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缘何走弱?提振需求政策有待进一步发力

更新时间:2022-08-15 11:29:43作者:佚名

7月金融数据缘何走弱?提振需求政策有待进一步发力

7月信贷数据“塌方”一时间引发市场关注。人民银行8月12日公布7月金融数据显示,7月信贷、社融规模大幅回落,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与此同时,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速连续5个月回升,达到近6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与社融增速下滑形成明显反差。

7月金融数据缘何低于预期?金融数据真有那么差吗?后续政策如何发力以缓解贷款需求不足问题?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7月金融数据低于预期受多因素扰动,反映出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略显不振。但也要注意到季节性因素的扰动,市场对下半年的经济恢复预期不必过于悲观。在“不超发货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有效缓解贷款需求不足问题,将持续成为下半年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7月信贷、社融环比回落

在6月信贷脉冲式增长背景下,7月金融数据并未延续这一趋势,信贷、社融规模超季节性环比回落。

8月12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而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81万亿元,同比多增6867亿元。

分析人士均认为,6月银行季末信贷冲量力度较大,这对7月形成一定透支效应。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7月信贷、社融规模大幅回落,6月贷款季末冲量现象明显、形成一定透支效应有关。

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殷越认为,7月历来是信贷小月,信贷增量环比回落是正常的。但是实体融资需求羸弱、而“宽信用”政策又比较明确,各银行只能加大绩效考核要求,压力增加下他们在季末冲量的行为就更加明显了。6月信贷超季节性冲高背景下,7月信贷回落幅度也超出季节性。“这一点还可以从票据融资增量中看到。当银行贷款放不出去的时候,就会更依靠票据贴现提升贷款规模,完成考核指标。”殷越称。

可以看到,央行数据显示7月票据融资新增3136亿元,同比多增1365亿元,环比多增2340亿元。

此外,王青认为,7月信贷规模同比增速有所下滑,整体不及市场预期还与以下几方面原因相关:一方面,当前宏观经济修复势头温和,贷款需求疲弱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另一方面,7月楼市再度转冷,对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都会形成一定影响;此外,6月新设两项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基建,其对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效应尚未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在人民币贷款拖累下,7月新增社融同样不及市场预期。数据显示,2022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远不及市场预期(1.38万亿元),同比少3191亿元,而与6月数据相比更是出现了大幅波动,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17万亿元。

王青表示,7月新增社融总量环比大幅下降,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及6月末专项债基本发完影响,但同比少增及月末存量增速下滑则表明,当月宽信用进程再生波折。

期限结构问题再次凸显

值得关注的是,贷款期限结构问题再次凸显,中长期贷款再度大幅少增,居民、企业贷款需求依然偏弱。

从居民部门看,房地产市场并未延续6月回暖势头。7月,住户贷款增加1217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84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

从企业部门看,多重不确定性持续冲击下,企业资金需求意愿仍受到影响。7月,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2877亿元,同比少增14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54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1478亿元。

综合市场分析观点来看,今年以来,金融支持实体力度并未减弱,数据不及预期背后反映的还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振。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7月住户贷款增加1217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842亿元,居民贷款需求回落。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69亿元,反映消费贷款意愿下降;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较上月少增2680.72亿元,说明房地产市场仍在触底过程。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7月企业融资仍然主要以短期资金为主,与6月相比中长期资金需求出现下滑,中长期资金需求动力不足,说明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仍然偏弱。

但金融数据也许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差。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认为,相对于环比,同比数据更能体现当前的实际需求变化。当前不必过度担忧阶段性回落,需求恢复更多需要从全局考虑。

7月新增信贷6790亿元,同比少增4010亿元,信贷余额同比增长11%,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社融增量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0.7%,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王运金表示,需求恢复相对缓慢是事实,但增速的回落幅度不大,仍处于合理区间,并不代表需求疲软或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失效;且原定7月的融资项目部分提前至6月,对7月信贷增长也形成了一定干扰。1~7月信贷新增与社融增量分别为14.3万亿元与21.8万亿元,分别同比多增5244亿元与2.88万亿元,仍有一定规模的增量;随着各项政策加快落地,今年信贷与社融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年相比,今年疫情多次反复、政策调控力度加码背景下,信贷与社融的月度增量均出现了更大幅度的波动。

据王运金分析,今年1月、3月、6月新增信贷与社融增量超过近三年同期增量水平(除2020年3月之外,因为当时疫情得到控制后民营企业疫情防控债等债券融资需求集中释放,社融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较今年3月增量略高,而2019年3月与2021年3月增量均明显低于今年)。4月、7月均低于近三年同期增量水平;2月受春节假期及节后开工较慢的影响较大,对比来看,各年2月新增信贷与社融增量相差不大。

他认为,今年各月融资增量波动更大,主要是今年国内外经济局势更加复杂,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存在,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也较往年更大。8月专项债项目加快落地,配套融资需求可能会集中释放,将有效拉动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长;消费需求缓慢恢复,“停贷”等事件逐步得到解决,房地产政策及金融政策边际放宽,居民信贷有望恢复。

缓解贷款需求不足成政策重要着力点

更需要注意的是,7月末M2同比增速达到12.0%,较上月末加快0.6个百分点,达到近6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与社融增速下滑形成明显反差。

数据显示,7月末,M2余额约25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由此也反映了当前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裕的现状。

殷越认为,社融反映的是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需求,是金融机构的资产端;M2是企业和居民存放在金融机构的钱,是金融机构的负债端。两者增速之差收敛一来意味着在金融机构不缺负债,流动性充裕的时候,阻碍“宽信用”之路的是实体融资需求不足;二来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面临着“资产荒”的处境,流动性充裕,但是可投放的优质领域较少。

王青认为,这是4月大规模退税实施以来,M2增速持续反超社融增速的主要原因。这也意味着当前M2高增主要是财政因素驱动,并非完全代表宽信用效应。

基于此,后续宏观政策如何发力,从而避免信贷塌方风险,需求侧发力提振居民与企业加杠杆意愿,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转换,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对于货币政策,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延续了政治局会议的总体要求,更加注重如何发挥好有效投资。在总体目标上强调“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但论调更偏谨慎,在“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提出“不超发货币”。

市场观点倾向认为,信贷增速受疫情、银行冲量等因素影响而波动也是正常现象。如何有效缓解贷款需求不足问题将持续成为下半年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王运金认为,8月稳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宽裕,满足实体经济恢复的资金需求;将继续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有效缓解项目资本金压力,专项债项目落地进度将明显加快,配套融资需求也将得到充分释放,企业中长期信贷与债券融资规模有望回升。在贷款延期与政府性融资担保等多项措施配合下,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将缓慢恢复。总体来看,8月金融运行状况将有所改善。

温彬认为,在“不超发货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后续将抓好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各项结构性再贷款工具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发力,将成为下半年信贷的重要支撑。

本文标签: 贷款  金融  融资  实体经济  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