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库区群众32年 好医师廖美娣走了

更新时间:2022-08-10 18:50:11作者:未知

守护库区群众32年 好医师廖美娣走了

新华社杭州8月10日电(记者许舜达)8月3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岭洋乡,数百名乌溪江库区沿线的群众自发来到乡村小路的两侧,送他们的好医师廖美娣最后一程。廖美娣生前是岭洋乡卫生院院长,7月15日,这位49岁的乡村医师在值班时突发心梗,永远离开了她坚守了32年的库区。

一份演讲稿:执着与坚守

“卫生院虽小,可压力却一点也不小……一年365天,休息天数不足10天……儿子经常问我:‘妈妈,你怎么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啊?’……这样的日子一晃便是二十余年。”

打开廖美娣的笔记本,一张泛黄的纸飘落。这是一份写于10多年前的演讲稿,记录着2011年被评为衢州市优秀护士的廖美娣的质朴心声。

1990年,17岁的廖美娣从卫校毕业,坐上了返回家乡的大巴。岭洋乡坐落于乌溪江库区深处,连接库区和县城的山路崎岖蜿蜒。当时,大巴要在颠簸的石子路上摇晃四五个小时才能抵达。

在2012年新院落成前,岭洋乡卫生院只是半山腰上的一座低矮平房,村民就诊需要攀上陡峭的石阶。扎根山乡32年间,翻山越岭为库区群众送医送药是廖美娣工作的常态。

岭洋乡抱珠龙村村民张名仓回忆,1990年,他的父亲张水源饱受肝硬化的困扰卧床不起,一次挂针需要用药4到5瓶,但村里到卫生院四十分钟的陡峭山路让老人望而却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名仓向新来卫生院入职的廖美娣提出了上门挂针的请求,谁知眼前这位姑娘爽快答应了。自此,抱珠龙村的山林间时常会出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瘦小身影,扛着药箱里二十余斤的玻璃药瓶只身穿梭。

“这么多年,为了自己的事,美娣只来找过我一次。”廖美娣的初中同学、衢江区卫健局局长刘峰说,考虑到廖美娣已经在岭洋工作了30年,局里曾在2020年想让她进城工作。没想到廖美娣这个时候找上了门来,只有一句话:“还是让我留在岭洋吧,库区人还需要我,我不能走。”

回忆起这位“倔强”的老同学,刘峰的声音有些哽咽,充满敬佩:“这才是廖美娣会做的决定,我并不意外。”


廖美娣生前为群众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衢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叠笔记本:医者的奋进与追求

在廖美娣办公室的桌角,有一叠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廖美娣的医学摘录和经验总结,排版整洁清晰。岭洋乡卫生院山高路远,缺乏人手,艰难的工作环境在无形中倒逼着廖美娣一次又一次自我提升。

廖美娣的儿子李昊威说,日常工作中,母亲一直坚持将不同的疑难杂症整理成独立的章节,精确地记录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用法用量。

在岭洋乡,有500多名慢性病病人。田间地头山势陡峭,给意外受伤的村民做应急护理是卫生院的家常便饭。廖美娣意识到,想要成为乡里乡邻信得过的医师,自己需要在医术上做全面提升。护士出身的她开始主动学习各项陌生的技能:她既是护士,同时更像一名全科医生一样担起院里的各项工作。

为了更好掌握乡邻们的健康状况,廖美娣会记下每户老人的常见疾病以及发病周期,以定期为他们做上门体检。即便是饭后散步时,她都不忘随身揣着听诊器。乡间的土路狭长,至今仍有村民敞着大门,盼着廖院长背着医药箱的身影出现在路上,邀她进屋唠唠家常。


在卫生院一楼的小房间一隅,摆放着廖美娣用过的医药箱。(衢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个电话号码:24小时畅通的患者热线

“母亲去世后两三天,还是不断有电话打进来,都是找她问诊的。”李昊威展示着廖美娣的手机:“乡里人都记得这个号码,只要遇到问题就会打她的手机。”

这32年间,岭洋乡卫生院的值班座机很少响起,但廖美娣的忙碌却是常态。她的手机号是乡民最信任的24小时热线。

“她的生活里早就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村民需要她的时候,就是她的上班时间。”李昊威说,自从他中学被送进县城读书后,母亲干脆打包家中行李,住进了卫生院简陋的二层宿舍中,以应对村里行动不便老人们的突发情况。丈夫李小斌回忆说:“他们隔着一条街就开始边打电话,无论何时她都会立马换上衣服下楼迎接。”


廖美娣生前所获的荣誉。(衢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廖美娣夜宿单位,马不停蹄地工作,父子二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赋予了他们一家人独特的信任与默契。只要妻子的电话在深夜打来,李小斌都会条件反射般地去摸腰间的车钥匙,“我们打电话没有太多沟通,她总是急匆匆地让我去帮她接送病人,我都习惯了。”

通话记录显示,就在突发心梗前,廖美娣仍然在为乡里的痛风患者问诊。这位大山的女儿为自己深爱的乡亲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参与采写:姜霁轩)

本文标签: 廖美娣  卫生院  医师  岭洋乡  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