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十年: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更新时间:2022-08-29 08:11:43作者:佚名

社会保险基金十年: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本报记者 吕红星

养老金关系亿万退休人员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养老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积累了坚实物质基础,制度运行更加稳健,基金更可持续,能够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8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亿人,十年间仅养老保险就增加了2.5亿人。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9万亿元,社会保险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超过13万亿元,市场化投资运营基金超过8万亿元。

成就的取得有两方面原因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十年,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扩围、扩容的十年。从制度覆盖来讲,成效巨大,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已经超过了10亿人,中国为全人类的基本养老保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国际劳工组织、国际保障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一致称赞。

“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险进一步发展壮大,覆盖人数显著增加,基金规模显著扩张,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在提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提升了参保人应对风险的能力,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王雯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王雯看来,十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从制度框架搭建向制度高质量发展转变。社会保险制度在提高制度保障水平、优化制度运行效能、促进制度规范发展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如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办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等。

第二,将社会保障常态化机制与应急机制紧密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社会保险实施了力度空前的社会保险缴费“减免缓”政策,扩大了社会保险待遇的发放范围,为企业减负、保障基本生活、促进复工复产发挥了“减震器”的作用。

未来面临一定挑战

在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方面,数据显示,当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1万亿元,有较强的保障能力。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持续加大,今年达到6500亿元左右。全国社保基金有超过2.6万亿元的战略储备,中央层面已划转国有资本1.68万亿元充实社保基金。

在董登新看来,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规模增长面临以下挑战。首先是扩面难度较高,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当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已经达到92%,再提高难度较大。其次是近年来我国社保持续降费,使得社保基金规模的增长速度受到一定制约。

记者了解到,2021年6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了就业、社会保障、工资收入分配等六方面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19项量化指标,其中要求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

在王雯看来,要想使得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更加健康、高效发展,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口老龄化将加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支出压力。如何在提供有效保障和促进制度收支平衡的矛盾之间实现平衡,需要一揽子的顶层设计方案,既需要提高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又要重视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实现社会保险基金长期可持续的精算平衡,需要制定前瞻性、渐进式的改革方案,需要对财政补贴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作充分的讨论和预判。

第三,失业保险需要解决好保障对象与失业群体的“错配”现象。生育保险需要发挥促进优生优育、提供生育保障与提振生育意愿的积极作用。工伤保险需要重点解决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伤保障不充分的问题。

“退休过早、缴费年限过短使得社保基金收支平衡会发生很大困难,应适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同时要加快推进全国统筹。”董登新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