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

更新时间:2022-11-11 21:09:01作者:智慧百科

如何看待“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

其中回应了疫情以来民众的很多关切,比如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等等,但也有一些措施让民众多了一层忧虑,比如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缩短隔离时间、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等。

那么,该如何来理解这些措施,我们邀请了流行病学从业人员邱溱来做进一步分析。本文部分内容发布于知乎,经作者修订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邱溱】

一、背景

疫情三年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遭受的压力非常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疫情防控阻碍了人员流动,消费市场疲软,这个时候需要提振经济信心,通知的发布正当其时。

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全国疫情形势并不乐观,通知中头一次提到:“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这一点值得我们警惕。

近几天关注的广州疫情可能刚刚见顶,而重庆疫情还维持快速上升势头,例如前天(11月9日)重庆新增123+633,实际社会面54+262,社会面占比超过40%。

所以通知中也提到:切实落实“四早”要求,以快制快,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

二、基层压力

在这条新闻的评论中,有网友呼吁“希望地方政府认真执行,不要各自为政”,也有网友表示这是“基层的大考”,情况确实如此。

从几次全国疫情反扑的情况来看,基层防控的压力在不断增大。从平遥县的案例看,县域级别防控难度很大,需要明确“精准防控”的适用条件。

1.平遥卜宜乡疫情案例


看到这个新闻,很多人认为27例就封是过度的,再看11日凌晨信息,已经181例。


可以设想下,如果当地继续靠着极为有限的人手搞“精准流调”,能赶得上传播速度吗?

疫情发生地情况:


为了研究传播过程,我将传播关系整理了出来:


可点击放大:https://www.processon.com/view/link/636ccc800791290b4ba1c117

从流调可以看出:疫情从东吕高速平遥南服务区传出,在较偏僻的卜宜乡爆发,虽然经历了一次大集,但大集没有成为明显放大器。

时间线上分析,11月1日首次感染,11月7日静态管理,疫情隐蔽传播7天时间+居家2天时间,就传播了至少5代,涉及至少181例。

2.指数增长的特点

局部的疫情只有两个稳态:0或者接近环境容量上限。


大多数县城恰好没有疫情输入,就能维持稳态。有一部分县城已经有一定比例感染了。

而平遥是在早期趁着指数增长初期增速还不太快,努力清零的典型。

3.中西部县域防控是很困难的

按《第九版》方案,出现疫情后,疾控和公安、电信部门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发现病例后,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明确该病例见过哪些人(认识的人,要求提供联系方式),去过哪些公共场所(见到的人大多数不认识)。 见过的人作为密接直接隔离(如果该人员已经在外地就需要发出协查函),还需要对密接再进行流调,明确次密接人员(2022年11月10日之前要求找次密接)。 明确公共场所后,疾控还需要与公安(图侦人员为主)、电信人员协同,找到同时间段到过该场所的人员。

所以精准防控需要实现几个步骤:

及时发现病例→准确流调,并控制认识的密接人员→明确重点场所→公安、电信人员筛查到过该场所的人员→隔离密接、次密接

能维持流调的前提是:

疫情发现早,传播还没有超过2代 病例数量不多,靠本地人员还能完成流调 本地疾控人员、电信人员、公安技术人员都有经验,不会犯低级错误 有软硬件支持

小县城实际只有3种选择:

(1)按第九版方案执行,但缺乏流调能力基础,会导致疫情的全面失控+疫情外溢。

(2)加码封城会影响短期经济,但解封较快,还消除了外溢可能。

(3)在搞不清楚传染链的情况下还没有能早封,疫情继续扩散,直到挤兑了隔离能力、检测能力、医疗能力,造成长时间封城。

小县城实际上没得选,(1)没有条件,(2)比(3)强不少。

只要动作果断,疫情规模并不会太大。

所以,应当考虑到地方的实际能力,为“精准防控”设立边界条件。此前第九版已经提到传播链难以理清后怎么办,但边界条件还不是很清晰。


例如可事先测算某个县城的流调容量,并明确边界条件.

当疫情发现较晚的时候,应该考虑直接封闭。

当疫情发现早,且流调未挤兑的时候,坚持“精准流调”。

当疫情发现早,但流调接近挤兑的时候,有两个选择:

(1)静态管理,早封早解封。

(2)向上级求援,靠更多的人员顶住这个“尖峰”。如果能有足够的人手顶几天,可能就可以将疫情规模下调一个数量级。

三、一刀切的问题

1.加码原因

很多情况下,如果A地有疫情,A地人员外出到B地的时候,会被B地加码,原因有几个:

(1)A地出现了严重的瞒报现象。

(2)两地的疾控技术水平不一,如果A地疾控技术水平较低,或者出现了流调能力挤兑,则A地外出人员感染概率就会很快增加。

(3)很多地方没有按第九版要求公布病例轨迹,无从判断该地疫情传播范围。

(4)另外跨省合作较为困难,如果B地发现一个来自A地的旅客,即使B地获得该旅客的全部流调轨迹,但由于A地的轨迹未公开,B地无法将该旅客在A地的轨迹和A地其他病例的轨迹核对,实际无从判断该人员的风险。

