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厂纷纷裁员,互联网的故事要结束了吗?

更新时间:2022-11-15 07:38:32作者:智慧百科

美国大厂纷纷裁员,互联网的故事要结束了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冷哲】

几个月前马斯克宣称要收购推特开始,就好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后续的发展变得愈发剧烈了。

最近一两周,推特的大裁员才刚刚落幕,Facebook的大裁员又要登场。北美互联网产业的大变局已然到来。

马斯克野心勃勃收购推特 大动作持续上演

推特本身虽然是个不错的社交平台,但多年以来一直亏损,内部管理松散,算不上是良好的收购标的,或者至少并不值440亿美元。推特多年来被奉为硅谷“养老圣地”。因为其大力支持远程工作和灵活的工作时间,甚至有员工在滑雪胜地一边做滑雪教练,一边当程序员。想要改变其松散的工作氛围并让这家公司实现盈亏平衡,肯定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得罪很多的人。

但是马斯克还是花费440亿美元把它买下来了,对于他的收购行动目前有两种猜测。因为之前马斯克曾经盛赞微信的商业成功,他认为这样一个集社交、传媒、支付、金融、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APP非常方便,也具有多方面的商业潜力。他说美国也应该有类似的App。


马斯克正式入主推特担任CEO,“商业帝国”再次扩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类似于微信的App,在北美比较流行的,主要是Facebook之前收购的WhatsApp。WhatsApp拥有约20亿用户,是全球用户最多的即时通信App,但是其功能相对简单,这可能让马斯克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尤其是考虑到,马斯克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微信在支付领域的成功可能让他看到了即时通信软件与支付相结合的巨大潜力。所以一种猜测是,马斯克收购推特是为了借助推特的流量和资本,打造一款可以和Whatsapp竞争的新的即时通信App。

另一种猜测则认为马斯克想在北美主流社交媒体上撕开一个口子,因为他看到美国的社交媒体大部分由左翼控制,而美国的左翼近年来愈发向极左发展,使得他这样一个本身偏左的人在目前的美国政治光谱上居然变成了右翼。而右翼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又是相对困难的,也比较容易受到攻击,于是他决定要改变这一现状。

无论出于哪种目的,马斯克显然是想要长期控制推特。那么面对一个低效、松散、亏损的大型企业,马斯克想要进行大规模裁员,也就不奇怪了。

互联网大裁员刚刚“拉开序幕”

推特于11月4日大裁员,直接裁掉了大约一半的员工,一天之内裁掉了3800人左右。在离职补偿方面,加州政府规定要提前60天通知员工将要被辞退,除此之外法律并不强制公司给员工补偿。不过,一般来说,为了避免一些被开除或裁掉的员工做出破坏公司形象或者影响剩余团队士气的事情,公司都不会真的提前两个月通知员工要被开掉。大部分是当天通知,然后由保安来“盯着”员工收拾东西,最后“礼送出境”。

为了符合法律规定,公司一般都会把开除当天算作通知日,把两个月以后定为所谓“遣散日”,也就是名义上的离职日期。这两个月工资照发,但员工不必(也不允许)再来公司了。

当然,美国各州规定略有不同,很多公司也不会只给两个月的遣散费,往往会多加一些。从而尽量避免受到员工集体诉讼,也是维护剩余团队的士气。所以我们能看到,马斯克在11月4日裁员后清晰地在邮件里标注:被裁的员工不必再来公司,薪资发放到明年年初,约等于3个月工资的遣散费,这在理论上是高于加州要求的。

另一方面,美国高管的遣散费倒是十分丰厚,主要原因是高管有能力通过诉讼或者其他方式对公司造成严重伤害,如果他们离开的时候怀有怨气,最后可能会对公司不利,之前被打发走的推特高管们,往往都有数千万的遣散费。


脸书母公司Meta开启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裁撤1.1万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推特这边刚刚结束,Facebook于11月9日宣布裁员一万余人,约占总人数的13%。可能是因为Facebook经济状况比推特好很多,Facebook的遣散费比推特要慷慨一些,大概是4个月薪资,加上工作年限乘0.5。换成中国的计算方法,大概是0.5N+4。

紧随其后的是美国知名的云端软件提供商Salesforce,据称该公司已经裁员1000人,在感恩节前将会裁掉总计约2500人。Salesforce员工总数超过7万人,目前经营情况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华尔街对其利润率并不满意,这可能是其裁员的主要原因。

