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之后 2万亿规模基金品类被“重新定义”!

更新时间:2022-08-17 07:38:24作者:佚名

大热之后  2万亿规模基金品类被“重新定义”!

(原标题:大热之后,2万亿规模基金品类被“重新定义”!发生了什么?)

最近两年发展迅猛的“固收+”产品迎来了新的“规范”。

近日,有多家基金公司收到监管窗口指导,在“固收+”基金的新产品申报和宣传口径上做了进一步规范:这类产品的权益投资比例需在10%至30%之间。

业内人士认为,严格定义“固收+”为以固收为主、权益为辅的产品,并规范宣传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可防范投资者对“固收+”产品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提升获得感。

“固收+”基金被“重新定义”

“我们最近也收到了监管窗口指导,以后在申报‘固收+’新产品时,权益投资比例须在10%至30%之间。在这个范畴之外的,就不能算是‘固收+’产品了。”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说。

不仅是新发产品,此次规范后,基金公司在宣传老产品时,对于基金合同定义的投资组合中权益资产占比上限超过30%的产品,不能在宣传时将其称作“固收+”基金,也不能按“固收+”基金的特征对其进行推广。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认为,“固收+”基金顾名思义是以固收为底,用权益或其他风险资产做收益增厚,风险属性更偏向固收的产品。固收底的收益相对来讲属于日积月累“搬砖式”增厚,若权益端波动太大或占比太高,其产品风险属性就更偏权益而非固收,确实不适合“固收+”产品的定位。

“这个规定对基金公司的影响相对较小。不过,之后权益头寸大于30%,但又以‘固收+’形式宣传的产品,可能需要调整股票仓位或者重新划分基金分类。”蒋睿说。

规范有利于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近些年来,“固收+”产品的规模快速扩张,出现了多只爆款。沪上某基金经理表示,这背后有多重助力,一方面,在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替代需求不断上升,居民财富的“大搬家”给“固收+”发展创造了大环境;另一方面,也与近两年来股、债、可转债的市场环境有关。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固收+”基金总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主要为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产品。不过,在震荡的市场环境下,这类产品今年业绩表现一般,规模扩展也随之减缓。

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在市场的震荡下,这类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净值跌幅为0.62%(有完整统计周期的产品),最优产品涨逾14%,最低跌逾14%,首尾差距达28个百分点。在基金公司宣传中,这类被标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固收+”基金,今年来甚至有20只产品净值跌幅超过了10%。

“本来想买一只比银行理财收益高一些的‘固收+’产品,结果反而亏了不少钱。”有投资者表示,之前被基金公司“固收+”产品宣传吸引,对这类基金可能亏损的程度并没有事先预料,因此他心理落差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规范前,“固收+”产品的权益投资比例差异很大。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该比例最高的产品接近60%,最低的产品为0%。这也意味着,同样是买“固收+”产品,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大不相同。

有基金经理认为,“固收”两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稳定的正收益,觉得亏损风险较小。但在“固收+”这个模糊表述下,各类权益投资比例不同的产品实际上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收益结果。

“原来基金产品的规定中,并没有明确叫做‘固收+’的基金,其实这个称谓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概念。因为没有强制定义,一些权益投资比重较大的产品也被纳入了‘固收+’的宣传中,从而形成了宣传误导。”某大型基金公司营销部人士说,现在监管严格规定了“固收+”产品10%-30%的权益投资比例,这与普通投资者的常识认知更为相符,有利于提升投资获得感。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次对‘固收+’产品的规范是一种监管保护。严格定义‘固收+’为以固收为主、权益为辅的产品,规范宣传口径,有利于提高投资者适当性的匹配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防范投资者想买‘固收+’基金,却买到偏权益类基金的风险。”蒋睿说。

本文标签: 基金  银行理财  固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