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10-18 10:31:16作者:智慧百科
社交能力一直是我很关注的,尤其是开学后的一两个月。
毕竟拥有高质量朋友,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而且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有了好朋友后,会更喜欢上学。学习好的基础,不就是喜欢上学么。
但社交这事难就难在是“多头交互”,书里写的办法,用来引导自家娃都要费一番功夫,再乱入一堆“别家娃”……
哪怕我系统学了各种引导方法,小D从小到大仍然遇到很多交友烦恼。
而且我自己曾是“社恐”,容易自我代入,害怕自己引导得不够好。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很多问题,可以有更加简单的方法,今天就一起总结分享一下。
01
我没有朋友
--客体分离,永远有选择权
妈妈,我没有朋友,他们都不和我玩!
我曾经以为这是个社交问题,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思维模式的问题,那就是需要避免孩子从小形成“悲观”解释风格。
细想一下,咱们孩子不可能真的“一个朋友都没有”,但孩子的表达方式就是把单一事件绝对化了。所以我们要通过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客体分离,不要 把这一件事定性为一类事,甚至是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不要马上给予孩子解决方案,着急分享我们的看法,而是用开放式的问句去了解情况,“发生了什么呢,能告诉妈妈吗?”
尝试让孩子把事情的大概说出来,然后 引导孩子思考, “听上去是小明不想和你玩,但你是不是还有其他朋友呢? ”, 帮助孩子回忆他和其他孩子玩得好的片段。
这样的对话就帮助孩子拥有转换视角的能力,让他意识到,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和他玩, 原来自己是有朋友的。
每次到这里,我就会让小D自己选,你看啊,你有朋友玩的。你可以不在乎小明不和你玩,和其他小伙伴玩。当然啦,如果你真的很希望和小明玩,妈妈和你一起想想,怎么让他和你玩?
你们看,这样孩子的大局观就 有了,自然就有了 力量感,说不定他自己也有了“解题思路”。
而且这个过程中,我们很明确地让孩子看到,任何时候自己都有选择。并不是我一个朋友都没有,我不得不去讨好别人。而是我有其他朋友,我仍然想和他交朋友。
这样的认知差别,就能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从而更加有力量地去结交他喜欢的朋友。
02
他打我
-- “告状”比反击更重要
妈妈,他打我!
先来表明我的态度,面对不讲道理的“欺负人”,一定要教会孩子自保和自卫。
有不少朋友会引导孩子打回去,但这里面有个bug,基本上性格“虎”的,不用教已经直接上手了。但凡还需要我们引导的,大概率这个孩子的性格就是比较温顺的。
比如小D就是,我当时并没有引导她打回去,但一直引导她要勇敢表达出来,要对打人孩子说,你不能打我,你要和我道歉。
说实话,小D 3、4岁的时候完全做不到的(直到现在才可以),被打后就是整个人都是懵的。
那时,我就不断在家演练,但没啥用,基本上遇到这样的冲突当下,小D仍然不知所措。
那么为了保护好小D的心理力量感,但凡她被打并且表现出明显委屈了(注意如果孩子没有明显表现,可以忽略,这可能就是打闹而不是打人),我肯定就会第一时间干预。
这时我就发现,当大人干预后,一个孩子如果可以逻辑清晰地“告状”,这也是在增加他的心理力量感。
大家回想一下,不少性格温顺的孩子被欺负后只会哭,而父母解决的也是哄住孩子不哭,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慢慢地,这个孩子下次再面对集体活动就会害怕。
后来,我就把重点放在了“告状”上,我使用的是ABC+D方法:
A -- 刚刚发生了什么?
B -- 那个人的行为是什么?
