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3-01-24 16:05:13作者:智慧百科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无论你是与伴侣、朋友还是大学室友同住一个屋檐下,你与对方的交流不仅体现在一顿饭、一段对话或者是情感上,还有不计其数的微生物。
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是我们体内的常客。即使把我们自身的各种细胞加起来,在数量上也比不过栖息在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科学界早已意识到,微生物组(microbiome)在我们的免疫和消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模浩大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已经通过DNA测序,揭示了微生物组对人类疾病的多重影响。
然而,关于微生物组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种类繁多的细菌是怎样由他人传递、进入我们身体的?
本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答案。来自全球18所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合作,揭示了人体微生物组的传递机制。原来,从出生到成年,有这么多人改变了我们的微生物组。
在我们体内,口腔和肠道是微生物的两个主要栖息场所。因此,团队也对口腔微生物组和肠道微生物组分别进行了研究。他们收集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9700多份粪便、唾液样本,通过基于宏基因组数据的分析,解析了两种细菌传递机制各自的影响。
个体间的细菌传递包括垂直和水平传递两种途径。其中,垂直传递指的是向后代的传递,例如婴儿出生时,母亲的微生物组可以传给婴儿;水平传递则是伴侣、朋友等个体间通过接触产生的传播。
▲研究基于宏基因组数据分析了个体间的微生物组传递(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此前的研究多数聚焦于新生儿通过母亲首次接触微生物的过程。最新研究也证实,肠道微生物组的首次传递发生在出生时,并且影响会长期持续:即使是在老年人的样本中,也能检测到来自母亲微生物组的细菌。
但同时,婴儿缺少很多常见于成年人体内的细菌,因此作者猜测,他们通过成长过程中的水平传递获取这些细菌。无论是伴侣之间,还是家庭成员、朋友之间,社交互动都会造成细菌的传递交换。例如婴儿在4岁以后,与父亲交换的微生物数量就赶上了与母亲交换的数量。
研究还发现,口腔与肠道微生物组的传递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相比于肠道菌群,唾液中的细菌传递更加频繁,主要途径是水平传递。个体在出生时从母亲继承的口腔细菌很有限,但此后与他人的共处更频繁,获得的口腔细菌也就越多。
研究发现,在成年阶段,我们微生物组的主要来源是与我们密切接触的人。接触的时间长短与交换的细菌数量直接相关。但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偶尔见面、不存在密切关系的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细菌共享。
图片来源:123RF
论文第一作者,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Mireia Valles-Colomer博士表示:“我们发现,口腔、肠道微生物组的广泛共享与社交互动有关。社交互动帮助我们塑造了微生物组。我们还发现,一些在体外生存能力更强的细菌,比其他细菌传递更加频繁。对于其中一些微生物,我们还所知甚少,甚至没有命名。这也激励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这些微生物,探索关于其传递机制以及健康影响的未解难题。”
“微生物组的传递对于我们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领导这项研究的特伦托大学Nicola Segata教授表示,“很多非传染性疾病(例如心脏病、眼部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也与微生物组的改变相关。人类微生物组的传递可能意味着,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受到微生物传递的影响。因此,对细菌传递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风险因素,寻找基于微生物组的治疗手段。”
参考资料:
[1] Mireia Valles-Colomer et al., The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landscape of the gut and oral microbiomes. Nature (2023).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620-1
[2] How do human body-associated microbes spread? The transmission landscape of the human microbiomes. Retrieved Jan. 19th, 2023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76687
[3] How our microbiome is shaped by family, friends and even neighbours. Retrieved Jan. 18th, 2023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118-w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