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本学生的真实困境:我们成不了精英,也不想回到底层

更新时间:2022-09-19 10:08:43作者:智慧百科

中国二本学生的真实困境:我们成不了精英,也不想回到底层

如果不是黄灯老师出的一本名叫《我的二本学生》的书,二本学生还不会一夜之间就被大众所关注,成为主流视野里的一个群体。

黄灯老师这样刻画二本学生们:“他们踏进校门,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不知不觉间,他们养成了温良、沉默的性子。他们的去向,更是在严酷的择业竞争中,有着触目可见的天花板。”



这是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却在现实困境的泥潭里不停挣扎,成不了精英,也不想回到底层,不尴不尬,如鲠在喉。众多媒体把二本学生拉到聚光灯下审视他们,充满不解:为什么这批年轻人会如此暗淡无光?

得到的结论是:他们甘于平庸,且功利、俗气。可若把二本学生的真实困境摆到面前,我们会发现,二本学生处在一个无形的牢笼中,想要一飞冲天,不仅仅是撞得头破血流那么简单。

真实困境

“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在豆瓣上突然火起来的称呼,代指出身小城,擅长应试,却缺乏一定视野和能力的青年学子,他们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名校,却发现自己前路迷茫,郁郁不得志。

可相比起来,一样是经过紧张的课堂学习、无数日夜的题海奋战、千百次考试的磨练,却还是没能进入名校的二本学生,甚至都不配被称作“小镇做题家”,因为做题也没做出个名堂。在应试教育把学生都教成标准肉块的社会里,二本学生似乎连应试都不擅长。



所以尴尬无比,985、211的学生自嘲自己是“废物”,是“小镇做题家”,二本学生貌似还不配有这些失意。

曾几何时,中国的大学是向站在顶尖的精英开放的,只要上了大学就再没有后顾之忧,可时代早已转变,精英教育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创新高,2019年,大学录取率就已经达到了87.29%的惊人数字。

年轻人群体中似乎遍地都是大学生,学历贬值已成既定事实,二本学生论学历和实力比不上一本学生,触不到精英的天花板,可又有大学的教育背景,不至于落到底层。没有读书人的才华,可有读书人的书生气,处于有点尴尬的中间位置,高不成低不就。



黄灯老师提到她在新东方任教的学生陈雪,她的能力并不差,竞争对手不乏985、211的本科生、研究生,她一路通过考验,可因为学历问题她还是被降级为普通老师,晋升机会渺茫。这当然只是就业竞争中的冰山一角,现实的残酷往往不让人喘息一口气。

二本学生为了能走得更高,便只好往考研这条路走,规规矩矩地考各种证书,在图书馆埋头苦干,可最后所有人都会发现,这条路就像是独木桥,堵得水泄不通,残酷无比。

更加值得重视的是二本学生的经济困境。二本学生实际上更多地来自小地方、来自农村的寒门学子,父母没有太多的存款,也没有太高的学历,期盼着孩子靠读书改变命运,含辛茹苦把孩子送进大学。培养一个大学生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孩子进入大学,在学业之余还要担心自己的生活费,显然倍感煎熬。



都说大学期间应该去试错,去开拓自己的眼界,但如果连生活都无法维持的话,其他事情都是笑话。对于家境好的学生,大学的生活像是天堂,可对于不富裕的学生来说,大学里的生活举步维艰。

正如《我的二本学生》里提到的女学生邓桦,承受着村里人“不孝”的看法来到繁华都市上大学,父母收入不高,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要养活,本以为助学贷款是最后一丝希望,但因为父母年龄还不到45岁,申请不了贷款,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黄灯老师也诧异,一个比她小十几岁的孩子,竟也会为生存而发愁。

原生家庭对于这些二本学生来说是一种束缚,在黄灯老师看来,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只要抓住时代的机遇便可以成功,可时代的机遇真的是那么好抓的吗?普通人在现实中,往往很难逃出原生家庭的挣扎。可我们真的不能怪父母没把日子过得好一点,他们把孩子送进大学,就已经拼尽了全力。



学历歧视链在哪里都存在,二本上面有一本,可下面还有三本、大专,然而,三本学生的家境普遍要比二本学生好得多,当二本学生在为一份工作发愁时,三本学生家里也许早已安排好了工作。

学历不高不低,家庭又无法给予过多的帮助,各种资源都十分有限,这便是二本学生遇到的真实困境。这些困境都使得二本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被无情甩出,被撞得头破血流。

沉默的大多数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有一种错觉,那便是如今的天下遍地优等生,人人不是985便是211,那不过是因为名校的学生容易被摆在聚光灯下。

