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升空,美媒拿“龟兔赛跑”对比中美航天发展,专家反驳!

更新时间:2022-07-25 07:41:51作者:未知

“问天”升空,美媒拿“龟兔赛跑”对比中美航天发展,专家反驳!

环球时报赴文昌特派记者 樊巍 范安琪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逸 柳玉鹏】“中国距离全面建成空间站更进一步。”半岛电视台24日的评论称。北京时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之后,问天实验舱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进入问天实验舱开展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这一成就立即引发国际媒体大量关注。从聚集在文昌发射基地的中国航天迷们到中国航天技术“正在(与美国)对等”、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是快还是慢……中国的“航天雄心”再次被外媒热议。中国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2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并不想和任何国家进行太空竞赛。中国空间站是开放的,要开展大量国际合作。但中国空间站的发展确实改变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格局,世界上出现了“双空间站”时代。未来,世界载人空间站将会有更新的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航天迷们欢呼雀跃

中国空间站又名天宫,是中国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载人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整体呈T字构型。其中天和核心舱于2021年4月29日发射升空,迄今为止已接待三批中国航天员;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而梦天实验舱计划将于今年10月发射升空。

“在一个阳光明媚、温暖的早晨,成群结队的中国航天迷们聚集在中国南部海南岛火箭发射区附近的海滩上。其他人则挤在海滨酒店的屋顶上。”《纽约时报》24日的报道称,26岁的航天迷张静怡(音译)和约30人在酒店屋顶上架起相机。她4个月前预订了酒店,这是她第19次“追逐火箭”。“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她说。


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环球时报》记者24日在发射现场看到,尽管8月的海南文昌中午的室外气温达到34摄氏度,但是依旧难抵各地民众前来观看发射的热情。发射场附近的海滩被认为是观赏发射的最佳地点,许多民众和摄影爱好者甚至凌晨两三点就来到这里,抢占最佳观赏点。通往航天发射场的道路一度还因为前来看发射的民众太多而出现堵车。

与民众的热情成正比的则是火箭发射的壮观程度。14时22分,长征五号B火箭准时点火升空,托举着重达23吨的问天实验舱直入苍穹。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现场许多民众挥舞着国旗为之欢呼呐喊,发出赞叹声。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虽然前来观看发射的民众很多,但海南当地的防疫毫不放松。对于外地来海南观看发射的民众,出机场后需要进行一次核酸检测。而在文昌市内出入旅馆、饭店等公共场所都需要提供海南健康码。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民众是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发射的。因为正值暑假期间,许多机构也以儿童夏令营的方式组织青少年前来观看发射活动。一位夏令营活动组织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空间站“太空课堂”等活动在许多青少年心中种下了“航天梦”,而到现场看发射无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走近航天、亲近航天的机会。许多孩子通过观看火箭发射,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以及祖国的强大,“这无疑是最好的爱国教育”,该组织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美国“太空”新闻网24日称,“问天”的字面意思是“对天提问”,这是中国计划建成的空间站三个模块中的第二个。中国航天员之后不久将在问天实验舱举办科学讲座直播。

三位航天员“搓手期待大房子到来”

地上的人鼓掌祝贺,“天上”的人也在“搓手”等待——24日同样在观看问天升空的还有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的三位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他们专注又兴奋地观看问天实验舱直播的照片感染了不少网友。据了解,与天和核心舱相比,问天实验舱更重、更大,配置了与核心舱一样的航天员生活设施,将来可以与核心舱一起接受两艘载人飞船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的生活。因此,24日不少网友开玩笑说,三名航天员正在“期待大房子的到来”。

法新社等西方媒体24日第一时间报道了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的消息。报道称,这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一步。对已在天宫中的中国航天员来说,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是一个挑战,因为它需要连续的、高精度的操作。报道引述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的话称:“这是中国第一次将如此庞大的飞行器对接在一起,这是一个微妙的操作。2022年稍晚,中国还会发射一个新的实验舱。最终,中国空间站的能力会大大增强,有足够空间和动力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

据俄罗斯“生活”新闻网报道,俄罗斯十分关注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航天工业立法监管专家委员会副主席瓦连京·乌瓦罗夫24日向中国同事表示祝贺。他表示,中国航天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具有前瞻性和丰富的经验。

路透社24日的报道说,问天实验舱的发射是中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空间站建设的最后任务之一。“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约是国际空间站质量的1/5,将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印度报业托拉斯称,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在轨空间站的国家。“现有的国际空间站是多个国家的合作项目。观察家们说,一旦国际空间站在未来几年退役,中国天宫可能成为唯一在轨的空间站。”

美媒对比中美航天事业:“龟兔赛跑”?

