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8-08 08:08:15作者:佚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雷望红】
2021年7月,两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中小学教育中旋即掀起了一股强烈的风暴。
“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不同群体对“双减”政策褒贬不一,批评者认为“双减”实际上增加了学校和家长的负担,支持者则认为双减确实起到了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的作用。
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城乡学校对于“双减”政策的评价也存在差异,尤其是乡村学校实施“双减”政策后反倒收获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破解作业难题,治愈厌学情绪
“双减”政策着力解决的是“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和“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事实上,在实施这一政策之前,双重负担过重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城市学校,农村学生的负担总体而言不重。
农村学生因家庭条件和交通条件限制,参与校外培训的人数不多,换言之校外培训市场在乡村的空间不大。即使有部分学生参与校外培训,也主要是放学后或在暑假期间,学生家长为让小孩有个去处而将之送去补习,这种校外培训具有托管功能,学业竞争的性质较弱。
同样,在实行“双减”政策之前,乡村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沉重,此前很多乡村教师面临的头疼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不写作业。“双减”政策实施后,乡村学校也纷纷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一般是在下午放学后延长1.5-2小时,分为两节课,一节课用于学生写作业,一节课用于开展社团活动。由此,出现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改变。
最为惊喜的改变是,乡村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和完成质量显著提高。在实施“双减”政策之前,由于缺乏家长监督和指导,学生回家后不写作业是常态,有的学生则利用手机查抄答案;留在学校,因为有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他们写作业会更加认真,如有不懂的,也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因此作业完成情况比“双减”之前要好很多。
资料图来源:新华网
此外,老师在其他学生写作业时,还可以专门针对学习落后的同学进行辅导,学校的辅差功能得以回归,有助于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及时跟上学习节奏,避免因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而产生或强化厌学情绪。
集体玩耍与童年的回归
华南理工大学的林辉煌研究员在今年六一儿童节之际,写下《童年的丧失,或许是这个时代最隐秘的病症》一文,文中指出,“童年在本质上是有人陪伴下的无所事事和自由探索。无所事事,就是没有硬性的任务要完成,玩乐和游戏才是重要的事情。自由探索,就是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自主认识过程。关键是有人陪伴,父母的陪伴和其他小朋友的陪伴”。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打工经济兴起,乡村社会不仅生育数量减少,而且因少子化的趋势,打工家庭会将孩子带着身边,导致乡村儿童的玩伴更加稀缺,手机游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同伴替代。
乡村学校为推动“双减”政策,广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包括篮球、足球、唱歌、绘画、舞蹈、手工等等。一些学校还开展了一些特色兴趣活动,如军号、鼓队、花样跳绳、竹竿舞。课后延时服务中的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都是以集体参与的方式开展,使得孩子们消逝的童年又得以回归。与同辈群体交流和玩耍,让他们身心愉悦。
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开心地玩“花开花落”游戏(资料图/星沙时报)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动也缓解了乡村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笔者曾询问过一些中小学生“为何如此爱玩游戏”,一些孩子的回答是“因为没有其他可以玩的”。当学校开展了社团活动,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会减少对手机游戏的依赖和喜爱。
在实施“双减”的过程中,乡村教师也在不断成长。乡村学校要开展活动缺乏专业师资和专业设备,老师们就自己边学边教,边教边创造。有的老师自己有一定的音体美基础,在教学生时也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生们一起进步。在河南南阳的一所乡村小学,学校的条件有限,老师们就带着学生玩老鹰抓小鸡、跳绳,刘畊宏特别火的时候,还带着学生们跳刘畊宏操。
城乡家长的态度差异
乡村家长们对“双减”政策后开展的课后延时服务十分支持。尽管学校会收取少量的费用,家长们也没有怨言,有的学校今天说要收费,当晚就可以收齐。
反观城市学校,实施“双减”政策和开展延时服务的难度要大得多。就笔者的观察来看,城市家长的诉求更加多元,城市学校要兼顾多元化的需求较为困难,且城市家长的竞争能力和竞争冲动更强,学校要么需要制定复杂的延时服务方案,要么面临着家长拒绝参与延时服务的情况。
一些城市家长认为学校的兴趣活动不够专业或不合胃口,会到校外寻找对口和专业的特长培训班。笔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中部某省省会上小学,班上50多个孩子,只有不到10个孩子参加了课后兴趣班,家长们普遍认为学校的兴趣课程不够专业,课程质量不高。而家长送孩子去参加校外特长培训,还需要在孩子身边陪孩子一起“进步”。
还有一些城市家长考虑到升学压力,会请家教或进入隐秘的培训机构让自家孩子补课。今年某省会城市中考分数线出来之后,学生和家长们顿感压力山大,初中生要进入当地的名校高中就读,需要680分以上(总分720分);要正常进入公办高中就读(不包括美术班、音乐班等),也要620分以上。如此激烈的中考竞争,让城市家长们不得不采取更为彻底和极端的方式与“双减”政策作“斗争”。
城市家长们为此抱怨,“双减”政策让家长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都进一步增大,让大家更加焦虑。
理解“双减”背后的意义
从城乡两类学校的实施状态来看,乡村学校将双减政策作为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调试工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键在于家长彻底地将教育主导权交给了学校,有助于学校打通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关系,并做到了智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
城区学校尽管资源和活动更加丰富,但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压力都未减轻,问题在于家长们在升学压力之下仍然强势介入到学校教育中,利用家庭能力去进行教育竞争。换言之,城区家长因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较强,他们看到的是“双减”对于学生学业成绩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更加积极地介入到学校教育中,成为了“双减”政策实施的牵制力量。当然,城市家长们也有自身的无奈。
对于“双减”政策,我们或需要站在国家性质和教育功能的角度去理解。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政策具有公共性和民生性,需要回应不同层次的问题、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我国人口多,发展压力大,教育要同时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国际竞争问题,国际竞争依赖科技发展,这一问题需要依靠培养高精尖人才得以实现;
二是社会稳定问题,教育作为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需要确保各个群体拥有发展的希望,要保证社会稳定就需要确保所有人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
在实施“双减”政策之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教育家庭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教育竞争高度异化,影响了教育作为阶层流动渠道的功能。家庭对于学校教育的过度介入,导致自身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同时也让教育秩序出现严重失衡。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讲,“双减”政策的实施,实际上是国家收回教育主导权的重要举措,通过学校实现两项内容的调平:一是通过学校调平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关系,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至于在某一方面出现偏废;二是通过学校调平不同家庭的教育能力,通过学校的公共教育弥补弱势家庭的教育短板。
尽管“双减”政策还会面临着强势家庭的挣扎,但是乡村学校的实施效果却证明了这一政策的利民性和必要性。
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学校,让他们回归集体,未必不是一项好的选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