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7-22 15:38:58作者:未知
【编译丨观察者网 连政】
自俄乌冲突开始至今已逾5个月,这段时间以来,乌克兰前驻德国大使梅利尼克(Andrij Melnyk)却频繁攻击德国政界,引起德国民众强烈反感的同时,又博取了各种眼球收获流量,以至于数日前的《纽约时报》都发文援引观点称,“频繁引起争议的梅利尼克,实际上是乌克兰得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一笔宝贵财富。”
但是,当梅利尼克开始公开为纳粹分子扬幡招魂时,波兰等国也加入了谴责的行列,这最终迫使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于7月9日选择换人。而围绕着梅利尼克引起争议的讨论,也凸显出西方世界对二战遗产认知上极其严重的两极分化现实。
梅利尼克。资料图丨德新社
为纳粹“洗地”的驻德国大使
能说一口流利德语的梅利尼克自2015年1月开始担任乌克兰驻德大使。近几个月以来,他因无度地为乌克兰索取数量庞大的武器而出名,但让他更加出名的是其“毒舌水平”非常之高。
梅利尼克先是指责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在当外长期间同莫斯科关系紧密,还编织了一张与俄罗斯的亲密关系网。在基辅拒绝施泰因迈尔访问后,他又用德国俚语辱骂不愿意前往基辅的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为“生气的猪肝肠”,讽刺其像骄纵的女主角一样“玻璃心”。他还称德国不提供重型武器是“载入史册的耻辱”,并在推特上发布“蜗牛负弹”图,阴阳怪气指责德国军援行动缓慢的离谱。
梅利尼克发图时还不忘附上“男性捂脸”表情,被指阴阳怪气。
与此同时,这种“高水平毒舌”也顺利让梅利尼克收获了一大批希望大力支持乌克兰的粉丝,使他摇身一变成为德国脱口秀节目圈中最受欢迎的嘉宾,得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公开发表荒诞离奇的言论。他把自己一身喷子形象全部归咎于德国政界的“不作为”,他说德国官员表面上好像彬彬有礼,但私下却对他请求支持乌克兰时不屑一顾,这种言论成功惹怒了德国精英,但也让那些粉丝们感到高兴。
而就在梅利尼克被免职前一周的6月29日,他在YouTube网上节目(Jung & Naiv)的采访中却开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极右翼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领导人斯捷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强行辩护,阐述自己的反犹观点。他说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些(有关班德拉种族灭绝罪行)说法,还称这在学术界是无须争议的。
“我反对把所有罪行都归咎于班德拉”,梅利尼克说,“没有证据表明班德拉的军队杀害了数十万犹太人和波兰人”。他还将与其相矛盾、但却是大多数历史学家的看法解释成,“由俄罗斯人为推动”的结果,并不断提醒着德国、波兰和以色列等支持这些说法的国家。
德国、波兰人眼中的“纳粹分子”
梅利尼克一直鼓吹班德拉本人没有直接参与屠杀。尽管班德拉当时向纳粹德国发表了忠心耿耿的讲话,但他还是因为试图在利沃夫自立为王而于1941年被纳粹德国逮捕,并“软禁”在柏林郊外的集中营直到1944年9月才得以释放。但是,在此期间,班德拉领导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则于1942年成立了“乌克兰反抗军”,协助纳粹清洗当地的犹太人,同事还将所有16至60岁的波兰男性当做目标,进行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按照历史学家估计,当地仅波兰人就有超过10万在大屠杀期间被杀害。
梅列尼克受访、拒绝承认大屠杀。
因此,梅利尼克的上述言论立即引来了德国官员、以色列驻德国大使馆的谴责声明,而波兰的两名部长更是指出该言论“令人无法接受”。
在德国,承认纳粹过去的罪行被视为一种国家责任,民众的愤怒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蔓延。就连曾经支持梅利尼克的政客们也与他开始保持距离。
