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驱动,恒越基金投研团队三年几何式蜕变之路

更新时间:2023-01-12 12:11:40作者:智慧百科

深度研究驱动,恒越基金投研团队三年几何式蜕变之路

1月12日恒越基金披露了高楠离任基金经理的公告,其管理的多只基金产品分别由“中生代”基金经理赵小燕、王晓明和“新势力”基金经理陈思远、赵炯接任,引发了市场对高楠离开后恒越基金投研团队的关注。据统计,刚过去的2022年共有325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超过2021年的323位再创历史纪录,离职超5位基金经理的有9家基金公司,最多的公司去年有9位基金经理离职。董承非、周应波、袁芳、崔莹、林森、肖肖等多位业内知名基金经理去年相继离职,业内人士指出,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和去向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对个人职业生涯有新的考虑和追求,比以往更加常态化,投资者还是应更关注一家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整体是否具备持续竞争力,这是决定基金产品中长期稳健运作的核心。

三年从独苗基金经理发展到超十位投研骨干

回顾恒越基金这家次新公募基金公司的发展历程,2019年二季度后,公司仅有李静一位基金经理,2020年8月公告黄小坚出任总经理后,恒越基金投研团队开始迅速扩张,截至2022年末恒越基金投研团队已超30人、接近公司员工总数的40%,其中包含了总经理黄小坚亲任投资总监、8位公募基金经理和2位拟任专户投资经理,这超过10位投研骨干的平均从业年限达12年。

再加上10余位行业研究员、2位固收研究员、1位宏观策略研究员和6位交易员,这样超配的完备团队已相当于一些中型公司的人才配置。得益于公司投研团队形成的强大合力,恒越基金公募管理总规模在2021年三季末时迅猛突破150亿元,增速行业领先,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主动管理权益类产品,主动权益规模已跻身行业中游水平。

恒越基金介绍,十位投研骨干形成了资深领军、中生代、新势力三代人才库,投资总监黄小坚作为资深领军,兼任公司投决会主席,二十多年扎根投研一线的背景让黄总成为公募基金公司总经理中的稀有代表。在高楠离任后,中生代骨干以研究总监赵小燕和曾在淳厚基金担任基金经理的王晓明为代表,赵小燕曾在平安证券、华泰资管从事研究和投资,现负责管理恒越基金研究部,王晓明过往也有10年丰富的大消费研究经历,拟任专户投资经理杨藻曾是天风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的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李静曾在私募重阳投资负责研究团队。在黄小坚为恒越基金注入“投研始终是最核心竞争力”的基因后,这些中生代骨干都展现出深厚的研究烙印。

新势力“研而优则投”,恒越平台成为育才沃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仅2022年度恒越基金就提拔了3位研究员成为基金经理,他们分别是恒越医疗健康精选混合基金经理崔宁、恒越成长精选混合基金经理陈思远、恒越短债债券基金经理周慕华,加上新任恒越研究精选混合基金经理的赵炯,4位在各自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研究员在恒越投研平台迅速成长为新势力基金经理。

崔宁担任恒越基金医药大健康研究组组长,医药科班出身的她对门槛极高的医药细分研究如数家珍。陈思远和赵炯分别是恒越基金电新高端制造研究组组长和TMT研究组组长,陈思远是对电力设备新能源全产业链独立深度覆盖的专家,曾在风光储多领域挖掘出众多牛股,为相关产品业绩作出突出贡献。

恒越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日新月异,新的商业模式、新兴产业形态、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投研人员的知识结构迭代和能力圈进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轻一代的新势力基金经理更敏锐,对各类新技术新模式新兴消费学习快、接受度高,冲劲十足的他们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资本市场,加上新势力基金经理没有标签限制和包袱束缚,不设限地挖掘投资机会,更有机会收获惊喜。公募行业很多大公司已有不少内部挖潜培养研究员成为优秀甚至知名基金经理的案例,恒越基金总经理黄小坚恰好是这方面的行家,黄总过往曾在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分管投资时培养过几代研究员,不少如今都成长为公募基金和私募机构的骨干力量。恒越基金作为一家后起之秀,将公司资源向投研倾斜,形成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机制,优秀的研究员苗子都有机会以顺畅的晋升通道成长得枝繁叶茂、硕果满满。

一个根基二大标准三面镜子四度空间

恒越基金指出,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追求多元化的投资风格,坚持百花齐放,才可能穿越周期、应对轮动,公司充分尊重每一位投研人员的个性特点,但前提是都要贯彻深度研究企业基本面、从企业高速成长中获利这一理念,在基本面研究的指引下,鼓励所有投研人员发扬个性优势。

据介绍,恒越投研团队形成了“一二三四”的特色体系,“一个根基”指坚持精选优质成长股,以基本面的高成长力争实现中长期超额回报。“二大标准”即选股标准上既遵循高成长,又坚持高确定性,而且往往高确定性更为重要,只有确定性强的成长才是真成长。“三面镜子”意思是运用“望远镜”看可持续性,以中长期视角筛选穿越周期能持续胜出的绩优公司,陪伴企业成长并获益;用“显微镜”看确定性,综合评估商业模式、产业景气度、估值性价比、管理层能力等,以压力测试检验企业竞争力;用“多棱镜”看均衡性,坚持均衡分散配置资产,灵活优化组合,不押宝也不设限,防范系统性风险。“四度空间”指从研究的深度、广度、精度、锐度出发,扎根产业逻辑,行业广泛覆盖,圈定优质标的,保持敏锐跟踪,深入挖掘投资机会,以研究驱动投资。

