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8-24 11:01:01作者:佚名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水网系统,两大淡水湖泊倚江而生。鄱阳湖、洞庭湖是我国仅存的两个通江大湖,在调节江水、生态涵养、改善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强大的蓄洪能力也多次使长江中下游化险为夷,减轻了江汉平原的过洪压力。
长江流域
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出现历史罕见的高温,洞庭湖在一个月内水量锐减66%,水面瘦成“一道闪电”。水位快速消退导致滩涂裸露,草进水退,也导致洞庭湖的鱼儿陷入了危机!
资料图
据报道,洞庭湖浅滩出现了很多“鱼坑”,大量的野生鱼被搁浅在零星的水塘、水坑中。随着高温的持续,这些鱼群似乎注定难逃一劫。但很多网友不理解,“鱼坑”中的鱼却只能看、不能捞,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洞庭湖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北侧、西侧与南侧分别接入了多条江河,包括湘、资、沅、澧“四水”,在水源补给上有“四水三口二河,九水归一”的说法。但从湖盆结构来看,洞庭湖的蓄水能力却受到了限制。
资料图
洞庭湖的湖体形状近似于“U”形,东部湖区水面宽广,总面积达2625平方公里。相对于湖面面积,洞庭湖的水体并不算深,最大只有23.5米,平均为6.39米。因此,洞庭湖更像是一个敞口大开的“浅水水盆”,在高温天气下蒸发量更大、水位消退更快。
根据FY–3D气象卫星的监测结果,在8月18日,洞庭湖的水体面积仅有548平方公里,而7月1日则为1600多平方公里,一个月的“缩水量”将近70%。“丰水连成片,枯水几条线”,这是对洞庭湖的真实写照。
资料图
我们结合全国气温的数据来看,8月18日~22日,长江流域依然“热力四射”,大部分地区比同期偏高了4~6℃,长江中游的气温偏高了6℃以上,几乎到了“热到发紫”的程度!洞庭湖提前80多天退到枯水线,极端性的高温是直接原因!
资料图
据退休渔民万师傅介绍,他曾在洞庭湖打渔20多年,记忆中还从未见过洞庭湖在8月份就进入了枯水期,今年的情况非常罕见。受高温影响,湖边出现很多水坑,再加上水位浅、水温高,里面的鱼很容易缺氧死亡。
资料图
大量野生鱼死亡,会带来多大的生态损失?我们先来参考2007年8月份的枯水案例。据岳阳县的渔政人员反映,当年洞庭湖的黄颡鱼、银鱼等鱼类资源锐减,2008~2009年的开渔季的产量堪称“惨淡”,直到2010年才恢复正常。
可惜好景不长,2011年5月,洞庭湖又遭遇了春季干旱,枯水期与鱼类的繁殖期高度重合,长江刀鱼、鲤鱼、鲌鱼等产卵规模缩小,资源损失更加严重。据业内人士估计,洞庭湖鱼类资源的恢复至少要3~5年的时间。
资料图
相比于2007年和2011年,今年的干旱范围更广,旱情更严重,生态影响不容小视。一方面,常规鱼类的繁殖期已经结束,但部分特种鱼还处于繁殖期。比如:洞庭湖银鱼就分为春季、秋季两个繁殖群体,秋季群体在9~10月进入盛产期,8月的枯水无疑会导致繁殖群体衰退,秋季繁殖规模减小。
资料图
另一方面,大规模干旱也会影响湖区的食物链,螺蛳、河蚌、底栖动物等都是洞庭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干旱会导致水草、螺类、水生昆虫减少。根据“上行效应”,以之为食的鱼类、鸟类将缺少生物饵料,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眼看着水坑中的鱼白白死去,不少网友很是心急:不如抓紧时间抢救,将其转移到主湖中,尽可能保留生物资源,减少损失!
资料图
网友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一来,人工转移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救助效率低,在转移过程中也会造成死亡;二来,搁浅在水坑中的鱼虽然数量多,但相较于全湖的生物资源还是九牛一毛,大多数鱼都退到了安全水域;第三,水位消退、鱼群搁浅都是自然现象,滞留的鱼群是水鸟的天然饵料,人为过多干涉反而不合时宜。
洞庭湖水鸟/中国岳阳
目前,湖区工作人员采取的做法是对死鱼进行打捞、掩埋处理,防止尸体腐败污染水质。对于水坑中的活鱼,则不加干涉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鱼坑”中的鱼也不允许私人打捞,即便当地村民发现了鱼坑,也只能看,不能私自捕捞!
渔政人员劝返捕鱼的村民(图源网络)
今年年初,鄱阳湖南矶山水域也出现了鱼群搁浅的现象,岸边和浅沟内密密麻麻全是鱼,大鱼有50cm以上,小的只有10cm左右。当地渔业部门严禁管理,前往捕鱼的居民不时被渔政人员劝返,捞到的鱼也被要求放生。
主要原因和长江的禁渔政策有关。开篇指出,鄱阳湖、洞庭湖是长江仅存的两个通江大湖,而渔业资源又有流动性,鱼群随着水位涨落在江湖之间来回迁徙,四大家鱼、鳡鱼、刀鱼等洄游性鱼类尤其如此。
资料图
在本质上,长江和两湖的鱼类一脉相承,具有整体性,十年禁渔政策也明确将“一江,两湖”同时纳入了禁渔范围,背后不乏对鱼类资源变动的考量。如今,洞庭湖野生鱼群搁浅,如果当地居民肆意捕捞而不加制止,无疑会违反长江禁渔的相关要求。
资料图
2021年12月,湖南省进一步加强了对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将长江干流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干流纳入了禁捕区域。文件明确指出:
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其他水域,在禁捕期内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因育种,科研,检测等特殊需要进行捕捞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总之,生产性捕捞不分场合,鱼群因干旱而搁浅并不是放开捕捞的正当理由,禁渔的边界应始终保持严肃性。
高温干旱的影响也只是短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及时补充水源,维持现有的水面规模,这对于生物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对于可利用的水源,我们首先要寄希望于天然降雨。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测,从8月25日开始,长江流域将陆续迎来降雨,干旱即将迎来转机。中央气象台也发布了降雨预报,预计8月25日~26日,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都将迎来降雨,但降雨量普遍只有0~10mm左右,局部地区可达25~50mm。
资料图
从8月27日开始,一股强大的冷空气将自北向南推进,降雨带由黄河过渡到长江,雨带中心降雨量可达50~100mm(暴雨级别)。8月29日~30日,降雨范围将覆盖四川、重庆等干旱省市,雨量可达10~25mm,两湖地区降雨较少,预计在10mm以内。
再来看三峡水库的调蓄能力。大规模的降雨近在眼前,雨区集中在以四川、重庆为主的长江上游,这些地区的水量都能被三峡水库充分拦蓄。
资料图
三峡水库是我国面积最大、蓄水容量最多的人工水库,在175m的正常水位下,总蓄水量达393亿m³,相当于2800多个西湖。截至8月23日14时,库区水位已下降到145.34m,出库流量略大于入库流量,防洪库容绰绰有余。
资料图
预计8月25日,三峡库区正处于降雨中心,降雨量预报为35mm,水位或将小幅度上涨。储存的雨水通过调度能进一步缓解洞庭湖的干旱,维持长江中下游主河道的生态水量。
资料图
再退一步说,即便补水水量不足,湖区的鱼类也可以退到长江干流避难。等到来年春汛,湖水上涨,长江鱼群将重返洞庭湖,通过自然繁殖增加密度。届时,再通过科学观测、定向增殖放流,湖区就有望重现鱼虾成群、山青水绿的生态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