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父母“捧上天”的教育, 实则垃圾教育

更新时间:2022-08-06 10:30:56作者:未知

被中国父母“捧上天”的教育, 实则垃圾教育


言语伤人,最难治愈。长期的语言暴力,就像一把利刃,伤的不仅是孩子的心,还有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长期在嘲讽、打压中成长的孩子,那些否定声音很可能让他们带着自卑的底色活一生,并且在成为父母后,又将这种语言伤害,代代相传。

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 、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爱说反话,说违背本心的话——想夸不愿夸,总是鸡蛋里挑骨头,让你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想骂不直接骂,热讽冷嘲,阴阳怪气,看似放纵不理,实则打压训斥。

“不想吃饭,那就饿一顿咯。” “不跟我走,那你就自己留在这里好了。” “小心点,我说了多少遍,你没长耳朵吗?” “98分,你是不是还觉得挺骄傲的?”


图片来源:《小欢喜》

这些话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多像我们平日里对着孩子,脱口而出的话,一开口弥漫的全是否定与责备。

从小在“出口伤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忘了如何“好好说话”。

中国父母的“反话教育”

对孩子心里有爱,开口却全是伤害

2020年,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爆红。

剧中,有两场周春红让朱朝阳喝牛奶的场景,让众多观众在看完后毛骨悚然,仿佛镜头偷窥到了自己成长中的画面。

第一场里,周春红坐在床尾,催促着儿子——“喝吧,喝完了早点睡觉,我好洗杯子。”


图片来源:《隐秘的角落》

朱朝阳心里藏着事,想推脱,她立刻拿起杯子尝了一口,然后用不寒而栗的眼神盯着他,反问道——“有那么烫吗?”

没办法,朱朝阳只能在妈妈胁迫的眼神注视下,受刑一样喝下牛奶。然后推说——“我自己会洗杯子”。

可就是这句带有细微抗拒的话语,立刻刺激到了周春红,让她的情绪当下就失控,咄咄逼人地连环追问——“长大了厉害了?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是吧?你怪妈妈没照顾好你是吗?”

周春红偏执而又情绪化的表现,吓得朱朝阳一脸惊恐,所有的抗拒都只能压抑在心底,刚怒而不敢言。妈妈的话虽然看似云淡风轻,实际上却如利刃般极具杀伤力和震慑力。

所以,当第二个场景里,妈妈再次让朱朝阳喝牛奶时,虽然他嘴上刚小心翼翼地说着——“妈,我喝不下了。”


图片来源:《隐秘的角落》

可是话刚出口,碰上了妈妈瘆人的眼神,听到她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破罐破摔的那句——“喝不下就倒了。”

朱朝阳还是立刻吓得端起牛奶,一饮而尽。硬着头皮喝下的是牛奶,咬紧牙关咽下的,却还有对母亲的恐惧和厌恶。


图片来源:《隐秘的角落》

许多网友都表示这两个场景是如此熟悉,深深地勾起了自己童年不堪的记忆:

@兔鸭:熟悉的味道,真实的配方。这种亲子关系,家庭中处处可见。说着最轻的反话,割着最深的伤口。

@张叫花子:我爸从来没有夸过我,只要开口说话,从来都不是正常的语气。比如:“你以后要是出息了,汉江河的水倒着流。”我考了98分,他会叹着气说“你要不要再粗心一点,可以再考少多几分。”生气时,把一根棍子扔给我和我弟,让我俩“哪人多就去哪要饭”等等。

@金金:真实得可怕的生活伦理剧,让你毛骨悚然的不是里面的人物矛盾而激进,而是每一个人物的影子好像或多或少都活在你的身边,似曾相识,并不遥远。

童年时,我们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心里说着爱,嘴上却扔着刀。一字一句,并非本心,却含沙射影,伤人于无形,刺得孩子遍体鳞伤。

等我们自己成为父母以后,那些从前听过的话,受过的伤,却又不自觉地在对待伴侣,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遍遍地重蹈覆辙。

时代看似在进步,父母和孩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有些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却像隐性基因,代代相传,难以断根。

口是心非,

是一种会遗传的病

口是心非,是一种会遗传的病。孩子是在耳读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后,掌握到这种无形伤人利器的绝技。

家庭伦理剧《小敏家》中,因为前夫纠缠,小敏与母亲翻旧账撕破了脸。

当小敏伤心欲绝地倾诉母亲包办婚姻带来的痛苦——“我说了多少次我要离婚,当初要不是你撮合,他也不会是我的前夫!”


图片来源:《小敏家》

而母亲却将小敏的哭诉,上纲上线,扭曲成对自己的不满和责备——“你现在全赖起我来了,我欠你们所有人的,满意了吧!”


图片来源:《小敏家》

这句我们许多人跟父母相争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反问句——“都是我的错,我欠你们所有人的,满意了吧?”

