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鲜被传已“原地解散”用户称退款申诉被其“拒绝组织调解”

更新时间:2022-08-15 10:40:27作者:佚名

每日优鲜被传已“原地解散”用户称退款申诉被其“拒绝组织调解”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创立2766天之后,作为“中国生鲜第一股”的每日优鲜,陷入不能“保鲜”漩涡。

自2022年7月28日起,每日优鲜“变质”愈演愈烈:以空气污染为由被hr原地解散后的员工,在法院门口组织起“入职后的第一次团建”;生鲜产品的供应商拿着合同和欠款明细,开始蹲守公司大门;每日优鲜总部因大量客诉被北京消协约谈,并要求三个工作日内给出解决措施。对于各种传言,每日优鲜公司官方账号还在坚持辟谣:“公司没解散,没倒闭,正在想办法。”对此,网友则称其“死鸭子嘴硬”。


“原地解散”的每日优鲜员工在法院门口“团建”

8月12日,每日优鲜表示已向北京消费者协会提交了整改方案,整改方案的详细内容需要等待官方通报。目前,具体的退费方案及登记方式,仍未予公开。记者致电北京12315热线电话询问方案时,接电话的客服表示,还不清楚具体的细节。

点开每日优鲜官网,“又好又快”还醒目地挂在首页左上角,但app和小程序已经有半个月不能使用了。从致力于“守望生鲜未来”,到身陷“退市”传闻,每日生鲜是否还能“保鲜”被打了一个问号。

每日优鲜官网截图

“原地解散的每日优鲜 曾让我印象特别好”

作为率先在中国市场提供极速达冷链配送服务的生鲜O2O电商平台,2014年成立伊始,每日优鲜提出的“不买隔夜菜”“半小时送达”的口号,吸引了不少用户,罗妮便是其中之一。

“每日优鲜我用了五六年了,2016年第一次下单,收到货时便对这家公司印象特别好。”罗妮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每日优鲜在配送商品时使用的包装袋是运动拉绳包,结实又好使,比普通的塑料袋方便多了。

罗妮回忆,最初在每日优鲜下单的近一年里,商品真的物美价廉。“两条去腮、去鳞、去内脏直接可以烹制的罗非鱼只需14元,比老家四线小城市菜市场的价格还要低,并且更方便;2019年我在每日优鲜上买的速冻小龙虾,也是清理好配上调料的,一斤不到30块钱(算上折扣和券),比活的小龙虾还便宜。”

2017年至2019年,每日优鲜开始在全国加速扩张,每天通过平台消费50-100元的罗妮,也明显地感受到了每日优鲜“高速发展”带来的变化,商品从物美价廉变成了一分价钱一分货。


每日优鲜疑已“原地解散”

罗妮举例子说,当时每日优鲜北京站的枣有大荔冬枣和马牙枣两个品种,价格随着每日促销活动的不同而变化,有时候大荔冬枣贵一点,有时候马牙枣贵一点,各自的产地和包装是固定的。“我一般是每样各买一到两盒,每次都是当天比较贵的那种比较新鲜水分多爽脆,这个也无可非议,但每日优鲜偶尔还会出现少发货不补货反而等顾客退款的情况,以前都是没有的。”

再到后来,每日优鲜工作人员不像最开始那样严谨了,“工作状态有点懒散吧,有时候我下单了两盒草莓只送来一盒,打电话过去问什么情况,能很明显地听到工作人员穿着拖鞋走来走去的脚步声,语气也有气无力的,在电话里还能听到居家的那种杂音。”

2020年新冠疫情时,使用每日优鲜的又一个高峰,让原本已经降温的线上生鲜电商再次焕发生机。罗妮称,在2020年春节期间,在北京每日优鲜线上下单会有“39包邮,59包邮”的活动。“下单之后商品很快就送到了,虾仁不仅便宜还新鲜。更难得的是,跟配送员说谢谢,配送员也特别有礼貌地回应:‘应该的,再见。’”

在疫情期间充了不少钱的还有李可(化名)。“我是2017年开始用每日优鲜的,因为商品很新鲜,配送也很快。”李可说,2021年开始,自己就没怎么用每日优鲜了。疫情中的活动力度没有疫情前大,因为疫情期间线上购物变成“刚需”,所以李可会在各大购物app上都存储1000到2000元不等的金额,以备不时之需。“但我不用每日优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鲜品质不如之前好了,在每日优鲜app上的余额也是年初补存的,但想不到没用完就取不出来了。”