C - - 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D -- 我的诉求是什么?(这个是小D 6岁后才加上的)
这样的“事件复盘”,不仅帮助我更好地了解怎么给孩子撑腰,也让打人孩子的家长(或者幼儿园学校老师)有了更好的了解,进行及时教育批评。
更加关键的是,当一个小孩有理有据地说出事实,表达诉求,并且看到大人会真的处理这件事,那么他的心理优势就有了。
像小D现在慢慢就能自己解决这些社交冲突,当时觉得怎么引导都说不出的话,她现在完全有力量自己表达。如果对方不道歉,她也会寻找关键人物来“告状”。
面对“被欺负”,告状或者反击都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保护好孩子的心理优势,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弱小”。
03
跟屁虫
--关注感受比简单制止更重要
你如果不XXX,我就不和你玩了
有人的地方,总有“大哥大/大姐大”,也总有“跟屁虫”。我们父母一看到自己孩子是被使唤的,还常常被“PUA”,就容易焦急,甚至代入到自己生活职场的故事。
但立马制止干预基本上没用,这就和我们当年父母非要“棒打鸳鸯”,不允许和某某某谈恋爱一样,毕竟“我们不是他们”。
要解决事,就不能只关注事,需要先让孩子发现这的确是个“事儿”,这是关键。
后来我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先让自己把“不要和他玩”这句话吞下肚子,而是先引导小D关注自己的感受。
妈妈看到,XX让你送她玩具,不然就不和你玩了,你怎么想的? 妈妈听到,XX和你说,你一定要玩这个游戏,不然不和你做好朋友了。你当时什么感受?
对于认知情绪做得比较好的孩子,可能就会自行表达,没关系、很开心、很伤心、不舒服。
那么这些就给了我们信号,是继续“向前一步”,还是“原地不动”。孩子如果不介意的,我们怎么干预,他们都不会听,反而更加叛逆,甚至损害亲子关系。
不如就保持观察保持沟通,而不是自己瞎着急。
那对于情绪认知不够好的孩子,可能就会回答说,不知道,怎么办呢?当下,可以和孩子分享我们的感受,如果妈妈的好朋友这样对我,妈妈会无所谓的/难受的。
告诉孩子,我们设身处地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我们作为妈妈看后的想法,这点很关键。
尝试多和孩子聊,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些交流本身就已经在“干预教育”了,我们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分享我们看待事情的视角。
虽然一开始的几次他没感觉,但我们每次都是这样的聊,慢慢这就形成了孩子自己的思维模式。
下次他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也会问自己,我的感受是什么?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那么这时他就会主动想和我们分享,寻求帮助。当一个孩子自己感到“痛”了,我们再去说“别碰”,他们才会真的听得进去。
有人的地方一定存在“被欺负”,但我们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千万不要只关注他们表面的“伤痛”,更要关注他们“内心的力量”。
什么是“内心力量”?就是永远让孩子知道,那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我的确有人不和我玩,但我也选择是否要和他玩;
我的确被欺负没还击,但我选择先保护自己;
我的确被使唤了,但我选择是否在意。
你们看,这样的思维模式,不仅仅对孩子,对我们大人同样适用。当我们的视角可以转换成,这些都是我的主动选择,所以我要主动承担。
我们就没有无力感,我们就能更加积极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有力量的人生啊!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昨天分享的游记,平均10条留言里至少有5条是要买火腿的,大家的热情我已经转达给村长了。
村长那边的土特产,我没去之前已经通过互联网买了很多,算是我们一小波朋友会定期复购的渠道。
昨天村长和我说,他需要一点时间,会和村民一起努力,看怎么可以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让当地土特产更好地向外输出,包括旅游也是这样。
他特别确定,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帮助村民的道路,而不是突然来一个大单的“捷径”。
他让我向大家转达感谢,那我们就保持关注,如果我了解到什么动态,或者有机会弄个小规模尝鲜的,也会不定期和大家分享的。
对了,大家久等的润百颜专场终于来了,这次是保价双十一,不用凑单啥的,而且还能送很多赠品。需要的朋友们,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哦。
我个人很推荐他家的精华水和次抛精华(尤其是HACE系列和屏障调理系列),像次抛精华这次都是买两盒送一盒,还有其他赠品的,现在囤很合适。
觉得文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