关上的不仅是沟通的渠道,更是彼此心灵的大门。

语言不会伤身,但却是诛心最锋利的武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会影响着孩子跟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

刚在妈妈那边负屈含冤的小敏,在对着儿子时,却也同样搬出了“道德绑架”的这套,责备儿子是“故意气自己的”。

结果,被儿子的一句——“你要这样说,那我就是故意的”怼得心塞不已。

三代人的争吵,吵出了一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错觉。让我们看到了父母的“口不对心”,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之余,也让孩子学会了“恶语相向”。

那些难听的话,就像会蔓延的病毒,明明想抗拒,却又不自觉被传染。

不懂好好说话的父母,

养出无话可说的孩子

《少年说》中,女孩王紫晔上台吐槽自己的“毒舌”妈妈——“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毒。”


图片来源:《少年说》

数学考试没有考好,妈妈会冷嘲热讽地说:“哟,你真是一个人才!下次再考成这样子,你就不用去学校了。”

王紫晔学着妈妈的语气,惟妙惟肖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惹得台下的同学哄堂大笑,但她自己却没忍住湿了眼眶。

原本考试失利已经足够沮丧,但妈妈的讽刺却在她的伤口上扎下了更深的一刀。

台下的妈妈却不以为然,甚至振振有词——“我的出发点是想你好,想你知耻而后勇,努力成为优秀的孩子。”


图片来源:《少年说》

面对这种打着“为你好”旗号的反话教育,让女孩忍无可忍地反驳道——“你所谓的犀利直白,已经对我造成了伤害!”

《欲望山庄》里说:“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不经思考的讽刺,鄙夷不屑的贬低,浇灭热情的冷言冷语,看起来是随口而出的一句话,扎下的却是难以拔出的一根刺。日久天长,就成了父母跟孩子之间,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图片来源:《少年说》

知乎有一个关于“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的问题。

点赞最高的博主讲述了小时候的一件事: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小时候对着父母无话不说的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父母无话可说的?无话可说的背后,又有多少是被父母逼出来的伤痕累累?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写道:

“多少父母与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图片来源:《小欢喜》

亲子关系的和谐,90%来自良性沟通。而很多时候,不说话的孩子,抗拒的不是沟通,而是不懂沟通的父母。

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时,要先反思,我们是否有跟他们“好好说话”。

如果深爱,请停止语言伤害

因为亲密,所以肆无忌惮地伤害

互相伤害从来都不是我们的本意,但为什么越亲密的关系,我们脱口而出的往往越是伤人的话语?

美国惠顿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特丽·沃森认为:“爱说反话的原因,是因为当我们面对冲突时,不懂得如何下调负面情绪,反而让负面情绪控制我们。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安全区,每一次暴力沟通,发泄情绪,其实都是在安全区的边缘试探。”

彼此亲密,所以肆无忌惮。

却不知道,越亲密的人,说出的话杀伤力越大。皆因只有最亲密的人,才会最在意你的话,也最容易因你而受伤。

不愿表达真实的自我,所以口是心非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口是心非”的游戏:“是的”说“不是”,“不是”说“是的”;对的“摇摇头”,错的“点点头”。少时的我们经常被游戏搞糊涂,如今却深谙“口不对心”的秘诀,玩得得心应手。

想挽留对方“别走”,开口却是“你走吧”;

心里想着说“我错了”,话到嘴边却成了“我没错”;

心情明明是“我很难受”,说出来却是“没事,我很好”;

明明想沟通“其实不是这样的”,喊出来的却是“你觉得怎样就怎样”。

越是长大,我们越羞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反而习惯性的用正话反说,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以至于让沟通充满了困难和障碍。


以为正话反说,就能起刺激作用。

父母为什么爱说反话?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习惯奉行“打击式教育”。羞于肯定,善于否定,认为打击是鞭策,批评是引导,警告是提醒,挖苦是激励,数落是告诫。明明怀着最深的爱,开口却全是伤害。


图片来源:《少年说》

心理学家苏珊 · 福沃德博士曾在书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特别是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关键期的孩子,对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还难以区分“正话”、“反话”,get不到家长的“一语双关”。所以常常会出现的场面是——

孩子接收不到父母的“话外有音”,行动依旧我行我素。 ↓ 父母以为孩子“知错不改”而怒上加怒。 ↓ “师出无名”的发火,又让孩子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和委屈。

妈妈“心火烧”,孩子“心儿碎”。反话带来的只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沟通。

久而久之,父母常说反话不仅容易影响孩子的是非观念,还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在青春期,已经在父母长年累月打压下的孩子,习得了这种“伤人不见血”的招式后,又会将刀子反向扔向父母。

最终让人唏嘘,彼此明明相爱,却互相伤害。

著名教育专家李子勋说过:教育孩子,最主要还得把话说到孩子心里,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

话不在多,在于说得对。用简单明了的表述,说中了事和理的要害,正向直接表达个人想法。

当孩子能够快速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也能快速作出判断,才有可能回应和配合父母。

大人们啊,请抛弃口是心非的毛病,学习小朋友的有话直说。不要再说“难道我会害你吗”,而是直接表达“我希望你好好的”。

越真诚,能打动听者的心。

本文标签: 亲子关系  教育  李子勋  龙应台  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