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焊管生产基地“由黑变绿”

更新时间:2022-08-11 20:50:13作者:未知

中国焊管生产基地“由黑变绿”

新华社天津8月11日电题:中国焊管生产基地“由黑变绿”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白佳丽

走进天津市静海区村民胡凤明的虾塘,绿意生机盎然。作为周边生态环境日渐改善的见证者,如今,他在精心治理后的原污染渗坑中养起了鱼虾。

静海区是中国焊管生产基地,焊管加工能力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


在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西区健康产业园内大型养老社区康宁津园一景。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曾经,由于工艺落后和环保意识淡薄,这里产生过很多污染。5年前,胡凤明就参与了渗坑治理的全过程。滤水、清淤……通过一步步的科学治理,污染渗坑变成了清水洼洼。水质鉴定结果显示,全部符合养殖标准。

“虾塘边日益茂盛的树就是证明。”胡凤明说。

这只是一个缩影。胡凤明的家乡静海,40多年来经历了“由黑变绿”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静海开始在全国率先摸索农村工业化道路。从第一座村办冷轧厂开始,之后的十多年里,这里的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面镜子,静海农村工业化的模式还被全国其他地方效仿。

从1993年开始,静海钢铁产业发展进入了低谷期。之后,经过经营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技术改造,这里的钢铁产业再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8年,静海年钢铁加工能力达1500万吨,成为全国焊管生产基地。

曲折发展的背后,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代价。

现任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董炳军,曾在钢铁重镇工作多年。他回忆说:“当时,周边的河水都是黄褐色的,头顶的天空灰蒙蒙一片。”

位于静海区的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另一个污染困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的老百姓开始在旧家电、废电线里“淘宝”,发展起进口“洋垃圾”的拆解产业。该产业一度占到子牙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焚烧电线外皮产生的有害气体,给当地造成了不少污染。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了静海区存在以“钢铁围城”为代表的多个问题。

痛定思痛,改变已经刻不容缓,“由黑变绿”是唯一出路。

在静海扎根20余年的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千万吨级焊接钢管制造企业,产量居全国同类企业首位。

友发第一分公司副总经理杨锰见证了环保治理的转折。“搞好环保,我们是第一受益人;搞不好环保,我们就是第一受害者。”

从2013年开始,友发开始使用天然气作为能源,之后每年,都投入上亿元进行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改造。

“过去,在污染最严重的镀锌车间,工人们即使戴上厚厚的口罩也挡不住酸雾。但现在,几乎闻不到气味了。”天津市友发德众钢管有限公司安全环保能源部部长朱登科说。

2018年,友发集团第一分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绿色工厂。2021年,友发钢管创意园被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面对“钢铁围城”这个更大的挑战。静海区政府决定,“一些企业必须有序退出”。从2017年开始,静海区陆续关停取缔了“散乱污”企业2100多家。

官方数据显示,“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期间,静海区环保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增长,共投入资金35亿多元,对800多家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完成了3000多家“散乱污”企业的分类整治。

2021年,静海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占比下降4.9个百分点,规上战略新兴产业同比增长20.6%。“一升一降”中,产业结构深度优化已经显现。

2008年,在北京奋斗多年的王娟回到了静海,7年后成立了天津市瑞丰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把传统的焊管生产优势与光伏发电配套结合起来,上马了在国内外十分抢手的光伏支架生产项目。

“产值和利润十分可观。”王娟说。

王娟所代表的,是静海正通过发展光伏支架、装配式建筑等产业,使传统优势产业链整体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正在形成循环利用的“闭环”。

天津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畅亮,2018年来到子牙办厂,主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动力电池到期报废,回收不规范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经过我们回收利用后,就进入了循环经济体系。”畅亮说。

目前,子牙已经构建了新能源动力电池制造、梯次利用、资源化利用,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做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经静海区政府测算,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每年平均处理150万吨再生资源计,与利用原生资源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多万吨。


老人在天津市静海区康宁津园内散步。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30公里外,水草丰茂的团泊湖边,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正在围绕医疗、教育、体育、康养打造新的产业模式,给静海探索出另一条发展的路径。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限,是静海健康新城的发展准则。”董炳军说。

本文标签: 子牙  静海  静海区  循环经济  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