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江源科考:我用雷达测冰川

更新时间:2022-07-30 21:50:24作者:佚名

新华全媒+丨江源科考:我用雷达测冰川

新华社西宁7月30日电(记者田中全、陈杰、李劲峰)海拔5400多米的格拉丹东雪山冰川上,“90后”科考队员范越和董士琦手提地质雷达,在冰川上沿着设置好的测量线缓慢移动。每走半米,他俩就用雷达设备记录一次信号,“这是我们第一次用地质雷达探测冰川,特别激动。”

在青海开展的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中,冰川观测是重要内容之一。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们,首次使用地质雷达探测长江源冰川厚度,积累基础数据。


7月28日,来自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在长江源格拉丹东雪山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范越和董士琦一大早就随队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车颠簸,才抵达格拉丹东雪山主峰脚下。格拉丹东雪山是唐古拉山脉主峰,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此。皑皑白雪盖住主峰山顶,巨大冰川犹如一条白色长龙,盘踞在群山脊谷间。

冰川虽“近在眼前”,近距离接触却异常艰难。被称为“雷达兄弟”的范越和董士琦,和队友们携带着30多斤重的雷达探测设备,沿着河谷徒步攀登。坡面陡峭、乱石嶙峋,已经适应高原环境的二人,走个两百米就得停下大口喘气。三公里多的山坡他俩爬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走到冰川脚下。

厚厚的冰盖嵌入山谷中,露出地面的边缘有一人多高。冰川融水随着河谷奔流,卷着大量砂石汇入长江源水系。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拥有大量的冰川资源,是最理想的考察研究区域。

穿冰爪、拉测线、架设备……范越和董士琦休息片刻后,登上冰川小心翼翼地开始作业。“地质雷达从冰川表面向下发射高频的脉冲电磁波,遇到地下介电性质分界面时会产生反射,冰层介质和冰下岩石介质是较强的介电分界面。”董士琦说,“我们根据接收信号中反射波的到时和电磁波在冰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就能计算出冰层厚度。”

探测冰川并非易事。攀登高海拔山峰让队员们头痛欲裂,走在陡峭冰川上令人心惊胆战。“在坡面近40度的冰川上,冰川融水导致冰面湿滑,即使穿着冰爪,脚底也会打滑。”董士琦的身后,就是垂直高度300多米的山谷,“既要保证探测数据精准,又要注意脚下,我们时刻不能分心。”


7月28日,董士琦(左一)、范越(中)和另一名科考队员在长江源格拉丹东雪山上合影。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介绍,过去科考队员普遍使用遥感监测等方式推算冰川体积,“这次我们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尝试使用地质雷达,结合多维度数据,就能更加精准地计算冰储量。”

两小时后,范越和董士琦完成了所有探测任务。“最终效果挺不错的,相关数据我们将带回武汉进一步分析测算。”回到车上,他俩默契地憨笑起来,强烈的头痛和工作的艰辛都被抛诸脑后。

“格拉丹东雪山,我们下次再见!”驶离冰川,“雷达兄弟”不舍地回头,“未来,我们还会长期观测这里的冰川情况。”

本文标签: 冰川  长江源  融水  格拉丹东  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