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与辉瑞的抗疫启示

更新时间:2022-12-27 00:06:42作者:智慧百科

复星与辉瑞的抗疫启示



创新与全球化结合就是乘法。

【一】

去年,美国辉瑞以超过800亿美元的年营收重新回到了全球第一大药企宝座。

让辉瑞王者归来的,是它在新冠疫情中的突出表现。

2021年,辉瑞仅新冠疫苗产品Comirnaty就收入超过360亿美元。今年,伴随其新冠口服药paxlovid的全球销售,辉瑞更有望营收超过千亿美元,创全球医药企业营收新纪录。

辉瑞在全球展现美国医药影响力的同时,中国企业也正展现出迎头赶上的姿态。比如,作为中国头部企业之一的复星,就同样在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领域表现突出。

2021年,复星医药与德国BioNTech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复必泰,就已陆续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中国台湾地区使用。目前,中国内地居民也已可在中国香港与中国澳门接种复必泰。

12月22日,复星医药还与BioNTech一同供应了约11500剂复必泰mRNA新冠疫苗已运抵北京,为在华常住德籍公民提供相应的疫苗接种服务。

新冠药物方面,由复星医药独家负责商业化,由真实生物研发的阿兹夫定,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药物。

目前,阿兹夫定已在全国31个省份完成医保挂网,覆盖全国各地主要医疗机构,并正加快全国医院终端铺货。12月以来,全国疫情感染加速,复星医药又及时与多家互联网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多渠道加大阿兹夫定的可及性,最大程度满足着新冠感染患者居家治疗需求。

比较复星与辉瑞,更为特别的看点当属双方在疫苗领域的故事。

复星医药的新冠疫苗复必泰,与辉瑞医药的Comirnaty疫苗,其实是同一款疫苗,由双方分别与德国BioNTech合作研发的BNT162b2。

早在2020年3月15日,复星医药就与BioNTech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基于BioNTech专有的mRNA技术平台,研发面向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新冠疫苗产品。而在此两天后,辉瑞才宣布与BioNTech达成面向全球其他地区的新冠疫苗研发合作。

与BioNTech达成合作后,复星医药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完成了多个mRNA候选疫苗的动物试验,并在临床研究、药理数据、药物警戒等多领域与BioNTech深度合作,为这款目前为止全球应用最广的新冠疫苗能够尽快成功问世贡献了力量。

还值得一提的是,辉瑞的Paxlovid与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都可以减少重症率的发生,但前者在中国的医保采购价格为2300元/盒,而阿兹夫定的医保采购价格则为270元/盒。



【二】

医药至今是中国的产业短板之一,甚至和芯片一样短。

至今,中国还没有一个行销全球的创新药物。走出国门,也几乎看不到中国药的身影。在诸多关键领域,中国人的病,还要靠外国药,以及外国设备来治。

复星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彰显了两点——一是中国企业是可以在医药领域更好更快迎头赶上的;二是中国企业要迎头赶上应该抓住两大核心:创新与全球化。

复星医药的成功,很大程度就是靠了创新与全球化的结合。创新眼光与能力的养成,让它能更快锁定创新方向,全球化能力则让它可以在全球整合资源,将方向化为具体目标与方案。

目前,复星医药已在美国设立研发机构,在欧洲入股当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在印度收购了业务遍及约60个国家的制药企业Gland Pharma,在非洲拥有销售网络,整个海外商业化团队已超1400人。到2022年上半年,其海外营收已达75.92亿元,占整体营收的35.58%。

这让复星医药可以站在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利基上,赢得更多优势与机会。比如,与德国BioNTech的疫苗开发合作,就是靠了全球化与创新的结合。

复星医药的全球化与创新,来自母公司复星国际的引领与加持。

复星国际自2008年在港上市后,持续从国际化走向深度全球化,如今已在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深度产业布局,拥有48家海外品牌企业,全球员工超过10万名。2022年上半年,复星国际实现海外收入387.6亿元,同比增长30.7%,其海外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6.8%。

全球化的同时,复星的科创投入也是年年加码。2021年,其科创投入达89亿元,2022年上半年,即便内外环境恶化,其科创投入仍然达到46亿元,同比增长21%。

最近两年,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喜欢用“乘长”来形容发展,其“乘”指的就是创新与全球化的乘法效应:既以全球之力推动创新;也以全球之力让创新得到最大价值释放。

事实上,这种乘法效应也是几乎所有全球大公司的成功之道。辉瑞、微软、苹果、谷歌、特斯拉、丰田、西门子、三星等世界性大企业,都是通过持续创新与全球化成就了今日之地位。

企业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构成乃至国家文化象征。没有可口可乐、强生、辉瑞、英特尔、微软、苹果、谷歌、特斯拉等全球化大企业,美国也就不会有今日之实力地位与全球文化影响。

必然更加融入世界的中国,尤其需要有自己的全球化企业。心怀世界级目标的中国企业,则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全球化能力建设,更加坚定全球化步伐。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