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3-01-20 15:41:02作者:智慧百科
温州古属百越,地理环境复杂,山江湖海、平原丘陵杂处,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共存,历史上多次移民融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尤其是过年风俗,更是独特而庞杂。年关将至,老温州人要干的事情可多了。
01、腊制年货
农历十二月初,各家准备过年,忙于储存制作过年食物,以腊货为多,俗称“腊月”。在温州,通常会将猪肉、鸡、鸭、鱼等制作成腊货备用,有酱油肉、酱油鸡、熏鸡、鳗鲞等。
02、捣年糕
用糯米掺些籼米,炊熟,放在石臼中捣制,然后做成各种形状。加上红糖、桂花等,叫糖糕;不加糖的,叫水浸糕。糖糕除制作成长条外,还用各种模板印制成带状元、魁星、财神爷图案,也有制作成元宝、鲤鱼等形状的。另外,也有炊松糕、做箬糕作为年节食物备用。
03、贴春联
春联,温州人俗称“门对”。一般用红纸黑墨书写,传统宅院会在正屋、厅堂、书斋以及厨房、猪栏等处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也有在出入的双扇门上贴门神、财神的。居丧守孝的家庭,则用蓝纸书联。
04、送节
旧时有“送节”习俗。即在十二月时,女婿以糖制印花年糕二十双,外加鱼肉之类,送到岳父家。婚后第一年,则要加倍。女方回盂是柑、桔、洋粉和通宵蜡烛、压岁钱等。
05、掸新
也称“换新”“掸浮尘”。一般都在二十日或祭灶前后,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宅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有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
06、祭灶
腊月廿四日,俗称“小年”,温州民间有祭灶神活动。灶神是守灶之神,也叫“灶王”、“灶君”,温州人叫“镬灶菩萨”或“镬灶佛”。相传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察看善恶的神,腊月廿四,是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住户功过的日子,家家户户用芝麻糖、花生糖、冻米糖、麦芽糖等俗称“镬灶佛糖”的祭品祭灶,意为让灶王上天汇报时,嘴被糖封住,多说好话。同时鸣花炮送灶神上天,称为“送灶”。
07、还冬
于除夕当日,在中堂摆设香案,供以猪肉、猪头、米鸡、年糕、金银元宝等祭品,及南北货、海货。在温州市区,还将一条鲜鲤鱼放在水盆里。每样祭品,都贴上红纸,点烛炷香,致祭天地百神。按旧俗,祭的时间要选在涨潮时,会使家庭福气上升,财源滚滚。天井里设火盆燂红,祭毕,放鞭炮,俗叫“还冬”,是古代腊祭百神的遗俗。
08、摆珍
除夕在温州叫“过年”,又称“三十日”或“廿九黄昏”。除夕夜,把家藏的祖先画像挂起来,在像前陈列几碗果品、糕点,以及祖先遗留的手迹和喜爱的古玩,这叫“摆珍”或“拜真”。凡亲戚子弟来家,必须膽仰。
09、吃分岁酒
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盖在顶端,以讨彩。大菜中第一个一定是年糕,表示“年年高”,中间不能少了“芋”和“鱼”。谓连年有鱼,生活富裕,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10、点岁灯
除夕夜开始至初一,在家中各个房间燃灯,直到天明,名曰“岁灯”。
11、守岁
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旧时如围棋、象棋、七巧板、解九连环、猜谜语、掷骰子、打五关等,往往彻夜不眠,俗称“守岁”,也有叫“望年夜”。
12、压岁钱
除夕夜,长辈用红纸将铜钱包起来,赐给晚辈,或放在孩子枕头下面,谓能压邪,俗称“压岁钱”。温州竹枝词有:孩儿压岁讨铜钱,快乐真如天上仙,爆竹买来檐下放,嘻嘻笑笑过新年。
13、打关门炮
邻近午夜,闹街僻巷不时响起阵阵鞭炮,这叫“打关门炮”。谓关上旧年大门,告别旧日晦气。
14、开门炮
旧时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口中还要念:“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芯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遍地,灿如云锦,喜气洋洋。
15、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上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祇,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16、接三清
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称“接三清”(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17、行香
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习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祈祷新年吉利,全家平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18、拜年
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拜岁”。先是晚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拜年礼品。50年代前,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草纸包上,上封有红纸,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19、新春开笔
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之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洁,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
20、摆元宝
每户人家用红糖和糯米、籼米制成大小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柜、抽屉、坛罐等等,都放上一个小元宝。
20、穿新衣
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含送旧迎新之意。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有的人家还在小儿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
22、出行
正月初一出门,要选方向。先在灶神前烧香,然后拿一空锅,中放一勺,用力旋转,根据最后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后听见和记住遇见的第一人所讲之话,以剪裁之(虚拟动作),意即取其一半,归来占卜,这叫“香卜”,俗叫“卜剪听”。
23、送元宝
初一日,有人把红糖元宝用红绳缚在万年青的树枝上,沿街挨户送吉利话,由一人打着竹板,现编俚语,一人摇春柴(樟树枝叶)专门应“好”,这叫“送元宝”或“喊元宝”。温州有俗语:“正月初一送元宝,句句讲好。”讲完,每户给点年糕或零钱。
24、新年鼓
正月期间,民间还有文化娱乐活动,如新年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小儿结队成群,携锣鼓,沿街敲打,此往彼来,络绎不绝,叫“新年鼓”。有些人家则集合邻友,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25、舞龙灯
春节期间温州民间有舞龙习俗。十余人手擎彩龙,至庙宇和大户门前舞龙,主家酬以红包、年糕、糖果。另有白龙,用白色苎布制成,内可点灯,也称“龙灯”,由10多个小青年擎着,一般都到庙宇住宿,设香炉、锣鼓,由唱书先生唱故事或颂词,叫“参龙”。庙宇头家要酬给钱物,安排住宿。
26、迎灶神
在平阳等地,初三凌晨或初四夜有迎灶神的习俗。谓“灶神于腊月二十四朝天今日回归,故祈此迎之”(《平阳县志》)。在永嘉楠溪江两岸,则在正月初一清晨迎灶。
27、收珍
正月初五日,每户人家把除夕摆在中堂上的祖先画像及各种珍品和字画等物,收拢藏放起来,这叫“收珍”。收珍时,家中人要祭拜,晚辈外亲也有来祭拜。意为春节告一段落,一切禁忌及特定仪式活动解除,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28、间间亮
正月初七,俗称“人日”,温州民间如文成等地,该夜于各个房间点灯照明,祈愿人丁兴旺。
在永嘉,旧时人们于当日手提香篮,到各个庙宇点烛烧香,祈求人口平安,长命富贵。
29、长八日
正月初八,俗称“长八日”。在瑞安等地,“不分贫富,皆以中庭燃薪,诸巷陌市肆亦然,爆竹如雷,火光烛天,群儿嬉戏跳掷,以庆其会”(清嘉庆《瑞安县志》),称“燎火盘”。
30、谷日
正月初八日:俗称“谷日”。旧时温州山区,民间于该晚开仓点灯,并在仓前烧香,祈愿五谷丰登。
31、天日
正月初九,俗称“天日”。在洞头,有拜天公习俗。相传当日是天公(玉皇大帝)生日,要进行祭拜。供品有糕点、长寿面、果品等。祭拜时间是当日深夜至凌晨。
32、牛羊日
正月初九,在文成山村,有以灯照栏之俗。民谚云:“七人、八谷、九牛羊。”该日,除以优等饲料喂养牛羊外,晚上还在牛羊栏内点灯照明,并在栏前插香祈祷六畜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