德方面的高要求,那就是要“为人师表”。
我不赞成
把“应试”与“素质”对立的提法
在古代,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
它是有道理的。道理在哪里?古代的文言文,它是古代文人对世界及自我认识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有很深的道理,也不同于口语。教书先生要孩子去理解,但孩子又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经历。
为了将来考科举,学生又必须懂这些,那怎么办?就是你跟我读呀,背啊,多读几遍,内在的联系就慢慢浮现出来。这种方法是在独特教育背景下的产物。古代对教育的理解,是以记诵为主的,是记诵之学。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到了近现代中小学教育还是如此强调记、背标准答案?
近代科学知识大发展,大分化,出现学科化了。学科知识且成了人类共同的知识,而不单单是地域的。当科学成为一种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科学分成了很多学科以后,这些知识就成了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并被认为对他将来的生存有用,基础教育就成了儿童为未来人生作一种准备的事业。
如何让学生达到对知识本身的记忆,熟练掌握其方法、技能,就成了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往往因被自己的学科所占有,而忽视了教育人的任务。近代的教育学,大量强调的是把教育看作人类知识的传递,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现在必须对教育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理解。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
自己活得像个人,并不是说像一个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教师也会有缺点,有时候也会有冲动,但只要你是真实的,你会冷静下来,孩子也会理解。所以我觉得跟人打交道,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个假假的人。
“只育分不育人”是个太简单的事情。
我觉得把“分”和“人”对立,是一种绝对两分的思维方式。抬高了“分”,把它与“人”等而视之,这是大误。其实教师真正的能耐是在育人的过程中,不难达到所谓的“分”的要求。
如果有学校或教师宣称我只“育人”不“育分”,这不仅荒谬,家长也肯定不放心。因为现实世界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观点:你教的学生考试是考不好的,然而你是个好教师。我一开始就不赞成把“应试”与“素质”对立的提法,这是两极化思维方式的产物。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改革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
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和当前的需求来完成改革。改革是一种超越,而非简单的否定。
面对“育分”的畸形现实,我的回答是:
“育人”肯定能使他的“分”也上去,但“分”绝对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
生命是不能割裂的
教育也一样
幸福,就我个人而言,是你看重什么,你最在乎什么,什么就是你能感受到的幸福。
作为个体的幸福观和作为教师的幸福观,其实是有相关性的。我更看重的是作为个体(我个人)的追求。我觉得这个最重要。
其实教师只是一个职业,如果一定要问这个职业跟你的人生的关系是什么?那么就是你的人生大量的时间是在这个职业中度过的。你的个性、你的独特性是在这样一个职业里面得到全面的呈现。尽管都叫教师,但是教师和教师之间是非常不一样的。
很难说教师幸福观一定有一个统一的东西,我是这么看的。可能我这个人更看重做人,你自己的人生过得怎么样。当然这个人生,因为你是老师,你的人生就跟学生联系在一起了。倘若你不懂得人生,你对学生的人生也会有许多不懂。
你若问我现在感到什么是幸福,那就是能够给我很多的时间,让我看书,让我想问题,有空写书。人生的滋味是熬出来的。这个“熬”啊,不是指“煎熬”,而是慢慢的炖,积累、累积。
到一定的程度时你就会悟出:噢,这就是人生!所以不是那么简单的用一个幸福观可规范我们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不能被规范的。
另外,我们的教育不善于在整体综合的教育活动中培育整体的人,用丰富的教育活动去培育多方面发展的人。生命是不能割裂的。人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未必就是只有手和脚在动,而脑子不动,也没有感情,没有喜欢不喜欢。这不成了机器人了?教育的难就难在这儿,它的任何活动都是综合的,你忘记了这一点,就一定搞不好教育。
这是我最初提出生命观的指向,强调了教育的综合性渗透,强调了活动的综合性渗透。现在也许是我年纪越来越大了,看东西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近悟出的是:教育对生命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人,还应包括整个自然界。凡是有生命的,我们都可以和它对话。
世界在我的心中更扩大了。人是可以从各种生命变化中获得很多感悟的。
教师应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当然,这里又要有学术,又要有人格。人格,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一个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不是说哪一种人格才有魅力,我是这样看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逐渐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成为有发展自觉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
他对这个世界永远有一种好奇,保持着发现的眼光,每逢遇到一个新的领域,他不是畏缩后退,而是积极地进入,去了解更多。他周围的世界也要经常去发现。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很有魅力,因为他经常会跟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与发现。
教育的魅力恐怕不仅仅限于教师已形成的人格与学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应是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人,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样的教师在我看来可能是比较有魅力的。
我自己追求做这样的教师,这是一个与生命同在的无止境的过程。对人而言,我更关注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首先关注职业。其实职业的规范总是比较死板的,真正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你应该是真诚的人,不断发现和创造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会有魅力。
真正的重建
是对教学基础性问题有一个把握
我觉得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到了重建的阶段。现在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非常的丰富,多元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大家都在努力,都想有一些新的创造。当然也不乏只是为了提一些新口号而在那里摆弄的人。
我认为真正好的重建就要对教学的基础性的问题有一个把握。目前是有点杂乱的“丰富”,什么都在一个平面上呈现,恐怕还要梳理。要回到“教学是什么”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上去。我特别不赞成用“学习”来代替“教学”,也不赞成用“课程”来代替“教学”。
教师教育亟须综合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至少包括职前和职后。从职前来讲,应该有对教师职业的重新理解,即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从合格到优秀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开始都以优秀教师的标准去要求。
首先是有一个底线,高是无限的,越往高越个性化。关键是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再来提教师怎么培养,队伍怎么建设。
对师范生的培养,还有很多陈旧的观念,认为教师就是学点教学法,学点入门技巧,诸如普通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等,把这看成是教师的基本功。“三字一话”是要,但只是技能意义上的,对什么是教师职业更为根本的基本功,教师是谁,应该有怎样的品性,他的生存方式有什么独特性,作为一名当代合格教师所应该具有什么等根本问题,还缺少深入的研究。
对教师队伍建设有什么建议?
我认为:教师的工作量、教学的工作量要减轻,学校的编制要增加。不能只是从效率的角度来规定师生比,要从教师有时间再学习、再发展的意义上,综合考虑师生比。工作量减轻了,他才有时间去思考,研究、讨论。现在的编制很满,班额又超员,特别是好一点的学校,常见五六十人一个班。稍微好一点的学校,教师工作排得满满的,负担很重。
教师也要减负。
减负不是不要研究,减负是要减少工作量,加强研究,让大家有时间安排一点研修、讨论、学习。教师不是通过几次轮训就能成长起来的,关键是要使教师在工作中有思考,产生学习的需要,研究的需要。
通过学习、研究有实现发展的感觉,然后越来越感受到工作本身的价值、吸引和魅力,这样他才会成长起来,而不是靠五年一次的轮训,然后大家都拿学分,以为拿了就完成培训任务了。
我觉得教师教育亟须综合研究,要关注和提升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质量,这个提升就是要把研究放进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
我们更需要研究,要讲究对事情内在规定性的把握。这些都把握不好,不知道教师到底怎么成长,什么对教师的成长才是有利的,怎么能建设好教师队伍呢?
真的,我看学校中教师静下来的时间很少,这是一个问题。
没有静下来他怎么反思,怎么发展?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中国教育研究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