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9-09 10:20:39作者:未知
留学在当今社会已深入到普通家庭,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知识、开拓国际视野,选择去海外读书或是在更小的年纪就开启留学之路,这一切已经司空见惯。
但回望历史,距中国第一次派出留学生已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正在面临巨大的变革,需要人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改变当下的局面。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曾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送他们远赴美国,这些学生在历史上被称为“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合照
作为最早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的留学之路却非常坎坷。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留美幼童的计划无疑是失败的,但这些最早的远航者却为开启中国留学之路埋下了一颗种子。
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围绕留美幼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仍然是当下留学生所面对的,值得我们回顾和追忆。
本文原载于《留学》杂志总第199期
记者_田江含
编辑_刘煜
设计_刘仕悦
留美计划的诞生
容闳
留美计划的出现与容闳密不可分。容闳从小因家庭贫困,父亲只能将他送到澳门的一所教会学校就读。随后,教会的校长勃朗因病准备返美,容闳是与校长一同去往美国的中国学生之一。他在美国完成了3年学业后顺利考入耶鲁大学,在当地慈善机构的资助下,开始了在耶鲁大学的学业。作为耶鲁大学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他感到十分幸运能接受国外的先进教育,同时也萌发了想要帮助更多同胞赴美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的念头。因此,他毕业后便回到中国,到处奔走于此事。
但容闳的归国之路并不顺利,几经转折下他被曾国藩接见,随后成为曾国藩的幕僚。在此期间,容闳又认识了另一个留美幼童计划的重要推动人李鸿章。李鸿章与曾国藩都认为,当下的中国要想自强,就需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拔人才前往西方国家学习,因此在1871年,两人奏请派遣幼童留美。
具体计划是从各省挑选10~15岁聪颖的幼童,4年总共选出120名,分批派遣到美国进行为期15年的学习,其间所有费用由政府出资。另外,政府还会出资幼童在毕业后在美国游学两年。等到幼童学成归国,政府将安排他们为总理衙门使用,为国家效力。1871年9月,留美计划得到批复,至此便开启了中国第一批官费派遣留学之路。
“留美幼童”计划实行困难
首先面临的是招生困难。虽然留美幼童计划的待遇丰厚,不但15年的留学费用都由政府出资,并且学成后政府还会安排职位,这与现如今留学生自费留学,归国后还要辛苦找工作相比已经是优待了。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待遇并没有吸引到很多人,因为人们认为科举考试才是正途,而留洋则是异端。因此,在勉强招收到足够人数后,从1872年开始,幼童从上海登船出发,陆续前往美国。
为了使幼童更好地融入美国当地,安排他们分成3人或5人为一组,寄宿到美国人的家中,之后他们被安排进入当地最好的公立大学,学习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
当幼童开始留学生活后,清政府发现接触西方世界的留学生不再盲从中国的传统,西化非常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清政府在美国设立了留学事务局,要求幼童定期回到留学事务局学习中国传统经典和国内的基本课程、法规等。每隔一段时间,留学事务局便传来阵阵的朗诵声,但这一对策并没有改善越发西化的幼童,他们开始剪掉长辫子、脱去长袍穿上运动装、跟着寄宿家庭做饭前祈祷以及周末前往教堂做礼拜,甚至当面顶撞留学事务局的官员,而幼童越融入美国越让清政府担忧。
就在此时,一位幼童写信给国内的家人,讲述他在美国已经信仰了宗教,并且与16岁的女孩谈恋爱,而这在国内是不能被接受的,他的家人非常气愤,要求清政府召回这名幼童。此事也成了“留美幼童”计划夭折的导火线之一。实际上,容闳因为此事到处奔走,不希望多年心血被中止,还请耶鲁大学的校长给清政府写信,表明留美幼童在美国的学术表现,他们中已有50人进入美国一流学府,正处于关键时刻,此时召回会前功尽弃。
容闳所做的一切没能阻止留美幼童计划的中止。但留美幼童计划的夭折并不能完全归因于这名“离经叛道”的幼童,主要原因是李鸿章认为留美幼童计划的发展与他的初衷大相径庭,对幼童所学专业不满意。
起初,李鸿章希望幼童能够进入军事院校学习军事,或是美国更有优势的医学、法学、航海、工程等专业。但由于当时美国对于西海岸移民问题比较敏感,中国的幼童的所读专业被限制,无法就读军事专业。无奈之下,李鸿章只能再派遣其他学者前往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知识,因而对留美幼童计划不再热衷,使预期15年的留美计划提前至第10年就结束了。
