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守护生命——医生张月玲的援青故事

更新时间:2022-07-17 17:50:53作者:佚名

医者仁心 守护生命——医生张月玲的援青故事

新华社西宁7月17日电(记者央秀达珍、张子琪、童昊)穿上白大褂,背上医药箱,张月玲一大早就出了门。她要坐车前往距离医院五十多公里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群加藏族乡来路村回访一位患者。

42岁的张月玲是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儿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2021年7月,南京市对口帮扶西宁市工作组选派新一批医疗人才赴西宁开展支医工作,张月玲主动报名,来到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开启为期一年的支医帮扶工作。


7月12日,张月玲在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为患儿检查身体。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青海地广人稀,自然环境艰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农牧民一度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

“翻过一座山,后面还一座,高原的山好像怎么都翻不完。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啊。”沿着盘山路一路行进,海拔从不到2400米攀升到3400多米,张月玲伸出手指用力摁压太阳穴,试图让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缓解一些。

快到山顶,雾蒙蒙的天空忽得下起雨来。村民才让东治早早站在村口等待,迎接来家里的“曼巴”(藏语:医生)。


7月12日,才让东治(左一)在家门口与张月玲交谈。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今年5月,才让东治13岁的女儿才很卓玛患了过敏性紫癜(混合型),辗转几番送到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时,才很卓玛双下肢皮疹已出现继发感染,随时可能出现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

科室只有3名医生,临床经验不足,过去这么严重的病例医院不敢收治,需要尽快转诊到西宁市上级医院,但也会耽误时间,增加群众就医成本。

当时已下班的张月玲接到通知赶回医院,迅速评估,制定治疗方案。住院期间通过禁食、补液、应用凝血酶及激素等治疗手段,才很卓玛身体现已基本痊愈,但还需定期复检。

“卓玛,快看谁来了!”才很卓玛从屋里跑出来,看到张月玲便一把抱住了她,两人有说有笑地聊起天。


7月12日,在才很卓玛家里,张月玲与才很卓玛(右一)聊天。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许多孩子发病早期被忽视,或种种原因辗转数周才来医院,进而加重了病情。”张月玲说,这主要是当地群众对常见病认识不足,家长也缺乏带孩子定期体检的意识。

2022年春节期间,张月玲到栖霞区多家社区医院学习,将儿童保健相关工作制度、操作流程、授课课件等带到医院分享交流。今年医院设立儿童保健科,填补了湟中区儿童保健工作的空白。此外,她还针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为科室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定期下乡义诊……

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光林说:“东西部协作有力推进了高原地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解决了人才技术难题,方便了当地群众看病就医。”

2017年,南京市与西宁市签订帮扶协作和经济合作战略协议,建立南京市栖霞区、雨花台区、六合区与西宁市湟中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源县的帮扶结对关系,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对西宁市开展帮扶协作。一批批江苏援青医疗队奔赴雪域高原,手把手“传、帮、带”,守护高原人民生命健康。


7月12日,张月玲(左一)与才很卓玛拥抱告别。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检查结束后,张月玲拿出提前准备的小礼物,“这里面有一支钢笔和两个笔记本,卓玛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

“张医生,你走了其他病人怎么办?”才让东治问道。

“放心,我走了还有下一批援青医生,我们会把这个‘接力棒’继续传下去!”张月玲笑着说。

本文标签: 张月玲  医生  儿科  卓玛  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