“快节奏的太空计划”,法新社24日称,中国在追赶美国和俄罗斯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这些国家在太空探索方面拥有数十年的经验。报道引述专门研究中国航天计划的分析师陈岚(音译)的话说:“中国空间站将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建设,这是历史上模块化空间站建设的最快速度。相比之下,俄罗斯‘和平’号和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分别花了10年和12年。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晚于美国和苏联,这是客观事实。但《纽约时报》24日的报道对中国既贬低又忌惮。报道引述太空书籍作家纳姆拉塔·戈斯瓦尼博士的话说,中国太空计划在复杂程度方面已经超过俄罗斯,在月球和火星探测计划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报道引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里斯的话说,中国在太空做过的事都是美国已经做过的,“但它正在达到技术对等,这是美国非常关注的问题”。与美国这只“野兔”相比,该专家将中国的太空计划比作一只“乌龟”,“尽管近年来乌龟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黄志澄2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将中美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比作“龟兔赛跑”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在载人航天上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美国,从2003年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到今年年底建成中国空间站,不超过20年。而美国从第一个宇航员上天到建成国际空间站大概花了将近50年的时间。世界上载人航天技术遵循着共同的发展规律,中国避免了国外的许多弯路,吸取了他们的经验教训。此外,中国空间站有后发优势,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有所创新。

延伸阅读:

中国空间站建造“关键之战”:天和“牵手”问天

【环球时报赴文昌特派记者 樊巍 范安琪】编者的话:7月24日14时22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运用中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成功将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个实验舱,同时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射的最重载荷——问天实验舱送至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建造关键之战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再度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创下多项新纪录。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最强”把“最重”送入太空

长五B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无疑是发射我国迄今为止重量最大载荷——问天实验舱的唯一选择。

长五B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刘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为了满足空间站建造过程中大舱段发射任务要求,长五B火箭实现多项独有关键技术的突破,其中包括20.5米的国内最大整流罩的分离技术、4.1米大直径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1400千牛大推力直接入轨的精度控制技术,掌握这些技术,为空间站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发射任务也是长五系列火箭首次执行零窗口发射任务,也被认为是此次发射任务的技术难点之一。刘秉介绍称,零窗口发射任务要求长五B火箭必须在规定时间里分秒不差地发射,否则将无法把问天实验舱送达指定位置,从而需要耗费巨大代价调整轨道,甚至导致发射终止。



问天实验舱

为保证准时发射,长五B火箭型号队伍对发射前10分钟的发射流程进行优化,将部分流程前置。此前,各系统只能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去完成发射前的准备工作。“这就像面对逐题试卷限时竞答,一旦卡在前面简单的问题上,后面的题目分数很高却又不能做,显得束手束脚。”火箭院长五B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这样比喻这个过程。但在此次任务中,长五B火箭型号队伍将各系统环环相扣的准备工作由“串联”变为“并联”,在距离发射2分半时,火箭就已完成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随时可发射。

准时点火只是开始,精准入轨才是成功。刘秉介绍称,长五B火箭还应用起飞时间偏差修正技术,最大修正时间为2分半。“通俗理解,在0到2分半这个时间段内的任一时间点发射,火箭都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自动修正,‘追回’因推迟发射导致的飞行偏差,将实验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刘秉称。

据了解,在本次发射任务后,长五B火箭还将“连续作战”,在10月承担梦天实验舱的发射任务,届时中国空间站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而在明年,长五B火箭还将承担我国第一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发射任务,届时它将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开展更多的深空探测和前沿科学研究。

