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显示疫情“次生灾害”:青少年心理问题比想象中更严峻…我们该做什么?

更新时间:2022-10-17 10:30:31作者:智慧百科

大数据显示疫情“次生灾害”:青少年心理问题比想象中更严峻…我们该做什么?


也许这篇文章,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当这些问题被看见,被讨论,更多人想办法去推动改变的时候,这篇文章就有了它的意义了。

本文作者:马喆超。2018年出版育儿书籍《小马君聊育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最近偶然看到凤凰卫视吴小莉采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的视频,彭教授分享了疫情期间他和新华社团队做的青少年社会心理适应性调查结果。


2021年11月份,彭教授团队调查了30多万的中国中小学生,发现心理问题上升很多,大部分的孩子出现“四无”的状态:学习没动力、对真实世界没兴趣、社交无能力、以及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经历了这三年的疫情,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失控以及自杀的现象都呈现上升趋势。

我看视频采访的时候,心中为之一振。

我出生和生活在上海,也经历了今年灰色的四月,那种焦虑和惶恐,可能无法在短时间抹去。

彭教授的表达,让我很想弄明白,到底疫情这3年会给青少年、家庭、以及是亲子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就相关论文检索,想把我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家长孩子都焦虑

亲子关系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我分享的是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彦平博士的调查。

他分别在2020年和2022年做了多次关于疫情对于上海家庭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状态的调查。

我们先来看最新的2022年5月发表的结果,他主要是对1621名上海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调查。


总体上,上海家长的情绪焦虑的数据都不低,整体接近1/4。

当问及家长疫情期间工作压力情况时,数据也很惊人——


“比较大”和“很大的”数据分别占比14.9%和30.6%,接近一半。从学段上看,初中和小学的家长工作压力更大。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跨区比较,总体上浦东新区的学生家长影响最大,总提上数据接近67%。

为什么家长状态如此重要? 学术上普遍认为,家长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很有意思的3年疫情亲子关系的对比数据——


其实在2020年初,疫情亲子关系不和谐并不明显,但是在2022年4月上海的这波疫情,让数据直接翻了个倍,家庭亲子不和谐的比例超过9%。

无独有偶,山西大学团队在2021年5月也发表了对于山西省超过1万2千名中小学家长进行了调查,对疫情期间亲子冲突的主要研究,细化了不同的冲突种类,结果也非常有意思。 研究发现:


亲子冲突按发生率大小依次是情绪对立 ( 62.3%) 、言语冲突( 52.6%) 和身体冲突( 20.5%) 。 38.1%的家长和 23.6%的学生出现了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且学生的应对方式比家长更单一。 77.9%的家庭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主要由孩子的学习问题( 45.6%) 、日常安排 ( 22.1%) 和电子产品使用( 10.2%) 等引起。

因此疫情居家的隔离情况,对于亲子关系弊大于利。由于整个家庭的情绪氛围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焦虑和紧张状态,孩子就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以及其他的焦虑、抑郁情绪。

那么对于青少年的直接调查,情况如何呢?杨博士对于上海的青少年情绪状况,做了3年的对比研究。


不难看出,中小学生焦虑情绪的整体上的两个峰值出现在2020年与2022年的4月,2022年4月有接近1/5的学生都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


从三年级到高三的心理危机压力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另外,一个意外的发现是,整体上数据的差距没有想象中大,也就是说哪怕是三年级的孩子,压力同样不小。


对于疫情没有结束烦躁情绪,高三的数据就更为惊人了,“比较烦躁”和“很烦躁”的比例已经超过了40%。相对而言六年级的烦躁水平是最低的,但是总体上烦躁比例也接近1/4。


那么青少年会如何面对这种焦虑、烦躁的情绪呢?

大理大学团队在2020年对疫情期间的410名高中生做了调查,有接近一半的高中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以及应激反应。

调查发现其中67.3%的高中生可以积极的应对,但是32.7%的高中生会非常消极的应对,差不多1/3的高中生会非常消极的去应对这种压力。

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疫情压力已经让我们非常焦虑的,我很难想象一个本身就有抑郁和焦虑情绪的青少年,会如何面对?他们本来就很不愿意去接触陌生人,在面对要集中隔离、转运这些风险的时候,他们的感受是否有人会关注?又有多少青少年,会选择自残或者更为消极的方式去应对这种压力?

