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8-04 09:38:23作者:未知
中国民航局网站8月3日消息,日前,民航局修订发布了《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九版)》(以下简称《指南(第九版)》),旨在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指导运输航空公司、机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民航力量。
《指南(第九版)》规定,除清洁、垃圾处理等航空器舱内作业人员外,停机坪等露天场所的作业人员以及低风险货物的作业人员,在不接触入境人员(机组和旅客)、不进入客/货舱内且与其他高风险人员不混用休息室、卫生间等场所的情况下,无需穿戴防护服。客/货舱外作业的机务维修人员无需佩戴护目镜/面屏及穿戴防护服。
《指南(第九版)》结合前期民航疫情防控经验和有效做法,根据疫情变化趋势,在前八版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的基础上,依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修订形成。
在第八版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的基础上,《指南(第九版)》进一步科学细化、优化、提级疫情防控系列措施。一是进一步细化了国际航班机组人员驻外管理要求,规范了国内航班机场常态化保障措施及保障人员分类分级、环内环外工作程序,对一线人员防暑降温作出具体要求。二是优化机组入境隔离管理、境外防护等方面要求,根据机组人员执勤类型调整集中隔离及健康监测时间要求;对进口物品实施分级分区防控。三是提级国际航班风险分级标准,通过设立机组人员清洁区、加大盥洗室清洁消毒频次等措施强化机上防控。
民航局要求,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落实《指南(第九版)》中的各项防控措施。目前,民航局防控办已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开展宣贯,民航各单位从事疫情防控工作的4500余人参会。下一步,民航局防控办将继续围绕《指南(第九版)》组织开展宣贯、培训活动。
解读《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九版)》
日前,民航局修订发布了《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九版)》(以下简称《指南(第九版)》)。与上一版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相比,《指南(第九版)》进一步细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提级国际航班防控措施,并对机组管理、进口货物防控及国际入境航班全流程闭环管理等方面作出优化。在此前基础上,《指南(第九版)》如何做到更加科学精准防控?其优化调整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具体包括了哪些措施?记者就此采访了民航局飞行标准司相关负责人。
国际航班提级防控进口货物分级分区
记者:国际航班的相关防控措施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指南(第九版)》针对国际航班采取提级防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通过航空途径传播风险,《指南(第九版)》针对国际航班提级防控,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航班分级方面,《指南(第九版)》将国际/地区入境航班均评定为高风险航班。
在机组人员防控方面,《指南(第九版)》提出,机组人员执行高风险航班任务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国际/地区入境航班的机组餐应尽量配备往返餐食,不建议在境外配餐;如需在境外配餐的,不配备冷餐冷食,上机前应对餐车外表面做好消毒;供餐前,应充分加热餐食。
在旅客及机上服务防控措施方面,《指南(第九版)》提出,对于国际/地区入境航班仅提供预包装食品和瓶装饮用水;科学控制机上温度,要求航空器空调系统在飞行期间调至最大新风量,确保舱内空气高效循环;加强盥洗室通风换气,盥洗室每30分钟进行一次清洁消毒(或每2-3人次使用后);机上取消报刊杂志供应,除特殊需求外不再提供毛毯、靠枕等用品;为旅客座位口袋中增配防护用品专用垃圾袋,并为安置在隔离区的有症状旅客提供必要的医用防护用品。
记者: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优化了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民航《指南(第九版)》对航空进口货物的防控措施进行了哪些优化呢?
答:参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南(第九版)》根据进口物品来源国家(地区)疫情、物品类别和特征、运输方式和存放时长、装卸方式、是否冷链货物等,对进口货物被污染的风险等级进行研判。进口冷链货物均评定为高风险货物,进口非冷链货物分为低风险货物和高风险货物两个等级。针对低、高风险货物的机场货站及存储区域,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区域设置,注明标识,互不交叉,实施分区分级防控。
优化机组人员管理精准明确防控要求
记者:机组人员管理是防止疫情通过航空途径传播至关重要的一环,结合当前疫情形势的新变化,《指南(第九版)》在国际/地区航班机组人员隔离及管理措施上,与此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答: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已将入境人员管控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管理+3天健康监测”,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为“X+7管控措施”。在前期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开展的七城市优化试点工作中,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对国际运行航班机组人员入境后的隔离管理进行优化调整,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指南(第九版)》也对机组在境外过关、驻外期间提出了更加明确的防控要求。因此,《指南(第九版)》在前期基础上更加科学、精准、细化,根据国际/地区航班机组人员执勤类型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管控,将入境后14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7天健康监测调整为3天健康监测。
记者:针对国际/地区航班任务的机组人员驻外期间防控措施,《指南(第九版)》进行了哪些调整?
答:为了进一步科学严格管理,《指南(第九版)》明确了执行国际/地区航班任务的机组人员在境外期间的防护要求,要求佩戴KN95/N95口罩、护目镜、一次性医用橡胶或丁腈手套。机组人员入住酒店后,应在房间内按规范流程脱防护用品,并对房间内高频接触物表、随身物品和外衣进行消毒。驻外期间,机组人员要严格执行闭环管理,做好自身健康状况监测;航空公司要掌握与机组人员接触的司机、配餐人员等相关境外服务人员的健康状况,要求其与机组人员接触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
持续加强闭环管理细化保障人员防控
记者:目前,随着国际航班不断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那么,对于加强国际入境航班全流程闭环管理,《指南(第九版)》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答:入境航班保障工作是“外防输入”的第一道防线,《指南(第九版)》在第八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入境航班全流程闭环管理,尤其是细化了入境航班地面保障人员的防控要求。
《指南(第九版)》明确了入境航班保障高风险人员的范围,即与国际入境航空器、机组、旅客、垃圾、行李、货物及保障国际航班运行设施、设备、单据票证有直接物理接触,或者与上述人员和设施设备动线存在时空交集(在做好隔离保护措施的车辆内除外)的入境保障地面人员。
《指南(第九版)》明确了闭环管理期间以及高风险人员上(返)岗前准备、离岗要求。高风险人员上(返)岗前需持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在闭环管理期间,高风险人员应严格落实闭环管理和定期轮班,每日开展1次核酸检测,避免人员交叉聚集,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离岗后,需7天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医学观察期满后仍应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记者:民航一线重点职业人群的个人防护对于疫情防控同样重要。《指南(第九版)》对于入境航班地面保障人员的个人防护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高温露天作业时的防护措施是否更加精准科学?
答:《指南(第九版)》提出,工作期间,高风险人员应佩戴KN95/N95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医用橡胶或丁腈手套、一次性条形帽,在不影响作业安全的情况下,可根据岗位特点穿戴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鞋套。除清洁、垃圾处理等航空器舱内作业人员外,停机坪等露天场所的作业人员以及低风险货物的作业人员,在不接触入境人员(机组和旅客)、不进入客/货舱内且与其他高风险人员不混用休息室、卫生间等场所的情况下,无需穿戴防护服。客/货舱外作业的机务维修人员无需佩戴护目镜/面屏及穿戴防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