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8-06 09:36:48作者:佚名
出品|虎嗅汽车组
作者|周到
编辑|张博文
头图|视觉中国
尽管是一项纯粹的科技产品,但电动汽车从不乏都市传说。
早在2015年深圳开始推广纯电动出租车时,关于电动汽车的都市传说便甚嚣尘上,首当其冲的便是:电动汽车的电磁辐射会导致司机产生严重的健康问题。轻则腿毛掉光、掉发秃顶,重则心梗脑梗,当场去世。
尽管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各类媒体对此进行了锲而不舍的辟谣,但关于电动汽车的传说不仅没有消停,反而杠上开花,愈演愈烈。
在百度上搜索“电动汽车”和“生育”两个关键词时,搜索引擎中会给你呈现超过83.3万个结果,其中最早的能追溯到2014年。直到上周,还有朋友在群里询问笔者,买一辆电动车代步,会不会影响自己的生育计划?
《孟子·离娄上》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处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孕妇防辐射服产销第一大国,我们感觉有必要为大家分析下:到底电动汽车会不会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殖健康水平?
以及,除了因为电池起火爆炸之外,电动汽车的电磁辐射能否让人直接去世?
电动车的焦虑,绝不止里程
如今,电动车主的里程焦虑已经成为了世人皆知的困扰。但关于电动汽车产生电磁辐射,最终影响健康的都市传说,也在伴随智能汽车的发展进行着持续迭代。从最开始的秃顶、掉腿毛,到阳痿乃至猝死,仿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在乌克兰,而是在每辆电动汽车的驾驶座下面。
显然,提起辐射二字,大家脑子里出现的都是切尔诺贝利长出2个脑袋的牛,以及福岛核电站的废水。但导致上述惨剧的原因,皆是核电站泄露和爆炸而产生的放射性元素污染,罪魁祸首是电离辐射。然而尽管只和电磁辐射差一个字,但两者对人的影响可谓天壤之别。
根据生态环境部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官网上的科普文章显示,电离辐射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粒子或波的双重形式)。所谓“电离”就是指让不带电的物质在射线的作用下变成带电物质的过程。电离辐射可以从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缚状态放出一个或几个电子。如果照射到人体上,就会导致我们的细胞内的原子失去电子,进而造成这些原子组成的分子、组织结构不能正常工作。
比如DNA结构被破坏,正常的细胞分裂增殖过程被阻断,导致异常的增殖形成肿瘤,从而引发癌症。电离辐射主要的种类有α射线、β射线、X射线、γ射线(班纳博士就是被该射线过量照射成为了绿巨人)和中子辐射等。其中X射线和γ射线是电磁波,但由于能量较高,它们已经进入了电离辐射的范畴。
但显然,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难接触到核电站、原子弹、核废料等放射性物质。大多数人也很少去医院频繁进行X光、核磁、CT等医疗器械的检测。相比较之下,电磁辐射在我们生活中就多了去了。
从物理学定义上看,电流在电磁场中的流动,会产生电磁辐射。也就是说,无论是电灯泡、微波炉还是手机和通信基站,只要一个电器通电或运转,就会发出辐射。这些电磁辐射会在接近时,在人体内产生感应电流,并在电流强度达到一定程度下造成加热乃至电击的效应。而如果过于接近电磁场强度太高的环境,必然会对人造成危险,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把脑袋伸进微波炉,长时间靠近小太阳,以及触碰高压线。
那么问题就来了,坐在电动车里,会不会因为电磁辐射影响身体健康?