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看到疫情这3年对于每个家庭、青少年心理带来的影响。

当孩子面临压力,

我们可以做什么?

接下来,我也想和大家分享,在面对这种压力的时候,每个家庭和我们每个人可以做什么?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所在的家庭功能是全的,就是孩子在家里能够得心理上所有的需求(比如:爱的需求,交流的需求等等),那么抑郁和焦虑的情况就会大幅度降低。

一般孩子对家庭的需求来自4个大的方向:

1)相互平等,指的是父母对于孩子和孩子对于父母的付出是平等的。在父母有困难的时候,给孩子参与帮助的机会,同时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父母也积极的给予回应

2)交流与连结:家里不是冷暴力的地方,而是所有的家人经常会坐在一起聊天,并且愿意表达真实情感的情况。爸爸可以哭泣,妈妈可以发脾气,全家人都能很真实的相处并且把家视为一个情绪表达最安全的地方,这种深深的人与人的连结,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抑郁的风险

3)和谐大于冲突:一个家庭需要有烟火气,不可能一直不吵架,而是吵吵闹闹依然可以走一辈子。这里主要讲的是家庭中的冲突频率整体上是小的。家庭的主旋律是开心的,互相调侃的,和睦和谐的。

4)积极的情绪氛围:家庭成员都发自内心想回家的。爸爸不需要在停车场抽一根烟再上楼,孩子也不需要故意在外面无聊的晃很久才愿意上楼,妈妈每天的心情也是美美的而不是充满怨气的。

家人间的氛围对于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有很大的作用。好的情绪氛围是温暖的,是充满爱的,并不是高控的,充满威胁,辱骂和恐惧的。

除了家庭功能以外,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加强青少年更加积极的去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事情。

青少年对于自己的认知是否积极,其实不是凭空来的,很大一部分还是基于成人或者伙伴对他的反馈得来的。归根到底需要改变的的主体依然是成人。

一个在不断肯定中长大的孩子,与周围连结是长久且安全的孩子,他们就会知道如何向同伴抒发自己内心负面情感的孩子,也就自然降低了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孩子心理健康的15个标志

与很多家长沟通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已经开始看淡成绩了,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的健康发展。

那么青少年积极发展的15个维度就很值得大家自己读作为参考,我也会挑一些进行分析。



孩子如果需要帮助,他是否很信任父母或者同伴会给予帮助?生活中,他是否有交心的朋友?如果你希望增加与孩子间的连结,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真实,你愿意去倾听孩子,也愿意和孩子有交心的交谈。

比如:你愿意和孩子分享你再工作中的不愉快,也愿意在孩子受委屈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自然你与他的连结也就建立了。

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放弃。即使知道很大可能会失败,但是依然会去尝试。父母在培养孩子抗挫败能力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自己面对“失败”的态度。

如果我们自己对于“失败”也抱着愿意赞美的态度,并且真心的花时间与孩子去讨论可以变得更好的方案,那么这种能力就很快会得到提升。

我很喜欢一个爸爸曾经对他的女儿说,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努力,是因为我们本身喜欢这件事情就应该心甘情愿地努力,把过程做到我们自己最满意,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孩子有没有朋友?愿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否能够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他是否能区分好人和坏人?他是否知道如何倾听?

社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孩子不一定成为一个社交王,但是总得有几个特别愿意为自己撑腰,交心的朋友。主要是在自己内心有不爽的时候,有一个出口,有人可以倾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越来越少的,更多的是同伴对于他的影响。因此父母还是要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提供社交的机会,别把孩子看的太紧。

如果我们不让他参加很多社会活动,不打任何的游戏,不看任何动画片,不打篮球,到时候他连最起码的与同伴的“谈资”(社交筹码)都没有,那他怎么可能有好的社交能力呢?