回国后的留美幼童并没有受到重用,虽被安排到朝廷的各个部门,但并没有机会大展身手。120名留美幼童中,最出名的是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被召回的留美幼童中,仅有2名完成了大学学业,其中之一就是詹天佑。曾在耶鲁大学学习铁路工程的詹天佑,回国后学以致用,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
虽然留美幼童计划夭折,但这些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幼童能够越过太平洋与美国文化拥抱,虽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但他们作为第一批探索者无疑是勇敢的,不可被遗忘的。
幼童的坎坷留学之路
留美幼童初到美国时也与现在的留学生一样,怀着激动、好奇、孤独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复杂心情,开启了留学之路。他们在美国看到了无数新鲜事物,如铁路、电话。
在短暂的兴奋之余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困难使幼童陷入困境。第一个问题便是语言问题,幼童没有接受过英语的系统训练,无法与当地人正常沟通。虽然将他们分组寄宿在当地的美国人家中,但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幼童却没那么容易适应美国的生活。例如,女主人常常对他们又抱又亲,使幼童常常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去教堂做礼拜,但他们不知如何拒绝只能溜走而闹出不少笑话。
由于幼童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在美国也引起不少当地人的议论,常常一些带有偏见的言语使幼童非常难堪。同时他们在学习上也有着很多问题,一边需要恶补英文,一边还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幼童离开中国时的年龄太小,又刚好在这个阶段接触西方文化,幼童对于中国传统国学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中文写作水平非常有限,时常要受到留学事务局老师的惩罚。
在留学的过程中,幼童慢慢地接受了西式的思想,但这样的西化是不被允许的,清政府期望幼童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传统,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纽约时报》曾针对留美幼童发表过相关报道,认为清政府要求学生只专心学业,对身边的生活与文化无动于衷是可笑的。
西化不等于忘本
而西化的幼童并不是忘本,他们一直牢记自己读书的目的,心系着祖国。
幼童们怀着热情在美国的校园中努力学习着知识,很多人在美国高中拿到了优异的成绩,共有50名幼童进入美国高等学府开始大学课程的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这些幼童不仅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还活跃于校园中的各大社团和体育运动中,当耶鲁大学组织留学生赛舰队时,美国华工为铁路建设出力却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一些留学生积极地为这些华工发声,他们的热情感染了当地美国人。
幼童中的一员蔡绍基曾经在耶鲁大学演讲中这样说道,“中国没有死,他只是睡着了,他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而这些幼童也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崛起。
当幼童们在美国校园意气风发之时,得到了召回的消息,使他们的学业不得不被中止。归国的他们,以为将迎来鲜花和掌声,结果却遭到国人的冷眼与清政府的不信任,认为他们是离经叛道的“假洋鬼子”,备受同胞歧视。虽然不受重用,但幼童心系祖国,他们奋斗在电报、船政、国防、铁路、矿业等多个领域,甚至有多个幼童在战争中为国捐躯。
李鸿章发现了留学生们有着超强的能力,经常在奏章中表扬他们。比如,为帮电报局铺设电报线路,留学生不畏艰险,在野外连续工作多日。以及当时的外国工程师对于技术传授是有所保留的,但在留学生们苦心钻研下,他们破除了一些西方技术难题。他们中的好几人还投身军队,甚至死于战场。中法马尾海战中,就有4名留美幼童牺牲。在后来的黄海海战里,与邓世昌一起驾驶致远舰撞击日本吉野号的大副陈金揆也是当年留美幼童中的一员。
对于幼童在留学中遇到的困难,例如与寄宿家庭的相处、语言问题、文化碰撞、归国偏见等,当代的很多留学生也都感同身受,但那个时代的留学生命运与国家兴亡交织一起,是我们现在难以深刻体会的。留美幼童计划的失败与时代有关,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朝廷官员思想迂腐陈旧,对于新事物无法接受,这一计划最终惨淡收场。但历史让我们记住了这些人,包括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朝外务大臣梁敦彦等,他们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留学》杂志总第199期,图片源于网络,如侵删。
监制:李璨
审核: 刘煜
责任编辑:杨冬妮
记者 :田江含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