这时B地只能对A地的人员搞一刀切。

只有A地、B地的流调能力都较强,且都诚实公布疫情数据,流调能力没有挤兑的时候,两地才能都做到精准防控,才有互信的可能。

如果要做到风险地区划分、风险人员划分结果的“全国互认”,彻底解决“过度防疫”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对流调能力进行“评级”,然后才可能建立“互信”。

2.不同地区需要调整利益关系,才能更好的防外溢

外溢病例不造成本地疫情反弹的隐患,但输入病例会,但流调花费的人力物力很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已经外出人员进行流调,本地受益较小。

但疾控是属地化的,每个地市对本地的传播链最清楚,外地想搞明白很困难,所以“防外溢”比“防输入”更容易。

但“防外溢”需要门槛,成本也很高,中西部地区付出较多努力才可能达到。

而外溢的后果由其他地区承担,被输入疫情的地区还承担着“过度防疫”的责难,造成了两地投入产出的不对等。

为了协调两地关系,可考虑通过经济杠杆调节,例如发生疫情外溢的地区承担被外溢地区的损失(限于直接外溢人员、该人员的密接、次密接,后续传播属于被外溢地区的责任),推动各地加大投入,提升流调能力。

四、境外输入压力有多大

从数据来看,入境航班熔断取消后,新增入境人数相对有限。

2015年数据:国庆黄金周期间,上海口岸出入境总人数达76.2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日均出入境人数近11万人次。(可计算为日常入境5万人)

2022年数据:10月1日至7日,上海浦东机场口岸入境客货邮航班约1400架次,旅客约3.2万人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可计算为日常入境0.45万人)

而上海口岸入境占全国入境总数的50%左右,所以全国日入境人数约为0.9-1万/天。

熔断的航班量可以关注民航局官网11月2日熔断情况

www.caac.gov.cn/ZTZL/RDZT/GJHBRDXX/202211/t20221103_216276.html

7天时间涉及的熔断航班为10架,约2000-3000人,每天平均300-400人。如果取消熔断,对国际旅客旅程的干扰会大幅缓解。入境人数会增加3-4%。而这些航班量并不会导致入境环节的风险大幅加大。核酸后到登机前这段时间的感染概率、较短隔离期限漏掉病例的概率对疫情输入的影响较大。

五、应该做好的准备

1.财力保障

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区差异很大。

欠发达地区本身财政不足,既无力承担大量患者的医药费,承担隔离、转运等防控费用也较为困难。

在疫情期间,不同部门的利润情况相差很大,可以考虑用税收进行调节。

2022年的贸易顺差仍然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06%,可考虑在高利润出口行业调减出口退税(部分税收可以转嫁境外),用这部分截流的税收(可以暂定为每年7000亿元人民币)对欠发达地区进行补贴。

补贴的内容有:

· 医务人员培训、医疗设备增购的费用

· 疾控人员的培训+到外地参与实战+邀请发达地区疾控人员指导的费用

· 公安图侦人员培训费用(图侦人员负责找公共场合密接)

· 核酸筛查费用

· 密接、次密接等人员隔离费用

· 新冠治疗费用

· 被隔离人员停工补助

· 静态管理期间停业补助

2.加强培训

在疫情防控领域可以开展实战化的培训,培训分为几个部分:

· 疾控相关的理论

· 其他地区控制疫情的实战经验

· 其他关联学科中和疾控有关的部分

· 封城期间的物资配送(上虞封城期间,将物资分拣放在旁边的杭州,按户打包好的物资直接送小区,不仅保证了物资供应,也控制住了保供链条的感染问题)

· 封城期间就医问题

课程采用直播+录播+图文文字稿的形式进行,由一线专家录制,全国疾控人员进行线上培训,看不明白的可以反复看录像。

可以考虑让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人员双向流动,西部地区人员现场学习。

3.建立全国流调机动队伍

但即使是开卷考试,也有考不好的人。

人员如果没有经过实战,上战场就会出问题。

在不遗漏的情况下做到“精准”,对疾控队伍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要求非常高。

不能准确决策,就无法做到“精准”,想要减少外溢,就只能扩大化,搞“一刀切”。

所以提升防疫能力并不容易,需要多方面的支援。

疫情早期处置非常重要,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流调跟得上,密接、次密接能及时隔离,就能低代价控制疫情。

· 欠发达地区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疫情,人员经验不太足,各种资源也不够,靠自己的力量明显顶不住规模较大的疫情,导致了防疫力量的击穿。

· 欠发达地区遇到疫情的概率并不高,如果各地都组建技术能力较强的队伍,则可能长期闲置。

所以组建全国机动队伍是相对经济的选择。

对于上级部门而言,应该安排专门的预案和支援队伍。

· 首先需要明确全国330多个地市级行政单位中,哪些有能力精准防控,哪一些搞不定。明确每个有问题的地区一旦发生疫情,需要何种规模的支援。

· 另外还需要提前组建专门的支援队伍,并提前进行训练和磨合,一旦有疫情必须立即投入。

· 支援高海拔地区的团队应当选择没有高原反应的人员。

4.信息系统保障

基层人员需要能将敏感个人信息与可公开的轨迹信息隔离、轨迹可以转为坐标、方便访问的流调信息系统,不是流调文件管理系统。

5.明确“精准防控”状态的进入条件和退出条件

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什么时候该“精准防控”,什么时候该“静态管理”,应当更细化。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