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和基金的区别 关于理财和基金的区别介绍
2023-01-26
更新时间:2022-06-02 17:30:43作者:未知
下载的自习软件,却成了孩子交友聊天的工具;学习类App中被插入大量广告,还有一些涉黄涉暴的内容;推送的“免费领取×××”活动等有诱导未成年人充值之嫌……
据《法治日报》报道,连日来,不少家长就学习类App暴露的问题向记者吐槽。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改善学习类App乱象,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细化相关规定,同时让行业知晓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去除商业化、娱乐化的氛围。
近几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受疫情影响不断壮大的线上学习需求,五花八门的学习类App数量呈井喷式上升。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习类App剑走偏锋:有的暗藏不良内容,有的变成了学生“交友”聚集区,还有的有强制消费、诱导消费的嫌疑。总的来看,已有变味之虞。
对于种种乱象,相关部门已进行过多轮专项治理,一些App被责令整改,甚至其中一些还被强制下架。但就媒体最新的调查来看,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受众的学习类App的各种不良倾向,依旧没有彻底改观。
不管是插入大量广告甚至涉黄信息,还是极力诱导消费,学习类App的各种“打擦边球”行为,目的无非是为了利。客观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学习类App需要赚钱,可以理解。
但是,生财得有道,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群体身上赚钱就更需要守住底线。这方面的红线其实一直是很清楚的:广告法明确禁止涉黄涉暴广告出现,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
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习类App还敢于铤而走险,背后可能有两个非常现实的原因。一是,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学习类App为了最大程度获客,很多功能的使用都是免费的。如此一来,就把盈利的重心放到了对“副业”的钻营上,试图靠捞偏门来赚钱;二是,随着网游等领域的监管趋严,一些灰色流量也急欲找到出口,学习类App恰好提供了机会。如此“一拍即合”,最终可能就形成了今天乌烟瘴气的行业生态。
对于此一现状,除了继续加大专项治理,提高对乱象的惩处力度,还应该着眼于常态化的规范,进一步明确学习类App的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事实上,早在2018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中就已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学习类APP内容要求、审查标准和监管办法等,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学习类App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
学习类App,一方面要体现出真正的学习工具价值,一方面要紧紧守住保护未成年人的红线,行业的准入门槛就应该高一些。商业化、娱乐化的边界在哪?专业性如何体现?这些都应该有清晰的标准。像一些学习App的开发和运营,据说压根就没有教育专业人士的参与,这样的学习产品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只有真正提高并进一步明确行业门槛,才能从源头减少一些市场投机者的乱入,避免把市场搞混带偏。
除此之外,应用商店和平台也应该加强把关,对于消费者反映强烈、投诉频繁的App,就应该有相应的处理机制。总之,良莠不齐、“幺蛾子”频出的学习类App市场,亟需纳入一个更规范的制度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