其他诸如网约车公司Lyft、在线支付公司Stripe等都有数百人到上千人的裁员。

饱和的消费者让互联网行业尽显“疲态”

美国互联网产业大裁员一方面和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关。尽管上个月的通货膨胀率终于有所下降,但是美国经济下滑已经非常严峻,很多分析人士对于短期内(数个月内)有所好转并不抱希望,因此美国各大企业纷纷考虑“过冬”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消费者互联网也已经饱和了。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空间已然不多。人的一天只有24小时,互联网发展得再快也无法让用户看八个小时视频以后还能逛十个小时社交媒体。

这种饱和到达一定程度,就无关乎互联网产业的生产力,而是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资源变得异常稀缺,这导致互联网企业获取新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过去的高速增长越来越不现实。2017年美团创始人王兴提出,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意味着用户的使用时间已经趋于饱和,互联网行业的后续发展不再是“跑马圈地”,而是“争夺地盘”。

美国凭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其互联网公司不但可以吃下丰厚的北美市场,还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欧洲、南亚、南美等市场,因此这么多年来一直发展的顺风顺水,但是最近几年,美国的互联网明星们也越来越感到增长乏力,和其他行业一样,互联网业在高潮期之后也要进入平台期,需要注意的是平台期的雇佣逻辑和高潮期完全不同。

在高潮期,企业仍有极大的扩张潜力,因此会雇用大量的研发人员、工程人员、市场拓展人员;任何一个全新的产品的发布和新市场的拓展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同时因为企业在高速增长,华尔街的投资人们对于企业的运行情况往往十分宽容。不要说冗员,就算是亏损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在平台期,市场有限性凸显出来,产品投资会更加谨慎。没有那么多新产品需要发布,所以也就不需要那么多配套的销售、营销和研发了。如同国内一些小型实业公司,产品刚做好,就立刻将公司搬迁到另一个地方,从而逼迫研发和市场人员自己离职——因为他们现在已经不被需要了。


华尔街是个现实的地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为公司增长放缓,华尔街就对利润率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那些业务增长乏力的公司,会尝试通过内部提效(通常就是裁员)来换取更高的利润;相反那些抗拒华尔街的管理者,往往会在董事会里对抗不了满堂的投资人,最后黯然下台。可以说随着美国互联网产业的饱和,其裁员动作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已。

互联网“野蛮增长”的故事仍未结束

互联网中的消费者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并不等同于互联网产业的饱和,我们能看到的是,互联网工具的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完毕,在我国,诸多公司和社会机构(比如大学、研究所)还能凭借互联网技术而大大提升工作的成效。美国的企业/机构服务市场(包含IT服务)目前远比中国庞大,考虑到我国大部分企业/机构的管理和信息技术水平并不高,也没有能力或资源来改善诸多短板,基于互联网的企业服务(尤其是云端服务(Saas、Paas)这块)在我们国家其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说,在很多公司里出差发票仍然需要收集起来贴到纸上,然后填一个电子表格再拿去审批。出差一次,往往要在贴发票和填表格上面花费一两个小时。现在有一些系统就已经支持电子发票报销了。随着税务系统的打通,发票如果可以完全电子化,那么整个过程可能只要点两下手机就能完成。在这个领域里,我国有诸如汇联易、易快报等,对于员工来说,省出来的时间就算是摸摸鱼,也比贴发票来得让人开心。对于企业来说也省去了处理、储存大量报销单据的成本。


中国电信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现在很多企业的服务器中都存储了大量数据,诸如销售、维修、客户投诉、市场研究等内容,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析和利用。有的企业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客户群体构成而浪费了大量的销售成本,有的企业因为对市场数据分析不准确而把销售机会拱手让人。这方面我们国家正在“迎头赶上”,比如衡石科技等公司就能帮助其他企业建立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

不少企业也开始在销售管理、生产管理、人力管理方面持续努力,但大量的市场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满足,再加上很多管理者缺乏相关知识,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借用新的技术提升企业经营水平。

总而言之,各种内部信息系统以及政府公务、线上医疗、物联网等领域,都有大量的潜在需求,想要满足这些需求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还需要政府具备打通割裂领域的能力,当然,我们的市场亟需一大批新的与实体行业相结合的互联网/IT企业,以及理解信息技术的实业经理人出现。所以,互联网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标签: 互联网  裁员  马斯克  美国  脸书  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