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冯小刚建议恢复繁体字,易中天怒道:把这四个字写出来看看

更新时间:2022-09-26 19:10:23作者:智慧百科

2015年冯小刚建议恢复繁体字,易中天怒道:把这四个字写出来看看


资料图

在互联网上,几乎每时每刻都能发现新的争论,总有人热衷在“辩题”讨论中获得胜利。

而这些热议的话题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大到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小到端午粽子的甜咸选择。

在这些讨论激烈的议题中,简繁之争是其中颇有“流量”的,每隔一段时间,它就会在不同的平台中掀起大讨论。

支持简体字地认为它高效、简洁,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对繁体字情有独钟的人则觉得它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必须重视。

甚至这个议题的讨论早就不局限于网络,一些政协委员在两会的提案都是恢复繁体字。

其中冯小刚和张国立在2015年的提议就有着极高的热度,吸引了无数人参与讨论。

为何冯小刚会在两会上大力推崇繁体字,他如此激进是为什么?


资料图

冯小刚力荐繁体字

事实上,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争论根本不是新鲜的话题,有关它们的讨论在百年前就已经如火如荼,建国后才逐渐平息。

只是进入新世纪后,又有人重新拾起这个话题,开始推崇繁体字。

不少网友关注这个话题,是因为在2015年的两会上,冯小刚和张国立提议恢复部分繁体字并放到小学课本中。

尤其冯小刚对此极为激进,多次强调繁体字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承载和记录。

其实这已经不是文娱圈从业者第一次提起这个话题了,在2008年的时候,郁钧剑就联合了包括宋祖英、黄宏和关牧村在内的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


资料图

联名递交《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只是当年这个提案并没有得到政府重视

2008年的网络普及率还比较低,因此这个提案并没有掀起很大的水花。

但是2015年,冯小刚的提案一出就引发了很多人热烈的讨论,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的普及率此时已经很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冯小刚本身就是个话题人物。

类似的提案之所以反复出现,是因为在一些人的心中,他们始终觉得繁体字才是正体字,简体字只是为了降低学习汉语难度而开发的。

这些人认为如今的简体字缺少了美学的韵味,丢失了传统文化的风骨。他们翻来覆去说的无非就是“爱无心”、“亲不见”、“体无骨”、“龟无脚”这些老生常谈。


资料图

除了内地的演艺圈人士,香港的不少娱乐圈明星对繁体字也是非常推崇,认为它才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这些人的提案乍一看无懈可击,毕竟弘扬传统文化是绝对的正确,老祖宗五千年累积的丰硕成果需要我们后人去好好发扬光大。但是深究起来就能发现其中的吊诡之处。

因为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各大高校的历史、文学和古建筑等专业的学生和教授才是主力军。

演艺圈人士在这方面仅仅是略有涉及,距离精通尚有很远的距离。

而大力推崇繁体字复兴的一直都是演艺圈明星,似乎很少看到语言学家或者是历史学教授出来支持。


资料图

易中天“四字”精妙反驳

对于冯小刚和张国立的提议,政府并未理会,大部分专家和学者也只是一笑而过,不予置评。

不过也有人愿意参与讨论,易中天教授的表态或许就是主流学界的想法。

这个提案在网络曝光后,网络中争议不断,多数网友对繁体字入小学其实是不太买账的。

易中天的态度也是如此,他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很有必要,但是恢复繁体字就大可不必。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易中天表示:“恢复繁体字也可以,请先写出“亂竈龜鬱”四个字,再讨论恢复繁体字的提议。


资料图

这四个笔画甚多、写起来费时费力,用简体字书写分别是‘乱灶龟郁’!”

这个回应确实简洁有力,繁体字的使用不便和读写困难在这四个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让小学生过早接触这样的文字,完全是刻意提升语文教育的难度,会让孩子的学习负担大大提升,很可能被降低他们对语文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易中天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弘扬传统文化没问题,但是不能流于表面。想要让更多人接受,就必须在保证思想艺术性的同时做到知识趣味性,这样才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而强行恢复繁体字,把它加入小学课本,只会适得其反。


资料图

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要掌握如此复杂难写的字体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最后的结果必然还是只用简体字。

如果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而推广繁体字,只需要在大学开设相关的课程,让感兴趣的人去花时间研究就足够了。

