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礼服孔雀鱼怎么养?红尾礼服孔雀鱼饲养环境

更新时间:2022-09-29 17:46:01作者:智慧百科

红尾礼服孔雀鱼怎么养?红尾礼服孔雀鱼饲养环境

红尾礼服孔雀鱼怎么养?红尾礼服孔雀鱼饲养环境

红尾礼服孔雀鱼怎么养?红尾礼服孔雀鱼饲养环境

红尾礼服孔雀鱼怎么养?

孔雀鱼虽然属于饲养难度较低的品种,但是,想要饲养好这种鱼也是有许多饲养的注意事项的。当然,首先你的孔雀鱼是要健康的,其次在日常饲养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最基本的饲养要点,才能养出健康的孔雀鱼。

一、日常孔雀鱼的饲养

1、适合温度水质

孔雀鱼适合生存的水温范围是二十二度c到二十四度c.水质硬度是10-30Dgh,水质酸硷Ph值是7.0-8.5.孔雀鱼如到较差的水质或是生病时,色泽的蓝色会变成为黑色。

2、适合饲养食物

适合饲养孔雀鱼之食物是红线虫和水蚤或者是乾的饲料均可以喂食。

3、鱼缸大小建议

饲养孔雀鱼最好选用45CM以上的水族箱。因孔雀鱼可视为中型观赏鱼。但具体鱼缸大小视饲养量而定。

4、可以混合喂养

孔雀鱼性情温和,能够与温和的中小型的热带鱼一起混合养殖。

二、春夏交替时的饲养

1、水温要稳定

加热棒还是先别移走,设定一个保险的温度,比如25度,反正高于这个温度的时候不会工作不费电嘛。另外就是换水时要注意温差,新水过冷过热都不宜。

2、密度要降低

为了减少排泄量,更好地保持水质洁净。过滤系统什么的就不必多说了。

3、注意活食的清洗

特指红虫,养个3天5天的,滴水打气来养着。6月到9月气温更高时,建议不要喂活红虫,可以喂冻血虫。

4、注意用具的消毒

不管缸里的鱼有病没病,捞网、吸管、擦缸的海绵什么的用具,乃至操作者的手,接触过一个缸里的水后,要在另一个缸里使用,最好都泡一下高锰酸钾溶液或肥皂清洗。缸多的童鞋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夹尾、白点传染起来是很头疼的。

红尾礼服孔雀鱼饲养环境

孔雀鱼在饲养的过程中水质是非常关键的,所有鱼的饲养都是先将水质调整好,鱼才会健康成长。而如果你需要繁殖的话,孔雀鱼的饲养环境也要跟着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行。小编就从温度和饲养密度来告诉你应该如何养出健康的孔雀鱼。

一、温度

孔雀鱼的适温在22到26度之间,成鱼一般我是控制在22到24度,幼鱼则是控制在24至26度度左右。有些鱼友鱼友则把幼鱼温度提高到27、8度,认为这样幼鱼才活跃,食量和新陈代谢增加,才能发育的快,此话说的不假,但这种高温的负面影响却被忽视掉了。在这种高温下,幼鱼新陈代谢过快,即使吃的再多,也供不上代谢出去的速度快,尤其是钙质,因此在一段时间后就可能会出现突发畸形等病症。

孔雀鱼留做种亲鱼的,基本都是冬天繁育出的鱼,原因也主要是在冬季水温恒定适宜的。

二、饲养密度

对于子鱼放养的密度,建议的缸是40*25*30厘米的,建议放养的密度在50到60尾左右。密度过大,水质不宜控制容易发病,千万注意!密度过小,缸大鱼少,子鱼不用抢食会导致兴奋度和运动缺乏,从而到影响生长速度的,这是很多玩家没注意到的地方,需要注意。

一般在2周后,我们就会看到随着子鱼的长大,缸的密度也随着增大起来,这时候如果再不增加空间,就会影响到子鱼的生长速度了。这时我就将它们移到我的50*40*30的缸中,给它们宽阔的空间,为它们进一步的快速发育提供更好的条件。

为您推荐

人为什么会失眠?最易导致失眠的十大职业人群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有个好的睡眠,才有一天好的精神。然而对于失眠的人来说,睡眠成为他们的奢侈品,尤其是有一些职业

2022-12-22 03:31

加班病你有吗?六招赶走加班病解除疲劳

最近经常与加班相伴,毫无私人休息时间,神经时刻处在紧张状态,经常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无法集中精力的状况,甚至连免疫力都急速下降

2022-12-22 03:31

癌症与职业有关?哪些职业是癌症高危人群

如今,职业病已经成为了一个困扰我们的事情,殊不知,癌症也是职业病之一,有一些职业会和一些癌症对号固定挂钩,来看看你是不是患癌症的高

2022-12-22 03:31

工作犯困双腿胀痛怎么办?7招有效摆脱职业病

工作好累、工作好困,一到工作时候就眼睛酸痛、犯困、胸闷,你是不是也这样呢?工作疲惫是正常的,其实一些很小的动作就可以帮助你缓解工作

2022-12-22 03:31

职业枯竭症来袭怎么办?应及时充电学会倾诉

感觉到职业枯竭的人应该及时充电,靠更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提高自身实力。这样不仅自己心里有底气,用人单位也会重视,甚至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主动找到你。

2022-12-22 03:31

自行车运动员相继确诊睾丸癌,巧合还是必然?

相比之下,睾丸癌的发病与人种、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存在比较确切的相关性。从年龄分布看,睾丸癌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从人种不同来看,欧美白人男性是睾丸癌发病的高危人群。

2022-12-22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