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从“黑臭河”到“生态河”——广东茅洲河治理观察

更新时间:2022-07-23 13:50:30作者:佚名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从“黑臭河”到“生态河”——广东茅洲河治理观察

水清两岸绿、鸥鹭连片飞,七月盛夏里的深圳、东莞界河——茅洲河,连片的浅滩湿地孕育着勃勃生机。

“经过近几年治理,茅洲河又变回了我们小时候的样子,又可以岸边吹风散步、河里摸鱼捉虾了。”在茅洲河畔的洪桥头社区出生长大的居民洪永林开心地说。


无人机航拍茅洲河(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梁旭 摄

眼前美好宜人的风景,来得并不容易。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深圳和东莞在不断发展、扩张的同时,河流淤塞、水质污染等状况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活,也成为严重制约深圳、东莞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短板。“臭气几公里外都闻得到,我们沿岸的居民平时都不敢开窗户。”洪永林说。

2016年,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广东,指出茅洲河整治工作落实不力、大量污水直排、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就在这一年,茅洲河开启全流域治污攻坚。

“最初采取截污方式,沿河设置箱涵阻断污水,但效果不佳,污水经常溢流进河,怎么也截不住。”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河道管理一部部长胡海涛说。

面对治水难题,广东不断改进方法、探索新路,逐渐意识到治水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治水策略应转向源头,着手全流域治理。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省市主要领导挂点督导、担任河长;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建立完善流域协调会商机制;深莞两地各级党委、政府搭建高规格联动工作平台;地市内部成立流域管理中心,统一调度“厂、网、河、站、池、泥”等。

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淘汰重污染企业,推动流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大型环保企业,全面推进污水干支管、毛细管建设,构建系统、完整、独立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推进全流域正本清源、雨污分流,逐个小区、逐栋楼宇、逐条管网排查改造,打通排水管网最后一百米。


无人机航拍茅洲河(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梁旭 摄

经过全方位综合整治,茅洲河流域内40多个黑臭水体、300多个小微黑臭水体已于2019年稳定消除黑臭;新建污水管网数千公里,完成数千个小区、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如今,茅洲河流域几十年发展的基础设施欠账逐渐补齐,“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已基本实现。

治水增强了群众自主环境保护意识。民间河长、护河志愿者等民间群体巡河管理,与政府河长“手拉手”,形成全民治水护水新机制。

治水激发了流域新活力。曾经被取消了13年的茅洲河龙舟赛,在深圳茅洲河段燕罗湿地段重新开赛;东莞茅洲河段也迎来“迎春长跑”“盆菜宴”等民生活动……

治水打造出滨水活力空间。在茅洲河流域,深圳已建成6座生态湿地公园、10座雨水花园、45.6公里漫步道,以及茅洲河展示馆、南光绿境公园、左岸科技公园……茅洲河成为寓教于乐、怡人乐居的生态家园和自然课堂。


市民群众在茅洲河畔的燕罗湿地公园里遛弯(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梁旭 摄

茅洲河治出秀水美景,也撬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在茅洲河流域,深圳通过碧道建设,将污染企业集聚的工业厂房改造成小型城市综合体;建设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推动200多家分散的重污染企业集中入园、集聚发展……

“茅洲河的治理,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生态环境部华南督察局局长岳建华说。

记者:王丰、周颖

本文标签: 茅洲  梁旭  茅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