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艺术家高露迪,用朴素而平庸的日常图像描绘时代

更新时间:2022-10-19 00:39:43作者:智慧百科

90后艺术家高露迪,用朴素而平庸的日常图像描绘时代

生于1990年的高露迪,是“90后”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大学未毕业,他就被空白空间画廊签约代理,这是中国首家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当代艺术画廊。8年里,高露迪举办9次个展,在年轻艺术家中算高产。

他的绘画素材常常来自互联网上泛滥的图像。一些被人们迅速遗忘的新闻图片、社交网络上无厘头的表情包、低像素的渣图,甚至是淘宝卖家图,都是他绘画灵感的来源。

日常生活里朴素而平庸的素材,被他的画笔抽离出现实,变成二维的、高饱和度的色块。他把很多日常化、碎片化、个人化的议题放在画布上,汉堡包、香蕉、郁金香、油菜、足球看台上的观众……这些日常画面被显微镜般放大,再现为一种鲜明的当代艺术符号,呈现出他对当下时代的敏锐洞察。


今年,高露迪将工作室搬到了顺义一个工业园内。第一财经探访时,他刚适应这里的新环境。以前的工作室有些凌乱,满墙是颜料涂甩的斑驳,那是很多作品诞生的痕迹。新的工作室高挑整洁,显出一种空阔的秩序感,预示着新的开始。


相比上一辈艺术家,“90后”这一代几乎与过去截然断裂,横空出世。“90后”成为艺术家的道路,皆有不同。有人是艺二代,带着圈层的优势;有人从海外名校留学归国,消弭了东西方文化的艺术时差,以前卫视角表达全球化议题。

高露迪既不是出生于艺术之家,也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从小生长在河南郑州的他,成长轨迹有着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同步的典型性。而他的创作也是对互联网时代、消费主义时代的某种映射。

早早到来的艺术家自觉

高露迪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中,最常被讲述的,是关于一本书的故事。

12岁那年,他跟随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老师学画画,老师建议他读一本《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这是温迪嬷嬷主持的BBC艺术系列片之一,书里从原始社会的壁画说到西方现代抽象派绘画。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被开了窍。”高露迪说,这本书不仅对他的绘画观念造成深刻影响,也奠定了他走上艺术道路的志向和信心。

他从小喜欢画画,自认不是一个安静听话的孩子,有些顽皮,但唯独拿起画笔时,可以安安静静画很久。绘画对他来说,是另一种沉浸式的游戏,一个肆意发挥想象力的世界,他说,“那就是一种本能的驱动。”

热爱文艺的母亲很支持高露迪的爱好,在他成长的路上,母亲帮他创造各种机会。

小学二年级,高露迪进了学校美术班。老师教的绘画方式很有意思,让大家对着一辆摩托车写生,不用铅笔,直接用钢笔作画。画错了没关系,训练的是更加细致的观察力,仔细还原摩托车的细节与轮廓。有时候,他们会到户外写生,对着风中的野草野花作画。

这种不打铅笔草稿、不用橡皮的绘画方式,延续到高露迪现在的创作。他习惯用铅笔起稿,用简单线条勾勒眼前的现实。他相信,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而是可以用绘画来触发人的想象,从虚中见实。


高露迪考上首都师范大学油画系,成了同学中特立独行的人。大学一年的素描课,大家围拢在静物前写生,他没抢到有利的位置,转身去了角落,对着教室里脏兮兮的洗手池画出一幅素描,拿了高分。

他很早就搬出教室,一个人到地下室画画。狭小的出租屋变成他天马行空的绘画实验室,他不断尝试各种绘画材料,实验不同的艺术流派,开拓自己的艺术风格。

某种程度上,高露迪作为艺术家的自觉,始于大部分人都还懵懵懂懂的大学时代。

从500元租金的地下室到一间瓦砖平房,再到一间15平方米的客厅,高露迪更换着不同的出租屋,创作激情也随之愈加沸腾。只要创作起来,他就不分晨昏,没日没夜。

“那时候脑子天天转,自己给自己训练。”他说,就像小时候痴迷绘画一样,他像玩游戏一样沉浸于这种拼命创作的过程。

艺术家也需要养家糊口

2011年,读大三的高露迪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展。

如今回忆起来,他会觉得那时候的绘画有些幼稚。但恰是这种略显稚嫩的创作与实践,锻炼了他作为职业艺术家的独立与执行力。

高露迪一人包揽展览的策划、布展、印制画册等等细节。500本画册是找郑州的熟人印的,画作的外框是坐着绿皮火车去商丘定制的,展览的海报、邀请函也是自己设计的。

2013年,高露迪放弃原定的考研计划,开始着手毕业创作。他计划性极强,知道展览需要21张作品,就在画室里不停地画。他有一个习惯,常把画完的画发到微博。他很早就泡在人人网、豆瓣网、微博等社交平台,结识一帮聊得来的艺术家朋友,也有不少网友私信找他购买作品。因为网络,他很早就被空白空间画廊关注。

这一次毕业创作,他画到第8张就拍了张作品图,发给空白空间,画廊当即决定主办他的个展。

之后的路径,朝着高露迪预想的方向一路拓宽。极强的创作实力加上日复一日的勤奋,8年9场个展的曝光度,使他成为“90后”艺术家中炙手可热的佼佼者。2019年,他入选2019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


过去一年对高露迪来说,有些特殊。疫情给他带来不少困扰,搬迁到新工作室之后,又花了一些时间去调整适应。更大的变化是,去年他当了父亲。

孩子降生后,他逐渐把过去收藏的玩具收了起来,身份转变,物理空间也需要适应和改变。

时间与精力因为孩子的到来,不得不被分割、打散。以前,他可以随便熬夜,现在每天早晨8点左右就醒来,上午时间尽量留给孩子。

他的创作时间几乎都挪到了下午。每次独自开车15分钟到工作室,完全沉浸于自我世界的创作时间,显得更宝贵。

“艺术家也需要养家糊口。”他笑着说,尽管时间变得紧迫,他却更喜欢现在的状态,“因为我有了家”。

比起早期创作的热情与充沛,现在的他更沉稳自信。在新工作室,靠墙而立几件大尺寸作品,顶天立地,大半已经完成。

这几年,他不断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尝试跨界。他与宇舶表合作艺术橱窗,跟李宇春合作展览,还做“Alice”项目的香水产品。去年,他上了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带明星做艺术创作。参加综艺几乎像是艺术家对另一种生活的探索,对于不擅长社交的他来说,这种尝试一次就足矣。

诸多的跨界与身份只是外在的,高露迪最在意的还是绘画本身。如何在绘画这条有趣而寂寞的路上推进自己的绘画语言,是他独自一人要寻找的方向。

本文标签: 高露迪  绘画  艺术  当代艺术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