创下多项中国航天之最

在发射成功后,问天实验舱将按计划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前向对接,中国空间站就此迎来首个实验舱。《环球时报》记者从承研问天实验舱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获悉,问天实验舱作为迄今为止我国最大以及全世界现役在轨最重的单舱主动飞行器,舱体总长17.9米,直径4.2米,发射重量达23吨。“块头”和“分量”基本上等同于北京地铁13号线列车的一节车厢。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问天实验舱电总体主任设计师梁晓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称,从设计角度而言,核心舱和实验舱两个生活区的功能定位是一样的,但在细节上略有区别,“比如实验舱的生活区相对核心舱会稍大一点,同时也为每个睡眠舱配了舷窗。在成功对接后,中国空间站上就拥有6个睡眠舱,这将为两个航天员乘组轮换时,短期6人同时在轨创造条件,为航天员提供更加便捷、宽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此外,问天实验舱上配备的一对双自由度柔性太阳翼也刷新我国航天器在轨使用太阳翼的长度纪录。这种柔性太阳翼单个翼面展开面积约110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一套三室一厅的面积。而一对太阳翼全部展开后翼展超过55米,比半个足球场还要长。然而这种太阳翼不仅面积大,柔性也大,带着这样大的一对“软翅膀”进行交会对接,控制难度之高堪称空前。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问天实验舱上两个硕大的柔性太阳翼一起工作,每天平均发电量超过430度,在地面上,这个日发电量足够北京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用上一个半月。


资料图

此次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在有人驻守的状态下迎来航天器到访。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问天实验舱GNC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宋晓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对接任务有其独特的难点,在对接时作为追踪器的问天实验舱,尺寸和质量之大均是我国现有航天器之最;所采用的柔性太阳翼具有容易振动的特点,容易对航天器的控制精度和稳定度产生不利影响。上述因素都加大了此次对接的难度。为此,问天实验舱的研发团队采用两次展开的方式去提高对接的可控性。为确保对接时空间站以及航天员的安全,中国空间站上还采用了一项名为“安全椭球”的设计。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组合体构型多变,飞行姿态模式也将随之反复切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杨永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称,这会对空间站的飞行姿态稳定性带来挑战,“特别是问天实验舱这种大舱段的加入,对地面测控系统维持空间站姿态稳定的技术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为此,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深入分析任务关键技术和过程,全面掌握风险因素,扎实制定应对措施,确保任务风险可控。

问天带去哪些太空实验“利器”

问天实验舱作为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将承担哪些科学实验任务呢?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吕从民介绍称,空间应用系统问天实验舱任务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为主,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4个领域规划部署了十余个研究主题,目前已立项四十余项科学项目,空间站建成后将持续论证、滚动实施相关科学项目。

问天实验舱部署了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科学手套箱与低温存储柜、变重力科学实验柜等科学实验设施,配置了舱内外应用任务共用支持设备。其中生命生态实验柜以多种类型的生物个体为实验样品,开展多种动植物的空间生长实验,揭示微重力对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代谢的影响,促进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解,研究空间辐射生物学和亚磁生物学效应与机制,探索建立应用型受控生命生态系统,为航天员在轨辐射损伤评估、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技术实验柜以组织、细胞和生化分子等不同层次多类别生物样品为对象,探索微重力环境下细胞生长和分化规律与机制,为人类健康、生殖发育提供理论基础;探索重力效应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影响;在高效蛋白质/多肽药物、纳米晶骨骼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现,对指导组织工程、生物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手套箱提供洁净密闭空间和温湿度环境控制,配置灵巧机械臂具备细胞级精细操作能力;手套箱为航天员操作多学科实验样品提供安全、高效支持。

变重力科学实验柜为科学实验提供0.01G至2G高精度模拟重力环境,采用先进的无线传能和载波通信技术,支持开展微重力、模拟月球重力、火星重力等不同重力水平下的复杂流体物理、颗粒物质运动等科学研究。

在问天实验舱外还部署了能量粒子探测器、等离子体原位成像探测器,用于获取空间质子、电子、中子、重离子和等离子体等环境要素数据。

本文标签: 航天员  航天  发射场  火箭发射  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