不信谣,不传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参考标准,强度低于100μT的电磁场强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而在这方面,我国还出台了相应的国家标准,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电磁辐射对公众的照射安全临界值为0.4W/m²。
那么在电动汽车中,大家实际受到的电磁辐射有多大?有媒体报道,曾有热心车主对自己的Model S P85D做过测试,得到的结果是主驾位为0.87μW/cm²(标准值不大于40μW/cm²,BMW 535Li为00.1μW/cm²),副驾为0.47μW/cm²(BMW 535Li为00.4μW/cm²),中控区为19.5μW/cm²,以60-80km/h行驶时为16.1μW/cm²,百公里加速时为23.9μW/cm²。从这个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电动车比传统燃油车辐射高,但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临界值。μW 和 W 也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事实上,汽车行业一向非常重视电磁辐射相关问题。不过,大家的研究更多是从车辆电磁兼容性的角度考虑。毕竟,如今智能汽车上的传感器、控制器等涉及电子控制的相关元器件很多,如果过大的电磁辐射,会干扰到上述零部件的正常运行。
一位从事通信工程研究,且与汽车、军工类企业有联合研究的高校学者对虎嗅表示,在她的日常工作中一般是围绕国标34660《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国标18387《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国标14023《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外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展开,并根据要求在电波暗室中进行测试。“但我们优先考虑的是抗干扰问题。对于打手机长脑瘤,怀孕不能开WiFi这类都市传说,我们都当笑话看。”
事实上,早在2017年便有产业研究和咨询机构开展了对电动汽车电磁安全性的研究。在当年年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便发布了《2017EV-TEST第一批评测》的结果。该评价体系的测评车辆均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EV-TEST管理中心依据自主选择、随机抽样的原则,在事先不告知生产企业的情况下,自费从经销商处购买”。目前,该测评体系的经过几年的完善,包含以下测试项:
其中红圈部分,是电磁辐射防护相关内容
不过,这套体系的主要关注点还是在用车领域,电磁辐射相关内容更多放在了抗干扰方面。关于接受测试的车辆是否存在电磁辐射泄露影响人体健康,则干脆放在了扣分项上。
然而,在发布了5年测试结果后,《EV-TEST中国电动汽车测评体系》从2021年之后便不再发布,连其 “ev-test.catarctc.com” 的官网都打不开了。可见,哪怕是独立客观第三方的中汽研,也不觉得把精力花在“挖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上有多大价值。
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发现,金属、钢筋混凝土墙等物体能够有效屏蔽电磁辐射。而在具体到电动汽车上,动力电池、电机的放水密封问题一直是各家车企关注的重点。这些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相对较大)电磁辐射的元器件一般都会被车身、防护板所密封。因此,这些措施将会进一步降低电磁辐射外泄的风险。
那么可能有人还会问:智能汽车上的高性能计算机、传感器乃至中控大屏幕,是否也会散发电磁辐射,让车内的男同胞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害不死人
当你在百度上以“电磁辐射”和“健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各类就医平台上都有不少实名认证的医生信誓旦旦地表示“电磁辐射有害健康,会导致白血病、淋巴癌、脑肿瘤、孕妇流产、胎儿畸形”等一系列疾病。但如果跳出简中互联网的桎梏走向海外时你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像这些医生们渲染的那么恐怖。
经过一位从事心血管研究的医学博士指引,笔者来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Health Institute)官网的文献期刊库进行检索。该资料库是全球知名的医学学术论文和报告的检索平台,相关话题的内容丰富程度,体现了全球医学精英们的关注方向。
换言之,如果一项都市传说在该数据库中没有检索结果,说明全球的医疗研究人员压根就没把它当成问题。
当笔者输入“erectile dysfunction(勃起障碍,也就是不举)”和“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电磁辐射)”后,系统呈现的34个结果中没有一个是与“男性性功能障碍”沾边的。事实上,如果选择去掉“radiation”即“辐射”这个关键词后,系统显示有好几篇文章在阐述“低强度体外电磁脉冲治疗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引发的勃起功能障碍”的测试。
事实上,关于电磁辐射导致猝死(心梗)方面的传言,在医学文献层面也缺乏事实支撑。笔者在将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塞)加electromagnetic 输入后,多篇文献的研究结论,都是“无法证明二者有联系”。其中一篇论文作者甚至指出,在电子设备厂发生的怀孕女工胎儿畸形和流产问题,很可能是由相关生产工序中有机化学溶剂污染所导致,而不是电磁辐射。
对于电磁辐射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目前业内基本以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为共识:目前的证据不足以确认暴露在低强度下的电磁场会造成任何的健康后果,但是,对于生物效应认识上的一些分歧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不过在社会运行层面,政府和企业优先考虑的还是效率。上面提到的那位从事了多年通信工程研究的学者告诉虎嗅,在30年前,她还收到过单位发放的“微波补贴”,以补偿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遭遇的电磁辐射,“每年大概几块钱,我领过好几年”。
“那现在呢?”
“进入90年代,手机基站普及以后就没了。”这位研究人员用遗憾的语气说道,“因为手机基站的电磁频谱,基本跟我们微波补贴所涵盖的范围,基本是一样的。”
尽管目前不存在电磁辐射影响人体健康的研究结果,但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安心地乘坐电动汽车。在特斯拉Model S的产品手册上,专门有一页注明了车辆电子系统对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干扰。
另外,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这样更新的技术,是否会因为更大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尚待时间证明。
不过如果看完这篇文章,我们还有男性用户担心电磁辐射会让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建议还是放松心态,加强锻炼。毕竟看过科普文章的同胞们应该明白:
这个病很多时候,其实是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