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拍历史剧,就不用忌讳历史虚无主义?

更新时间:2022-08-29 08:38:24作者:佚名

日本拍历史剧,就不用忌讳历史虚无主义?

【视频/潘妮妮】

【内容提要】

大家好,欢迎收看新一期的“如妮所说”。最近一部历史电视剧下架,又引发了关于历史剧应该怎么编的讨论。很多网友认为历史剧应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什么叫历史虚无主义呢,朴素地来说,就是是非不分,模糊历史的大是大非问题。

这个时候,就有网友不太同意,提到了日本大河剧的例子。所谓大河剧,广义上说是长篇历史剧的统称。狭义上是特指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长篇历史剧,一般来说以日本战国和幕府末期的题材最多。

有的网友就说,你看NHK的战国题材大河剧,前年用一个人物做主角,非常伟光正,周围人都是陪衬。今年用同一时期另外一个人做主角,非常白莲花,前年的主角可能就变无能小人了。又有的网友举例说,你看以幕府末期到明治维新为题材的大河剧,很多主角还是明治政府的敌人,说明日本的大河剧创作百无禁忌,不会在意是不是历史虚无主义。

这其实是天大的误会,因为日本历史的发展逻辑和中国不一样,所以你以为看上去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东西,其实在日本恰恰不是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先来说古代的战国题材,为什么可以随便编,一会儿这个是伟光正,一会儿那个是白莲花。和中国不同,日本的历史资料,本来也不是十分详细。而在战国之前,日本的历史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断的宫廷政治斗争:贵族斗天皇,贵族互相斗,武士斗贵族,然后武士,贵族和天皇斗成一团……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充斥着为了个人私欲的权力斗争,其中龌龊的事情也很多。但是,中国的统治者还有机会去弥补。如果他能够对辽阔的土地实现有效的统治,那人们就不会揪着宫斗的部分不放。

就好比唐太宗李世民干掉自己的兄弟软禁自己的爹,似乎是继承了南北朝某些老兄的宫斗传统,但是后世不会将他与北齐的老兄们相提并论。因为政治既有宫斗的一面,又有治理国家的一面,后者更重要。但是日本就不同了,因为一直到战国,日本中央政府并没有建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甚至没有实现统治阶级内部的整合,所以政治就只剩下了个人私欲的权力斗争。

12世纪的时候平清盛开创了武士的统治,很快被另一个武士源赖朝推翻了,源赖朝发明了武士统治的幕府制度,但还没来得及建设就死了。他死了之后,手下十三个托孤大臣就开始镰仓“吃鸡大赛”,镰仓幕府就没几天安生日子。后来又出来一个武士足利尊氏,在京都搞室町幕府。


大河剧《平清盛》海报

然后各种贵族和武士就在京都那一亩三分地上斗来斗去,结果在京畿之外,各种乡下武士势力崛起,发展出自己的武装,激烈地抢人抢粮抢地盘,其中有理想的人就筹划带军队去京都朝觐天子,吓唬贵族,从而成为名正言顺的武士统治者。

这个行为叫“上洛”。“洛”就是洛阳,用来指代日本的京城。这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在日本历史里,战国群雄并没有很明确的善恶之分。从等级制的角度,他们为了攫取本来不属于自己的权力,引发了很多杀戮,还威胁天皇,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人都是恶的。

但是换个角度想,这些原本身份不高的人,通过个人奋斗,彻底终结了贵族统治,战国频繁的战争促进了武士之间的亲切交流和相互理解,最后大家都默认服从德川家的统治,于是乱世就结束了。以后200多年的社会都比较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国这些人也算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人又都是善的。

综合起来就是,时代的进步是一群差不多的恶人之间慢慢斗出来的。所以战国,除去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几个特别重要的领军人物,其他人你不管吹哪一个,其实对于大众来说区别并不大。

反正历史记载也不是十分的清晰,有的编剧一定要说织田信长的所有决定都是因为听了他侄女的劝告,那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不像中国历史剧,你编一个决定历史走向的公主出来,明天别家的历史粉就拿着史料打上门来了。而对日本的历史粉丝来说,今天吹这个,明天吹那个,迟早要吹到自己偶像,慢慢等就好了。