在以上体系框架内,恒越基金对研究员的考核评价有着明确的定量定性标准,首先是深度研究报告的基本功,关键要有独立思考、表达明确投资意见,尤其是在市场普遍观点一致时,能给出差异化的独立判断;其次是对投资收益的贡献,评估正收益贡献时要剔除“靠天吃饭”因素,研究员提出风险警示而使基金避免了潜在损失也是贡献;其他还包括模拟组合情况、基金经理满意度评价、敬业勤奋度考核等。每年一次的综合考评作为研究员晋升的核心依据,陈思远、崔宁等都是研究员综合考评中的佼佼者。

研究转化业绩收获权威奖项,追求长期可复制路径

在投研团队的通力协作下,恒越基金将深度研究驱动投资的机制落脚到每天每周每月的工作实践中,近年来以优异的主动管理权益投资业绩获得了广大投资者、渠道、机构的熟知和认可。海通证券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排行榜》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末,恒越基金整体权益类基金加权平均净值增长率过去2年为43.99%,在145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3,过去3年达到128.72%排名133家公募基金公司第2。得益于投资业绩和规模的飞速发展,在2022年末上海证券报权威评选的第十九届“金基金”奖中,恒越基金荣获了“金基金-成长基金管理公司奖”这一公司级别荣誉。具体产品层面,恒越核心精选混合A、恒越研究精选混合A都被海通证券、银河证券评为3年期五星基金,两只产品也分别被晨星评为3年期五星和四星基金。

2022年A股市场震荡加剧,国内外多个“黑天鹅”事件轮番影响市场,恒越基金旗下的产品在熊市中也受到了回撤考验。坚持基本面选股、以企业实质业绩支撑的投资方法可能在过去这一年较难选出足够多符合标准的投资标的,存量资金下的行情快速轮动和博弈各种预期的题材演绎,也造成了阶段性的资金跷跷板效应,部分景气行业和优质企业面临短期资金流出的压力。但恒越基金认为从基本面出发精选高确定性绩优成长企业的投资方法,长期看仍是最契合当下和未来A股市场的策略之一。拆解回溯2022年各阶段的投资业绩,恒越旗下多只基金在前三季度的表现仍可圈可点,尤其对4月末开启的反弹行情的把握,四季度市场风格有所转向后波动开始放大。恒越基金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为3到5年,引导和激励基金经理注重中长期可持续收益。公司上下对2023年的A股结构性机遇充满信心,坚持自身投资风格不漂移,才可能收获更好的长期回报。

个人能力、平台赋能、行情机遇共同塑造基金经理

恒越基金的信心来源于投研团队的良性循环,始终坚持“外部聘任+内部培养”相结合,持续注入新鲜活力。恒越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对高楠的离任深感惋惜,感谢高楠过去几年的贡献,充分尊重每位投研人员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追求与选择,真诚祝愿高楠未来在新的平台上一切顺利。公开信息显示,高楠2020年从国泰基金加盟恒越基金,其在国泰基金管理的产品2020年一季末规模约11亿元,加盟恒越基金后,高楠出任投资副总监、权益投资部总监,出任恒越核心精选混合、恒越研究精选混合基金经理,又相继发行了新产品,2021年二季末迅速成长为主动管理权益规模突破百亿的基金经理,2022年8月公司提拔高楠为恒越基金总经理助理。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一个基金经理的成长成功,是个人潜力、平台影响、行情机遇三者共同作用的过程。恒越基金成立五年以来坚持与投研人员双向赋能,为基金经理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公司在确定投研相关人员的薪资标准时,始终对标行业中等偏上水平,并注重对投研人员的绩效管理与激励工作。恒越基金介绍,公司建立了长效考核激励机制,重视员工岗位价值和综合能力素质,除现金奖金激励外,另带有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递延激励机制等,以更鲜明传导行业文化和价值追求,更好地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在资源上对核心岗位、关键人才倾斜,确保关键岗位人员的薪酬具有行业竞争力。

除激励和晋升外,恒越基金也充分尊重每位基金经理的意志,给予最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并持续加强投入对基金经理个人品牌进行宣传打造和推广,不断提升基金经理在各大头部互联网平台和券商银行等销售机构的认知认同。公司始终按中大型公司投研团队的标准为目标超配投研团队,长期依靠的核心是团队平台的合力,这也和监管倡导的一致,也是股东的要求和期望,是长期健康稳健发展的基础。恒越基金会对每个基金产品妥善安排最合适最有实力和潜力的基金经理,并以团队平台资源力量给予强有力的赋能支撑。

展望未来,恒越基金将继续坚持主动管理战略定位,尊重行业规律,踏实用长期业绩说话,发扬决策高效灵活优势,全公司凡事投研为上、投研优先,追求打造长期具备行业竞争力的专业投研团队,践行深度研究驱动投资的投研一体化机制,不断为持有人创造价值,全面深入做好投资者陪伴服务和渠道维护,及时传递投研理念观点,与各类同业机构共赢发展。(CIS)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