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下的就业难,不同的年轻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更新时间:2023-01-03 10:30:21作者:智慧百科

面对疫情下的就业难,不同的年轻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 这是第4882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2k+ ·

受疫情影响,经济承压,当下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经济数据: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7.1%,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同的年轻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一些年轻人选择了考研,延后就业压力。这个趋势和去年类似,但却有一些变化。

从近二十年数据看,考研报名人数在经历缓慢增长甚至一度下降之后,自2016年起,进入了高增长阶段。从2015~2022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8%,2022年则在高位上实现高增长,增长比例超过21%。这意味着去年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下,选择继续深造以增强自身竞争力。

这个高增长趋势到了报考2023年研究生的时候,却发生了变化。12月24日,中国教育在线正式发布《2023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继续缓慢增长,达到474万人,仅比2022年增长17万人,和2022年增长21%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大幅下滑,报考日趋理性。

与此同时,在学校选择上,“考研热”的持续升温,双非学校成为报考热门,报名人数快速增长,“逆向考研”成为不少考生的务实选择。总体上看,一流大学增长乏力,而“双非”院校异军突起。这意味着,毕业生在考研这件事上,也开始求稳。

在我看来,这个数据背后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大环境的继续变化,相比去年,家庭支持他们继续读书的意愿下降了。这就使得很多毕业生放弃了考研,继续选择考研的学生,或许只有一次机会。“失败了就不能再考了,家里也很困难了”,很多毕业生可能背父母如此“告诫”,他们自然会选择竞争不那么激烈的非985、非211学校。

年轻人都在求稳。

求稳的第一选择,当然是考公。

今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从2022年不难推测这个趋势。去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异常激烈。最热门的岗位报考录取比例达到了2.08万:1,河南的招录比为75:1,云南高达83.7:1。

根据北京大学官方发布的《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北大校本部共有2822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27.14%。也就是说,签订了第三方协议的北大毕业生有超过3/4进入了体制内!

除了考编、考公、考研,还有一个求稳的方向是医生、教师等体制内职业。

根据2022年《百度热搜高考大数据》统计情况,2021~2022年临床医学重新回归高考热门专业Top5。这已经是“临床医学”第二年排在第五了,趋势已经形成。

医生相比一般考公、考编制,更是进退自如。大多数医院都是公立的,医生是有编制的,也不用担心被辞退。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医疗行业的规模会扩大。

一般公务员、事业单位也有一些效益工资、奖金等等,但终究不是一个盈利单位,而医院是可以光明正大的盈利的,所以医生的奖金、绩效工资的天花板更高,病人多,医生收入也多;工作量大,医生的收入也会多。此外,毋庸讳言,医生还有各种合法合理的单位外收入,比如讲学、学术交流,还有各种灰色一些的红包、回扣,以及学术活动名义的旅游等福利。医生当然也需要不断熬年资,相对而言,基层医生比基层公务员待遇还会更高一些。待到熬到科室主任,收入、社会地位就都很高了。

教师是另一个选择,它对专业的需求小,比医生的门槛更低。从数据来看,2016年,全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共有260万人,2017年达到410万人,到2019年则攀升至900万人,到了2021年则达到1100万人,其中有800万是非师范生。


不难发现,考公考编热与中国的经济周期息息相关。某种程度上,考公务员是年轻人对抗经济周期的行为。

第一波考公热是在2004年前后,那时“非典”刚过去不久,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第二波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此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兴起,年轻人愿意去市场打拼。赚钱机会多、发展机会多的时候,年轻人愿意去市场闯荡。当下,就业大环境不景气,年轻人就开始追求稳定。

这当中,也有文化因素。在一次演讲中,俞敏洪对于现代年轻人热衷于考编制说出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年轻人乐于追求安稳,不愿意为了难以把握的未来去冒险,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追求稳定的小农意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如今的编制内公务员岗位,社会地位很高,考公热也是年轻人对于权力和地位的一种追求。”

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愿意,都能做出这种选择,另一些年轻人面对经济形势,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选择了短期的、更不稳定的就业。

某种程度上,这本是一个时代趋势。

中国人的就业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上上一代人的职业特征是,完全依附国家,呈现出超稳定的特征;而上一代人,多多少少有了一些自由度。而这一代年轻人的就业特征,整体上看,呈现出更加不稳定的特征——短持续、闪辞,成为年轻人职场的显著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年轻人只有先到职场上去,对职场的认识和了解加深以后,才能真正去选择一份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学校也提倡先就业再择业。所以,他们比上一代呈现出更不稳定的就业状态。

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95后首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只有7个月。职业社交网站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明显递减的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只有7个月。

还有一些年轻人走得更远。他们成了灵活就业者。

所谓灵活就业,就是通过项目、流程、任务外包获得灵活雇佣的劳动者。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设计师、画家、作家、主播等职业发展起来,在家办公、自由职业,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这种方式被经济学家加上了一个美妙的名字:“灵活就业”,或者“斜杠青年”。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2019年两栖青年金融需求调查研究》报告则指出,全国年轻群体中有主业的兼职者、创业者已超8000万人。

独立的专业人,发挥自己的专长,全职或业余的,通过接单、参与项目,获取报酬,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发挥自身的价值。而且,因为承担了风险,相对来说,比在公司能有更高的时薪。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灵活就业的年轻人,处于一个高度不稳定的工作状态,斜杠青年仍然面对很大的风险。日本社会学家、早稻田大学教授桥本健二在其所著的《新型日本阶级社会》一书中指出,日本贫困率上升主要是因为非正规工人的增加所造成的。桥本健二在全书结语部分提出建议,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必须致力于缩小工资差距,实现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均等待遇。

当然,灵活就业虽然有风险,但考公考编成功了,也不能说是上岸,人生的修行、职场的竞争,在哪里都是逃不过的。人生的选择要穿越周期,而不能被一个个的周期所遮蔽。有拨开云雾的眼光和探索的勇气,才能看到别有洞天的风景。

正如《斜杠青年》中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能带来安全感,那就是我们自身的品质,例如知识、才华、智慧、毅力等,因为这些品质独立于外在环境,一旦拥有了,它们便不会消失, 别人也无法拿走。知识的拥有不仅会给我们真正的安全感,还能增加我们获得成就的可能性,因为它本身就是成功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诚哉斯言!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本文标签: 毕业生  考研  斜杠青年  就业  择业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