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定调数字人民币:要与电子支付“互联互通”,智能合约将加速落地

更新时间:2022-09-09 13:08:35作者:未知

央行最新定调数字人民币:要与电子支付“互联互通”,智能合约将加速落地


历经三年试点,数字人民币底层设施搭建日臻成熟。截至今年5月31日,15个省市的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约为2.64亿笔,金额约为830亿人民币,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商户门店数量达到456.7万个。

同时,数字人民币APP已在各大应用市场正式上架,软硬件钱包成功落地,智能合约、无障碍适老化产品等进展颇多,多层次产品体系初步形成。在这一背景下,针对数字人民币的生态发展、创新引用和受理标准三个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昨日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他的看法。

范一飞指出,在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创新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推动数字人民币工作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范一飞首次提出了数字人民币与传统支付机构之间"一码通扫"的问题,范一飞称,下一阶段,将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让消费者可以“一码通扫”。

坚持“双层运营”架构,坚持权责对等

范一飞首先强调了“双层运营”架构的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双层运营’架构是构建开放型数字人民币生态的最优方案,也被各国央行广泛借鉴。”


所谓“双层运营”架构,是指数字人民币采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运营机构”的双层运营体系:第一层是中央银行,第二层为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网络平台公司等。

在这一架构中,中央银行在数字人民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负责向指定商业银行批发数字人民币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商业银行等机构负责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流通服务。

范一飞强调,一方面,央行通过实施中心化管理保证对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央行为商业机构提供开放、中立、可信与稳定的基础设施。在此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也不能忽略“公共品”这个基本属性。

围绕着这一架构,范一飞指出了三点意见:

首先,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注重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安排,推动形成兼顾各方的利益平衡与商业激励机制,持续调动各方积极性,保持我国在央行数字货币领域的先发优势。

其次,要在尊重市场规律、市场主体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央行的作用,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数字人民币和传统支付方式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完全照搬实物现金和电子支付那一套,我在多个场合都提到过‘该打破的打破,该约束的约束’。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既要注重融合,又要支持创新。试点本身也是探索的过程,要积极运用新理念,凝聚新共识,服务新发展格局,最终目的是给人民带来实惠和便利。”他表示。

再次,分散决策、风险分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与激励机制相辅相成。范一飞强调数字人民币要运用好这个规则,在“双层运营”架构下坚持权责对等,一方面强化激励约束,避免权责不对称引发的各类机构行为扭曲和低效,另一方面还要实现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提升数字人民币生态的稳健性。

智能合约,要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壁垒

智能合约是数字人民币在技术和业务模式上的典型创新突破。

事实上,智能合约的概念早在1994年就已提出,但在此后20多年并没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应用落地。但是在近期,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功能,成为各地推广试点的重点功能之一。

一个典型案例是,基于智能合约的“元管家”昨日在数字人民币APP内上线。在官方介绍中,“元管家”是一款基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一项预付消费资金管理业务,在预付场景消费中,发卡商户购买预付消费服务后,可以预先将资金存放在运营机构,并专项用于在商户使用的消费行为。“元管家”功能将可以实现预付资金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由运营机构管理,在实际完成消费后划转给商户。

对于智能合约,范一飞指出,未来,在具体推进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要在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服务营商环境建设和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方面切实发挥作用。智能合约本身需要具备的一致性、可观测性、自强制性等技术特性,叠加数字人民币法币地位和“账户、准账户和价值特征”优势,有利于提升交易透明度,并降低履约成本和违约风险,有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企业降本增效和监管能力优化。

其次,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要坚持开放包容、公平竞争,要在央行中心化管理和“双层运营”架构的原则下统筹推进,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壁垒。要广泛连接各类外部生态,确保在智能合约系统和外部系统、身份验证和合规性检查数据以及运行环境等方面实现互通,更高效地适应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

再次,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要注意制度衔接和剩余风险防范。一方面,合约模板的合法性、一致性和通用性是智能合约发挥强制履约价值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建立有效机制对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有助于解决现实难题,但是智能合约并不能消除各行业的原生风险,要加强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探讨业务剩余风险管理问题。

推动“一码通扫”,"钱同币、币同形"

值得注意的是,范一飞提到了数字人民币与传统支付机构"一码通扫"问题,而此前监管并未对此有所发声。

所谓"一码通扫",具体来讲,就是要推动数字身份、报文规范、二维码制、蓝牙和NFC等方面规范和标准的统一,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让消费者可以"一码通扫",商户也不用增加成本即可支持各类支付工具。

范一飞称,为了实现数字时代的"钱同币、币同形",要从信息交互、业务流程、技术规范等维度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对于落实"一码通扫"的初衷,范一飞做出了详解,“货币体系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标准的统一尤为关键。尤其在移动支付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就更加需要打破支付工具之间的壁垒,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和消费者支付体验。范一飞明确,数字人民币作为央行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产品,要体现人民性,让使用更方便快捷。因此,在推进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方面,受理环境和应用场景拓展亟待破局,其中标准的统一和规范是关键所在。”

从理念上来看,"一码通扫"再一次回应了此前的市场关切的误解——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可能争夺第三方支付机构抢的市场。

对此,央行曾多次澄清,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不是一个维度,数字人民币将与支付平台共存。而"一码通扫"的提出,展示了两者“共存”的方式所在。

不过,为避免用户信息泄露,消除数据安全隐患,范一飞也强调,这一过程中也需要统筹组织各方对相关技术进行升级加固,提升安全防护水平,保障支付的安全便捷。(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蔡鹏程)

本文标签: 数字人民币  范一飞  央行  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