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衰退周期中的短复苏拐点

更新时间:2022-12-20 00:39:12作者:智慧百科

一个长衰退周期中的短复苏拐点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一、一个长期衰退周期中的短暂复苏拐点

其实不知不觉,咱们进入了一个长期衰退周期中的短暂复苏拐点。

也就是说未来1到2年内我们能感受到经济的短暂复苏。

首先美元加息的进入了阶段缓和的拐点,过高的利率和过高的通胀都会让经济进入衰退。但是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都有阶段见顶的征兆。

作为领先PMI数据2-3个季度的信贷脉冲指标已开始新一轮的上升趋势。



二、明年外部经济衰退,出口滑坡,国内消费与投资更需发力对冲

另外从客观上,我们的经济也需要“主观发力”。

首先我们正面临着出口下滑的压力。

以美元计价,11月出口金额同比-8.7%,10月同比-0.3%,市场预期同比-2.7%。11月进口金额同比-10.6%,10月同比-0.7%,市场预期同比-4%。11月进出口数据的颓势均超过市场预期,且都比10月份数据加速下滑。


加之我国宏观经济周期与全球错位,出口起码要等全球走完一个完整的衰退周期(平均1年半)才能复苏。

随着2023年我们可以可以肉眼可见的海外经济衰退,出口大概率会持续下滑,那么国内出台更多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就是迫在眉睫的。

在2021-2022年投资和消费双双走弱的时候,出口站了出来扛起增长大旗。

去3年,疫情加持,抗疫兵工厂的中国赚尽天下财,中国从全球总顺差的不到一半已经暴涨到三分之二,而欧盟日本韩国这些原本的顺差国,反倒变成了大逆差。


过去三年,我们就依靠强劲的进出口,强大的顺差,来弥补国内的消费不振和生产生活的封控。

而进入2023年之后,形势倒转了过来,出口数据越差,市场对投资(地产)复苏,对消费复苏的预期就更加强烈。

除了出口数据一直下滑,其他经济“六大口径”数据都全面回落”:

工业增加值同比2.2%,低于前值的5.0%;社零同比-5.9%,低于前值的-0.5%;

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1.9%,低于前值的0.1%;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0.7%,低于前值的4.3%;

出口同比-8.7%,低于前值的-0.3%;

地产销售同比为-33.3%,低于前值的-23.2%;

其中工业和消费数据基本上回落至4-5月之后的最低;

出口和投资创年内新低。

关键是可以预见的是十二月份,甚至是1月份,这些数据还会下滑。

国外经济的哑火,就倒逼我们国内的内需和生产生活必需快速复苏,支棱起来。

另外,外部环境上,欧洲各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经济衰退迹象,绝大多数人也预判明年美国将衰退,如国明年美国彻底衰退后,我们才逐步放开与撞上疫情高峰期,对经济的伤害就太大了。

如果明年经济能从衰退走向复苏,那不仅意味着风险偏好和企业盈利能恢复,也意味着宽信用有望实现。

在复苏阶段,汇率不太会成为货币政策约束项。

由于过去几年中国并未货币超发,叠加PPI进入下跌通道,通胀也很难约束货币政策。

在信心恢复、地产发力、财政放量的驱动下,明年信贷社融有回升的可能,股市流动性充裕。当然在经济复苏和宽信用的背景下,利率债行情可能很一般。


三、高级别会议,这次不同的提法特别多,值得重视

其实上述这些信息,在刚过去的ZZJ会议中也能看出来,基本主要的大方向和这些结论都不会相差太多。

1、今年没有出现“六稳”、“六保”,结合上一点,我们认为政策层面上对明年的信心是比较强的,当前症结只是消费者+市场主体信心不够,所以有“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提法(去年没有),今年还有“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去年没有);

2023年,“六稳六保”同时被挪出总目标,调整为“三稳”,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随着六保成为过去式,“卫国战争”中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我们已经渡过去了。

2、“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是今年新增,并不意外;

去年也有“扩大内需战略”,但今年强调的是“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供给侧改革主线降调,扩大内需增调,消费需求将崛起。

这标志着自L型经济提出以来,主导的供给侧改革开始落下帷幕,中国经济开始走向扩大需求。

3、今年新出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也可以当做“提振信心”的一部分;

4、国家财政与货币政策将更加有力。

2022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2023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相比于2022年,明年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都将大幅增强。

而且后续很快地,7500亿特别国债和《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就被推了出来,一手投资一手消费,估计后续还会有一系列的刺激政策放出来。


至于扩大内需这个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还不是拍脑袋,想当然就能迎刃而解的。

那么扩大内需,怎么扩?

直白点讲,要么直接发钱,让现在有钱消费,要么提供就业,让未来预期有钱,促使消费。国内的情况很明显,有钱但不敢花钱。

在11月的金融数据中,新增人民币贷款1.21万亿,同比少增300亿;而M2增速12.4%,较10月提高0.6个百分点,原因分别为零售贷款增长缓慢、超额储蓄率继续提升。

钱全部在银行间无法流动,这个问题很早之前就在说了...所以扭转预期成了关键的一步。文件当中画了很多大饼,可能有人觉得很别扭,我搬一个网络上比较形象的比喻,分享下。

目前阻碍大家花钱的最大原因是对未来的担忧,对工作机会的担忧,所以要打破这种循环,就是要想办法让一些人先把钱花起来,你的消费会形成其他人的收入,这样的经济的发动机会重新自转起来。

这个政策方向没大毛病,因为经济的发动机自身是无法冷启动的,需要人来当出头鸟点个火。相似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叫涨价去库存,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冷启动,通过涨价逼着观望的人进场买。

之所以涨价能去库存,是因为外面还有钱,需求还在,所以才生效了。这是我国的特色了,你平时常做宏观研究,对这种特色经济运行模式就会特别眼熟。

而今年的情况,之前普遍卖方觉得是政府端先发力当这个出头鸟,至于是不是,还得看会议的细则。但可以肯定,明年哪个行业能给大家点上火,那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机会。

5、重提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人造牛市将出现?

自19大召开以来,中国只有2019年被提出“提振市场信心”。2023年,本次提出了“大カ提振市场信心”。

2019年一季度,上证指数从2440的低点一路升至3288点的阶段性高点,出现了人造牛市,当年A股扬眉吐气,领涨全球。2023年,会制造一场人造牛市吗?(相信比于全球资本市场)

PS:而这也将导致全球资本流入。

四、四季度后美联储通胀压力减小,加息节奏明显放缓

美联储正式放缓加息,全球宏观最大拐点出现,主逻辑逐步形成。

12月14日,美联储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提升至4.25%-4.5%的15年新高,即2007年12月以来的最高值。

相比此前连续四次暴力加息75个基点,本次加息被普遍被市场解读为加息放缓。


之前被美国历史性的恶性通胀和持续不断的“鹰”派加息不断吓跌股市场,进入四季度以后,情况明显好转,昨天公布的美国11月通胀也是7.1%水平,连续2个月低于市场预期;


包括美国10年期利率也1个月里从4.2跌到3.5%,美元也从114跌到104。可能像刚才说的,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也让此刻的美联储开始在阶段性的释放宽松预期。


与此相对的是人民币的不安升值,外资在过去1个月内流入600多亿。(作 者:老白的金饭碗 )


本文标签: 货币政策  加息  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