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9-24 10:30:49作者:智慧百科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今年10月,党的二十大将胜利召开。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新媒体平台特别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高端访谈”系列报道,通过对首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各区政府主管领导、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及首都部分知名中小学校长的深入访谈,立体展现首都教育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精神力量。
高端访谈
聂祚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化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改革。“作为首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近日在接收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党代会擘画的蓝图,为我们扎根京华大地,开启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北工大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按照“走在前、作表率”的要求,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坚持首都意识、首善标准、首创精神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善用“大思政课” 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北工大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和行政部门分工负责、学部(院)和群团组织协同推进、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构建“1233”育人体系,实施“引领工程”“助力工程”“暖心工程”,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形成教师“青马班”工作品牌,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全面构建学生思政工作理论武装体系、日常教育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推进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书记和我带头落实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聂祚仁校长介绍,“我们非常注重讲好开学毕业典礼‘大思政课’,深化思政课‘三级课堂’教学改革,建设《大国首都》校级思政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形成覆盖7大学科的专业课程思政示范群,多门课程入选国家级、北京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上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北工大深入挖掘服务保障重大活动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发挥党团组织在重大活动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利用出征誓师大会、临时党委成立大会、总结大会等开展仪式教育,提升育人感染力,在实践育人“大思政课”中唱响“强国有我、请党放心”最强音。今年4月疫情出现新情况以来,北工大开展了以“一会三课”为主要内容的“共同战疫·攻坚有我”主题教育,持续讲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面向全校师生召开疫情防控专题警示教育会,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法治与责任课、历史与文化课,共计1千余场,覆盖7.74万人次。
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北工大着力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环节,拓宽学生多样化发展途径。深化跨专业类“荣誉班”建设、专业方向“特色班”建设和微专业试点建设,依托樊恭烋学院探索构建“一制三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以茅以升班、实验班为载体,探索因材施教,致力学生综合发展,开展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领军、拔尖、国际化三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育人能力助推提升育人质量攀升,目前,北工大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数量比例已达到1.1∶1,本科生深造率超过50%,每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每年约80%的毕业生直接进入北京市高精尖行业,成为加快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生力军。
“面向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完善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追求科学梦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科技骨干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聂祚仁校长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学校探索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改革,发挥多科性大学优势,实施长周期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培养流程,畅通分流渠道;强化科教、产教融合凝练特色,将科研平台转换为人才培养的平台,精准培养应用型高层次领军人才;推广拔尖人才试验特区建设经验,探索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一院一策”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源头创新能力的工程科学领军人才;探索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立体化、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培养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担当时代使命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之际,北工大迅速召开了全校科技工作大会,深入学习市党代会关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部署,更加精准地嵌入到首都科技创新的大格局中。
据聂祚仁校长介绍,近年来学校连续获批建设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实现了市属高校牵头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科技创新能力连续进入全国高校前50强,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进入全国高校前10强,稳居全国地方高水平大学领先地位。
“回望过往奋斗路,学校积极践行‘首都重大工程有贡献,国家超级工程有身影’的承诺,聚焦国家区域重大需求,整合多学科技术力量解决‘卡脖子’难题,为国家体育场、大兴机场、冬奥场馆等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持。”聂祚仁校长表示,学校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从破题突围走向战略引领,实现“从0到1”的源头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和环境建设,汇聚和培养领军人才,以“揭榜挂帅”方式实行有组织科研,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打通成果转移转化堵点,探索赋权改革,构建三位一体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让科研成果既“开花”又“结果”。
近年来,北工大明确“坚持重大需求导向,坚持效率提升,充分发挥多科性大学的优势”的改革思路,把握“双碳”战略机遇,深化需求导向的科研机制体制新探索,打造大平台、培育大成果,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主动承担北京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规划,推动建设碳中和产业研究院等一批跨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基地,打造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力量。
发挥特色优势 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
1960年建校伊始,北工大就肩负着为北京工业和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双碳”战略、“新基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依托在城市建设、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特色及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作出贡献。
率先行动,科技助力北京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聂祚仁校长告诉本报记者,学校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碳中和城市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先发优势,围绕城市碳中和的零碳新能源及工业流程关键技术、低碳智慧城市运维服务及低碳循环经济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落地实现示范应用。
此外,学校立足学科特色,多角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依托“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促进校际合作和产学研深度合作,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的重大需求;深度融入北京“三城一区”建设,集中优势学科力量,积极融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方位推进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项目,深化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战略合作。
交叉融合,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聂祚仁校长介绍,学校聚焦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污染防治以及智能制造重大需求,开展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消纳和韧性防灾减灾等研究,推进人工智能与环境保护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联合优势资源在创新材料、尖端工艺与装备方向开展科研攻关,为智慧城市建设、打赢碧水蓝天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积极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近年来,北工大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优秀人才、卓越人才、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四级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自主培养院士3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特别是2021年,杜修力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年度唯一来自北京市属单位人选,为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面向未来,我们将重点加快建成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培养、引进、用好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学术创新团队。”聂祚仁校长向本报记者表示,学校将建立科学的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破除“五唯”立新标,构建“学科分类定制式”人才评价标准,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育人、研究和创新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构建有利于人才培养汇聚、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人才集群合力的人力资源平台与生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专业技术、管理、服务等各支队伍分类改革路径,全面激发队伍活力。
文字:苏金柱 刘幸菡
编辑:何文洁
美编:刘志军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