这才是全世界通用的做法,而不是强行放到小学课程中。

比如英语也分为现代英语和古典英语,后者同样记录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

古典英语也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它的教授场所就是欧美的各大高校。

而英美的小学和中学还是让孩子学习现代英语,这样的教育体系降低了入门的难度,同时也不会断绝文化的传承。


资料图

简繁之间谁更正统

虽然很多演艺圈人士推崇繁体字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口号,但是一部分人流露出的心态却是对简体字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不少人认为繁体字是古代的正体字,简体字只是现代化的产物。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许和台湾使用繁体字分不开。

早些年的内地演艺圈受港台影响很深,很多内地艺人甚至为此专门练了港台腔,自然也会模仿使用对方的文字。

时间久了,不少人开始吹捧台湾繁体字有内涵,大陆的简体字是“山寨货”。

这种愚蠢的想法才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说出来分明是贻笑大方。

简体字和繁体字本来就是一脉相承,从没有谁比谁高贵的说法。强行给两种字体分高低、秀优越,根本就是愚人愚见。


资料图

汉字的发展是由简至繁再化简的过程。在甲骨文没有实证之前,不少人认为繁体字是中华文字的灵魂,这样的说法当时尚且可以理解,毕竟先秦的大篆小篆书写起来就很复杂。

但殷墟发掘后,大量的甲骨文现世,还坚持这个论调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甲骨文中的“云”造字构成是:天上有两条云彩,会垂下水滴,和简体字几乎一模一样。

反而繁体字的“雲”出现了“雨在云之上”这种不符合自然的字形结构,与甲骨文相差极大。

这种例子在甲骨文中很多,“国”“岳”“龙”“众”和“与”等文字都几乎和简体字一模一样,反而是繁体字中加入了很多并不符合自然的字形结构。

如果一定要强行对比两种字体的诞生时间,那和甲骨文字形更契合的简体字明显占据着“正统”地位。


资料图

以简代繁,大势所趋

从秦汉开始,汉字的发展趋势就是逐渐简化。从大篆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字形其实是越来越简单的。

因为只有这样改进,书写和印刷的便利性才会不断提升,会更有利于文字的传播。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简体字和繁体字在古代是并行使用的,前者从来都不是后者的机械简化。

很多鼓吹繁体字的人都不知道,古代的很多皇家诏书中都会使用到简体字,繁体的“正统”一说从来没得到古代官方的认可。

而且如今使用的简体字大部分也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


资料图

根据语言学专家的统计,400多个独体简化字当中只有104个是49年后新造的,其余都是从历朝历代的文献中提取出来的。

其次,某些书法爱好者对简体字也是贬斥居多,他们认为只有繁体字才符合书法真意,这样的说法实在是有些见笑于人。

要知道,在“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中就有很多如今常见的简体字,比如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等等。而谁的书法水平更高不言而喻。

最后,推崇繁体字的人有一个最核心的理论:强力推行简化字,会导致无法阅读古籍,会使中华文明的传承断绝。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危言耸听,毫无道理可言。

首先,字形的改变根本不会影响到中华文化的传承。

因为现代简体字的改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清晰的规律。这就意味着简体字很容易和繁体字对照起来。


资料图

不少专业教育机构已经通过教学实验证明,普通高中生只要经过简单的训练就可以顺畅地阅读古代文学典籍,根本不会有文化断代。

其次,在科技的加持下,如今要实现简繁之间的转换已经非常简单,使用相关软件一秒就能搞定。年轻人只要对古代典籍感兴趣,分分钟就可以无障碍阅读。

所以,“推广繁体字是传承文化的必须”一直都是伪命题,简体字是汉字发展的必然,具备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基因。

结语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强行恢复繁体字都毫无必要。简体字的使用是大势所趋,使用它会大大降低汉字门槛。


资料图

其实很多人鼓吹的台湾省繁体字早就岌岌可危,国民党就曾多次推广简体字。而且这几年台湾省民间使用简体字的人也越来越多。

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深入内里,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有太多细节需要我们去挖掘。

而汉字是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的字形变化只是表层内容,在这个环节过分纠结未免有些舍本逐末。

历史已经证明,简体字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此刻,它就是中国的“正体字”,这是谁都无法撼动的客观事实。

本文标签: 冯小刚  易中天  张国立  汉字  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