只不过,吹的人可以随便换,但是战国大河剧里吹的内容套路又是一致的,首先就是要心系老百姓,大家都喜欢他;其次是要忠义,让其他历史人物都佩服他,信任他。最后就是要有点出众的智慧,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所以你说日本大河剧没有史观吗?其实是有的,就是觉得是这样的人推动了历史。

不仅如此,哪怕绝大多数人的事迹乱编,还是有一些关键人物的基本属性不能乱。比如写织田信长,必然是天下布武,威风凛凛。写丰臣秀吉,必然是强调平民出身,行事灵活不受规矩束缚。写德川家康,必然要有工于算计的一面。

如果你写一个受气包织田信长,一个充满贵族气息的丰臣秀吉,一个纯良的白莲花德川家康,可能就会被别家粉丝打上门来。不过说起来,明年的大河剧主角德川家康,总觉得有可能是一个纯良的白莲花。到时候日本人的反应,只好拭目以待了。


经常有人把日本战国时代比作中国的三国时代,我觉得其实不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还是暗戳戳地对人物搞了善恶评价的,所以要是编偏了,就会有人拿着史料打上门来。战国比较像的其实是东周列国,所谓“春秋无义战”,每个诸侯国都是出来争抢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伟大的目标,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不自觉地推动了历史的转折。

中国编剧如果想写类似NHK战国大河剧的作品,春秋诸国其实是个很好的选择。历史很宏大,冲突事件多,有趣的人物也多。我觉得前些年的《大秦帝国》算是有些大河剧风格,就以秦国少数几个关键人物为核心来写战国故事。不过这个风格用在写商鞅变法的故事特别好,因为那个时候秦国处在低谷,可以写出一边受委屈一边成长的感觉,很能让观众共情。

但是到了后面,秦国已经变成虎狼之国,欺负别人了。电视剧里的秦国还是受尽欺负,做什么事都是逼不得已的大女主样,这味儿就有点不对了。所以,以后我们的编剧如果想要嫁接大河剧的风格,还是应该结合中国的历史现实。

总之,我个人是非常期待大河剧风格的东周列国志的,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也相对不容易历史虚无主义。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编剧会放弃这个大宝藏,而总是去挑战那些难度很高的历史阶段。

说完战国,还剩点时间,我再来讲讲为什么大河剧里,明治政府里的大多数领军人物,经常都是主角的陪衬甚至反派。有观众估计认为,这是不是说明日本历史剧很善于自我批判。批判的确是批判,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是不得不批判。因为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一边现代化,一边走上对外侵略道路,最后发展成军国主义。所以,明治维新领军人物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日本的学者也认为,因为这些人物用专制的手段推进现代化,导致日本的社会发育不健全,所以最后才全民疯狂地投入战争。

有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影视作品也不好正面赞美这些领军人物。但是问题在于明治维新对日本又很重要,日本今天能作为发达国家享福,也是因为明治维新时期跑得比较快,所以明治维新也是必须要吹的。

于是日本的大河剧就选择了去赞美两种人,一种是参与了明治维新,但是最后没有掌权的人,比如坂本龙马、西乡隆盛。还有一种就是原本是明治维新的敌人,但是大河剧使用了万能的“互相理解”魔法,说这些人其实也是为了日本的现代化而奋斗的。比如我之前动态提到的,在樱田门外事变里被暗杀的井伊直弼,比如幕府最后一位将军德川庆喜,比如专杀维新志士的京都联防大队新选组。

由于把这些人都塑造成了心向现代化的人物,所以表面上看是在吹明治政府的敌人,但是实质上是在赞美明治政府的事业,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而且恰恰是强调明治维新的正义性。

不过,日本绕这么大个弯子,是因为明治维新的“革命者”们后来出了些历史问题,不太方便正面描写。而中国显然没有日本这个问题,所以在近代史题材里照搬日本大河剧的思路,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必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