2022年7月28日,看到每日优鲜“原地解散员工”的消息后,罗妮尝试下单使用自己账户内的余额,但试了好几天都无法下单。“下单失败后,我就一直打客服电话,但始终是忙音,打不进去。然后加了维权群,开始使用12315小程序投诉。”

8月7日,罗妮在群友的提醒下发现,每日优鲜app上的在线客服,变成了点进去就可以登记支付宝信息退款的页面。在登记了支付宝信息之后,罗妮又多次打电话投诉,直到8月11日,客服通过电话联系了她,“我是通过人工登记支付宝,下午余额就到账了。”

大额储户李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自7月28日起,在每日优鲜的用户维权群里,每日优鲜余额退款出现了明显的“金额歧视”。“小额的账户退户退得很爽,但是大额的就赖着不给退。”“现在每日生鲜线上没法下单生鲜,我的账户余额还有2000多,之前各个渠道都投诉要求退款,都没回应。”


每日优鲜大额余额无法提出 受访者供图

欠款超两亿 供应商已联合起诉

事实上,除了欠消费者的钱,每日优鲜供应商和股东们也受到极大的波及。

据此前媒体报道,每日优鲜欠款的供应商们曾自发组织填写了一份《每日优鲜供应商欠款登记表》,欠款总额累计已超2.5亿元。

“目前,每日优鲜欠我的货款是101万元,这笔钱应该在2022年4月份就打给我的。”3年前,冯景成(化名)成为了每日优鲜蔬菜的供货商之一,因为此前跟每日优鲜的合作还算顺利,并未产生欠款的情况,虽然听到了其他地区供应商被拖欠贷款,冯景成也并没有放在心上。“谁知道这种事真的会发生在我身上。”

在联系了其他供应商之后,2022年6月至8月,冯景成多次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道的每日优鲜公司总部追讨欠款,但均未成功。冯景成表示,部分供应商已经联合起来起诉了每日优鲜,“希望能得到公正的判决,把欠款都要回来。”

有行业内知情人士对封面新闻记者透露,实际上2021年,每日优鲜就开始拖欠供应商的货款了,还无拖欠保障金,拖欠的金额最少也有几万元,他所了解到的最多欠款为三百万元。

8月12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朝阳区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目前登记注册仍属于存续状态,是可以正常经营的。“该公司的续存有效期到2038年。”

从“守望生鲜未来”到“四面楚歌”

在2015年,每日优鲜首创了“前置仓”生鲜到家的商业模式,前置仓指区别于传统仓库远离最终消费人群的模式,在社区附近建立仓库的模式,通过“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的二级仓储体系,可覆盖3公里范围,实现生鲜即配一小时达,配送环节能够在保证生鲜产品新鲜度的情况下极大地提升时效性,同时相比线下门店可以节省运营成本。

这也是每日优鲜企图搭建万丈高楼的基石。2019年,接连拿下高盛、腾讯等资本大额投资的每日优鲜,弹药充盈地开启扩张之路,最终实现了覆盖20座城市,超过5000家前置仓的全国布局。此外,每日优鲜的前置仓还升级到了2.0版本,面积扩大到三、四百平方米,SKU扩充至3000多个。

这条扩张的路径也与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的风格不谋而合,徐正曾在某次演讲中直言,每日优鲜要“鲜到千亿”,但看似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隐藏的是现金流状况每况愈下的现实。

公开财报显示,从2018年至2020年,每日优鲜收入分别为35.47亿元、60.01亿元、61.3亿元;增长的营收却并不意味着盈利,值得注意的是,每日优鲜在同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2.98亿元、-30.96亿元、-16.56亿元。一晃3年,每日优鲜累计亏损为108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每日优鲜在上市前,先后8轮融资获得95亿元,2021年6月,上市融资约3亿美元(折合19.5亿元人民币),累计融资额约114亿元。时至今日,在历经关仓、闭店、原地解散传闻和消协约谈之后,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生鲜第一股”每日优鲜离退市似乎也仅有“一步之遥”。截至发稿,每日优鲜的市值总额为4700万,已跌去99%。

8月14日,李可告诉记者,针对她的投诉,望京街道市场所表示,由于“每日优鲜”自身经营问题,目前拒绝组织调解,依据《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的相关规定,该单位决定终止调节。


李可收到调节终止的投诉处理结果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