在几百万大学毕业生中,重点大学应届生只占很小的比例,大学生这一群体,大多是由二本及以下学生构成的。广东教育考试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一本录取人数是8.4万人,录取率为11%,二本录取人数是20.7万人,录取率为27%。



然而,无论在什么方面,有关985、211的话题总能引起广泛讨论,二本学生显得更加沉默。在这个宣扬学历的社会里,二本学生容易消失在大众的视线里。

二本学生像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现状鲜少有人关注,就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未来一片茫然。黄灯老师评价说:“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出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作为二本学生,他们知道自身学历、眼界的种种局限,反正成不了精英,所以早早就“认命”,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或者甘于平庸,或者虚度生活,借此掩盖焦虑感。然而,成不了精英,他们也不想回到社会底层,想找一份对得起父母的体面工作,于是只能在现实社会中摸爬滚打。



二本学生兴许借由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生活给他们的机遇又不多,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名校的学生似乎一出校门就能拿到office的机会,而专科生大多有技术傍身,只要不好高骛远,还是能够获得铁饭碗,相比之下,二本学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成为了“打工人”群体的中流砥柱,在夹缝中生存。数年前,南开大学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二本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不仅远低于重点大学,也低于三本院校的毕业生。

黄灯的学生,能够进入名气较大的教育机构或是事业单位工作,就已经算是班上的佼佼者,更多的人毕业后都在基本的生存线上挣扎。黄灯谈到她的一个学生何文秀,毕业后辗转于珠三角一带的公司工作,干过文员、外贸,后来因为受不了领导的过分要求愤然离职,可离职之后的三个月,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她给老师发邮件,说自己“悲观地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尽头”。



另外一个学生胜轩出生在工薪阶层的家庭,父母都曾双双下岗,饱尝艰辛,这些艰辛在胜轩的人生中留下了烙印。在上大学前,他没有电脑、手机,上课专注,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毕业后,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聘过一些单位,但都不是好的选择,之后被远房姐夫带进一家网络公司,到离职时月薪只有两千多。离职后,胜轩成为街道的临时聘请人员,为了更好地生活,他几乎每年都去考公务员,可每次笔试都过了,面试过不去,竞争激烈。毕业八年后,他的存款不到一万。

何文秀和胜轩的经历,都是很多二本学生会遇到的困境。没有太多的工作机遇,日子平淡,没有更多突围,可潺潺如流水的岁月中,总会泛起一些辛酸。

“藏在隐秘角落里的战争”



高不成低不就,因为学历的限制而难以晋升,可同样因为学历不敢轻易离职,只好守着那并不怎么样的一亩三分田过日子,面对的只有狭窄的人生……这是我们看到的,许多二本学生的现状。可是二本学生真的就没有出路吗?真的是毫无机会吗?

尽管二本学生被困在原生家庭的束缚里,被困在学历的限制里,可很多人还是会感谢高考,给了寒门学子一个机会去接受更先进的教育,走向更远的地方。大学给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的平台,确立目标的平台。

有一篇文章中说道,二本学生的战争,藏在隐秘的角落里。二本学生的战争也许存在于学历、个人选择、家庭阶级,和其他群体没什么两样,所有人面对的也都是同一堵墙,只不过985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拎在聚光灯下,承受着世人赋予的期望,他们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去撞那堵墙,为成为精英,为不成为庸人而努力。



二本的学生也蹦跶着去往上撞,只不过别人看不到。学历够不上,那便咬咬牙继续深造,有一个大学教授说过,不要小看二本学生,每年考研的前三名都是二本学生,每个人都有可能冲出重围。北上广深留不住,那便退居二三四线城市,毕竟,不一定只有在大城市中才能活下去。

世界很大,那些被人看见的,金光闪闪的天之骄子,只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极少部分,大部分都是默默耕耘的无名之辈。《平凡的世界》教给我们最大的道理便是甘于接受自己的平庸,这种接受不是认输,而是正视自己,避免不幸。

广东能叫得出名字的985和211就那几所学校,可是有数不清的二本和三本。起跑线或许不同,可985的学生也有可能跟二本学生一起挤在同一条地铁线上,大家狭路相逢,又有谁是能一飞冲天的呢



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努力,但是能走的路也就是到那里,二本学生从小地方出来,跨过坎坷才走到今天这一步,进入二本的学校,本身就已经是战斗的结果了。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活成精英,可敢于去面对一切现实,活出自我,就已经是了不起的勇士了。

本文标签: 精英  大学生  名校  毕业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