在波兰,作为乌克兰面对俄罗斯时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波兰不光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政治支持,还收容了上百万来自乌克兰的难民。7月11日是波兰于2016年开始设立的大屠杀纪念日,当天波兰总统杜达就曾在讲话中敲打乌克兰,称乌克兰应直面过去的黑暗历史,认清大屠杀的事实,而这个事实是两国目前关系(携手共同面对俄罗斯)的基石。
这一次,乌克兰外交部也不得不出面表示,梅利尼克的言论“仅代表他个人”,并感谢波兰政府在俄乌冲突期间提供的帮助。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梅利尼克的“突然“离任。
乌克兰人眼中的“民族英雄”
需要注意的是,与德国波兰以色列等国民众不同,对于许多乌克兰人来说,梅利尼克那些极端观点反而没有任何争议。他们认为班德拉1959年在西德的慕尼黑被苏联特工暗杀,是真正的反苏自由斗士,乌克兰的民众还否认班德拉与纳粹的合作,并且一遍又一遍地拿出德国将班德拉关进集中营一事,来反复强调他“争取独立的光环”。
基辅民众在一次集会上手持班德拉的画像。资料图丨美联社
在乌克兰西部地区,当地民众为班德拉在家乡竖起雕像,用他的名字命名街道,在利沃夫,商店还出售以班德拉为主题的T恤,甚至是袜子。但在乌克兰中部和东部,当地的历史学家则更倾向于批判性地看待班德拉,因为那里有许多家庭曾经作为苏联红军参加作战。
波兰历史学家格里戈兹·罗索林斯基·列贝(Grzegorz Rossolinski Liebe)为此搬出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去纳粹化”目标,声称如果乌克兰不承认班德拉参与大屠杀这段历史,越是回避就就越是会被别人抓着当把柄。
列贝认为班德拉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部分原因是即使是顶尖的知识分子也拒绝重新思考历史。他认为,乌克兰“正视班德拉带来的问题”是迟早要来的。
对二战遗产认知严重分裂的欧洲
《纽约时报》援引在柏林的美国评论员奈曼(Susan Neiman)的说法称,关于梅利尼克各种言论引起如此多愤怒的原因,大部分都因为二战的历史已同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牢牢绑在一起。
奈曼认为,人们喜欢从他们承认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但欧洲人对二战的看法却存在极其严重的两极分化,“如果西方世界此时需要有一个共识的话,不论是需要一场绝对邪恶的战争,还是一场正义无比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可以满足”,她说。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研究政治记忆的德克尔(Irit Dekel)则表示,从二战历史中吸取教训后,“永远不要再…”成为了所有人的共同目标,但结果却截然不同。她认为,“对于德国来说,这是‘永远不要再发生战争’、‘永远不要再发生大屠杀’,对于俄罗斯方面来说,则是‘永远不要再出现纳粹’。”
随着俄军的炮击,乌克兰极右翼军事组织“亚速营”盘踞的钢铁厂内部满目苍夷。图丨ICphoto
但是对东欧人来说,“二战最重要的教训却是,你必须与侵略者作战”,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东欧历史学家戴维斯(Franziska Davies)称,“这就是他们现在做的 —— 他们认定普京就是那个侵略者,必须与之斗争。”
戴维斯女士指出,虽然梅利尼克的评论“完全是错误的”,但东欧人有着共同的战斗意愿,这就是为什么促使乌克兰外交部与梅利尼克“划清界限”的不是德国长达几个月的谴责,而是来自波兰的抗议。而基辅还在不断强调要感谢波兰,并呼吁“在共同挑战前,团结一致”。
目前,梅利尼克终于承认自己的言论不合时宜,“班德拉问题是我们乌克兰人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只需要更多的时间,”不过,他表示这些言论反映了乌克兰人对来自德国人的看法感到失望,“这是许多乌克兰人的共同立场,只是很少有人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