这个维度非常的玄乎,我借用彭凯平教授的一句话解释帮助你理解。彭教授曾经这样定义幸福。他说幸福和快乐是有区别的,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

比如:一个大胖子吃很多垃圾食品,他会很快乐,但是也有罪恶感,因此不会感受到幸福。再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我自己就喜欢写科普性的文章,并且这个文章被很多读到可能会改变他们原本的一些想法,因为这种改变,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情况得到改善,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因此我在写这文章的时候就会特别的幸福,甚至忘记了吃饭。

因此成人帮助孩子去发现意义很重要。有的时候孩子会问,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学习,如果成人不是用否定的态度,比如:“小孩子别整天瞎想这些没用的”,而是能够真的静下心来,与孩子一同深刻的讨论他做事情的意义,让他找到“有意义的快乐”的时候,那么抑郁和焦虑的情况就会大幅度降低了。

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收到成人影响很大的方面。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小时候,是不是很多老师会说,“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到时候你连扫垃圾的机会都没有”。我们不断地被灌输,要在未来有希望的唯一方式就是好好读书。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研究会发现,成绩差的孩子抑郁情况会更严重,他们肯定是看不到希望了,觉得自己成绩差就代表了未来一片黑暗。

那么如果孩子成绩很差,父母应该怎么办?骗他说你这样下去未来充满希望?那也不对,而是应该真诚的沟通。

比如:告诉他其实未来究竟怎样没有人知道,但是有一些能力是很重要的。比如:皮实,不气馁,善于与人沟通,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并且帮助他发现自己除了学习以外值得骄傲的地方。

让他知道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并且不放弃寻找自己有天赋、真心喜欢,有幸福感的事情。

也许这篇文章,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当这些问题被看见,被讨论,更多人想办法去推动改变的时候,这篇文章就有了它的意义了。

真诚希望中国的每一座城市,早日恢复成他该有的模样。

参考文献

杨彦平.(2022).做好辅导预案 提供学生有效支持 疫情对上海中小学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上海教育(15),8-9.

杨彦平.(2022).创建和谐家庭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疫情期间上海中小学学生家长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上海教育(15),12-13.

王宁霞 & 徐鹏飞.(202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大理大学学报(07),123-128.

陈永香,崔丽蓉,刘丽 & 卢富荣.(202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生亲子冲突及其应对. 中国学校卫生(05),719-722+727.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1.05.019.

Shek, D. T., Ma, C. M., 2010. Dimensionality of the Chinese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Sca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8, 41–59. https://doi.org/10.1007/s11205-009-9515-9.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3」

预售开启

每天一页,成为懂教育的父母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默教授感慨:在这个时代,孩子变了,父母却还没跟上。

父母如何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

3年前,蓝橡树制作一年一度的「教育日历」,迄今已有10万+销量。我们希望为家长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此,2023年的日历,我们对内容进行了全新的改版。

每天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刃在手,直面育儿挑战

我们选择的20余本教育书籍,都是顺应这个时代的前沿研究,从中提炼出12个教育观点。


这12个话题分别是:自驱力 | 非暴力沟通 | 积极心理 | 脑科学 | 正面管教 | 情商 | 心流 | 婚姻 | 学习力 | 独立 | 未来教育 | 正念

涵盖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用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武装」起来,成为更懂教育的父母。

每周一个亲子互动

加深理解,幸福练习

读过、看过,不如亲自试一试。在2023年的日历中,我们围绕每个月主题设计了每周一次的亲子小互动。

在2月4日的互动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一次「记录矛盾对话」的小练习:

判断你的语言是否达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一、清晰表达所观察到的,不夹杂评判;二、表达感受;三、表达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求相关联;四、具体请求。

亲自写一写,试一试,做一做,用一用这些科学工具,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增进了家庭成员的感情。

养育孩子,难并快乐

养育孩子是一件漫长、复杂却也是充满趣味的事情,我们可以凭借本能去陪伴孩子,也可以主动出击,用科学的方式应对孩子带给你的挑战。

让蓝橡树教育日历2023,继续陪伴你,渡过家庭生活的每一天。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3

预售开启

学点教育科学,做懂教育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