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12-21 12:31:06作者:智慧百科
不知你有没有这个感觉,如今当父母真有点无所适从。拿最常见的亲子关系问题来说,孩子不学习,各种看电视、玩手机,根本停不下来。这时候管孩子,有时免不了一顿鸡飞狗跳。可是有人说,这种热暴力对孩子有伤害。
那么换个好点的办法,讲道理,定规则,设奖惩,可是执行起来也是百般艰难。不能打,就免不了“冷处理”,可又有人说这是冷暴力,给孩子的心理阴影更大。
有父母就问了,那究竟该怎么做?乖巧的孩子怎么说都好,可摊上不听话的孩子,好好说话根本不听,怎么办?
我有一个7岁多的娃,老话说“七八九,嫌死狗”,作为一个每天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老母亲,我想说,该怎么管还怎么管。而且我想问,人就那么脆弱么,哪来那么多心理阴影?
01,一件事情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于我们怎样解读
看过一期《圆桌派》,几个嘉宾聊打孩子的事。马未都、李玫瑾都说他们小时候就是打孩子的文化,家家户户都打孩子,没有恨父母的,也不存在什么心理阴影。
窦文涛说,这应该和一个社会的共识和传统有关。如果是在美国,打孩子是国家都不允许的。马未都深表认同:“文化是最后一块最强大的幕布。”
意思是,打孩子有没有伤害要看当时的文化背景,人们的观念。大家都不认为打孩子有伤害,孩子看到自己小伙伴都是这样的,也就没什么心里不平衡了。
一个事情对我们的影响,关键看我们怎么解读。
类似的,TED演讲《如何让压力成为你的朋友》里说,过去,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大众都认为压力有害健康。但现在有研究报告表明,“压力会增加死亡风险”只适用于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那些承受很大压力、但不认为压力是有害的人,就没有面临死亡的问题。而且,这群人的死亡风险反而是最低的。
TED演讲《如何让压力成为你的朋友》
这项长达八年、参与人数达三万的追踪研究证明,当你改变对压力的看法,同时也改变了身体对于压力的反应机制。当你认为这是我的身体在帮助我应对挑战,身体就会相信你,对压力的反应也就会变得更健康。
这大概是心理学里的“自我实现预言”原理,预言可能是假的,但你相信了,它最后就真的成为现实。毕竟我们的想法和语言塑造着我们。
回到管孩子的事情上,如果你认为严格的管教对他是莫大的伤害,每天忧心忡忡,那么孩子也会受到这种悲观情绪的影响,感到自己的童年充满了阴影。
相反,如果你不这么认为,该管教管教,该关心关心,生活依旧,大家也不会觉得自己不正常。
这样说倒不是赞成打孩子,喜怒无常、肆无忌惮地打孩子是虐待,这个常识我们是有的。而是说,出于管教的目的惩戒孩子没必要担心什么阴影。教育离不开纪律,有纪律就有严格的时候。
再者,我们都是普通人,都会犯错,管教孩子也有不完美,不必因为一点不完美就惶惶不可终日。
02,管教要出成绩,让孩子尝到甜头
有人说,管孩子过于严格,就会给孩子特别大的挫败感,孩子会感到很绝望,在学校老师管,回家父母管,太压抑。
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孩子是不喜欢受管教,都爱玩,但他们同样也想在外面刷存在感:幼儿园的小朋友把小红花看得比天大,小学生上课都争前恐后举手发言,朝气蓬勃的小生命,谁不喜欢优秀?
我们班的学霸每天做三份课外练习题,每次考试得第一,又当班长,天天被老师表扬、被同学羡慕,他会觉得每天做那么多题压抑吗?学霸的每一天可是满满成就感。
所以别说不能把孩子管太严,自信很重要。管得严出了成绩,让孩子尝到了甜头,他不会讨厌被管,反而学到了自律。
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刚上学就对他说“分数不重要,只要努力了就行”,他可能都不能理解“努力”的意思。低年级的知识量和难度都不大,目标明确地跟孩子说“考100分”,当孩子考到了,肯定他是学习好的孩子。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希望保持下去。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当学霸,也不是非要考100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目标,保持进步就好。这次考80多,下次就奔90。
另外,长远来看,100分什么也代表不了,学霸也未必是最有出息的那个。这也提醒我们:未来是多元化的,别让孩子把读书、成绩当成唯一的追求,也要多方面发展。
总之就是找到自己的长处,“刷到自己的存在感”。
03,比起管教,孩子更需要的是帮助
既然管教要出成绩,管就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帮到孩子。
比如孩子磨蹭不愿写作业,催他一遍不动,两遍不理,到了三遍我们忍不住爆发了。这个过程就有点等着孩子犯错挨骂的意思,虽然我们完全不是这样想的,但出来的结果是这样。
这种情况就别让孩子拖到犯错的那一刻,催促无效,就得换个做法。我通常是不废话,拿起女儿的书房进书房,书本作业拿出来,“来,我们写作业了。”----也就是我先进入做这件事的状态,你也要跟着来。我不啰嗦,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节外生枝。
几岁的孩子,自控力很有限,贪玩、拖延都正常,很多时候做事得大人带着做。我们做出表率,带得多了,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自律。
孩子拖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时间预估不准确。一件事情要花多少时间,他没多少概念,可能低估了任务难度,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这方面我们大人也常常失误,比如做一顿饭要多少时间,现在开车去趟银行要多久,1小时做个PPT够不够,等等,我们也说不准。所以不能怪孩子,估计时间、安排事务这个能力也是要通过训练来学的。
我和女儿最近就开始记录时间的练习。每天的日常,刷牙洗脸,吃饭,写作业……全都记下。先预估一个时间,做完这件事再看实际花了多少时间,前后做个比较,看看自己预估得准不准,根据比较结果调整要做的事。
这是《奇特的一生》一书中,柳比歇夫管理时间的方法。他56年如一日地记录时间,规划时间,取得了很多成就,成为昆虫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
这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时间的方法,早点带孩子做起来,记录得越久,收获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