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中国航母的跨年远航

更新时间:2023-01-08 11:08:10作者:智慧百科

一周军评:中国航母的跨年远航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作为2023年的第一周,许多跨年的军事新闻都在这一周里得到继续。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便是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经宫古水道返回东海,完成了其从2022年12月中旬进入西太开始的远海巡航和实战化演训活动。作为中国海军在战斗力生成方面进度最快的航母,辽宁舰的出海在让全世界逐渐“习惯”的同时,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原本难见的美日西太平洋态势感知能力。

此外,北约多国对乌克兰开启了新一轮的军事援助,虽然这一批援助似乎仍然夹杂了大把“剩余物资”,但也能看出新年开头乌克兰军队面临的挑战。


1月2日,日方发布的返回东海的我辽宁舰

中国航母的跨年远航

据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网站1月2日通报,1月1日,中国辽宁舰与包括2艘055型大型导弹驱逐舰在内的4艘驱护舰和1艘补给舰组成的舰艇编队,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西太演训,经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返回东海。 根据此前日方的跟踪和监视信息,日方最先是在2022年12月15日的中国东海附近水域发现了这支编队,并在16日跟踪其进入西太平洋水域。

与传统上理解的航母编队各舰始终与航母编队紧密结合的状态不同,辽宁舰航母编队在进入西太平洋后,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所谓编队组成的变化:

12月17日,055型导弹驱逐舰鞍山舰离开编队;12月18日,055型导弹驱逐舰无锡舰离开编队;12月19日,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舰离开编队;12月20日,鞍山舰返回编队,054A型导弹护卫舰枣庄舰离开编队;12月21日,无锡舰和枣庄舰返回编队,鞍山舰、成都舰离开编队;12月23-25日,辽宁舰编队在关岛以西海域活动;12月25日,呼伦湖舰返回编队;12月27日,成都舰返回编队;12月28日,枣庄舰离开编队;12月30日,鞍山舰与枣庄舰返回编队。


庞大的护航编队,并不总是常伴航母左右

从自卫队发布的一系列信息看,在辽宁舰编队进出第一岛链过程中,自卫队同时出动了水面舰艇和空中的反潜巡逻机进行了跟踪,并从空中进行了监视拍照;而在辽宁舰编队在西太平洋水域进行活动的时候,自卫队持续跟踪辽宁舰编队的则是海自的水面舰艇。

由于跟踪舰船需要优先保证对航母对监视,那些离开航母编队的舰船一旦从水天线上消失,与日舰脱离对海搜索雷达的接触,海上自卫队又没有足够的空中巡逻力量保持对这些水面舰艇对跟踪时,理论上就会出现海自这种“抓大放小”的工作方法。


这种活动状态在冷战的美国航母战斗群和当代美军航母打击大队的使用中是一种常见情况。冷战时期,有时美军会以快速战斗支援舰和部分护航舰组建虚假的佯动航母战斗群,在夜间或者视距外干扰苏军的行动。当代海上的和平环境下,美军一个有3艘以上护航舰的航母打击大队经常会分出一艘或者多艘水面舰前往航母周边其他水域执行任务,航母本身则利用其舰载机部队的存在,为这些水面舰提供空中掩护和态势、情报支持。

后者在西太平洋水域的常见形式,便是美国海军航母提供远程掩护,同时出动打击大队内的驱逐舰或巡洋舰在我国周边进行所谓“航行自由”行动。1月6日,东部战区就通报了1月5日隶属于“尼米兹”号航母打击大队的美“钟云”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的情况。而在当天,“尼米兹”号航母就在附近的菲律宾海水域进行巡航,虽然两边的距离有1000公里左右,但对于同时拥有舰载机和自身高航速双重优势的航母打击大队而言,这确实是其支援范围内的下属力量。


辽宁战斗群和尼米兹号打击大队的距离可能不远 图为台媒推测

对于中国海军而言,尽管我们在西太平洋上的军事存在已经今非昔比,目前已经具备同时向西台投送多支有航母、驱护舰、补给舰、侦察船等不同类型装备的作战力量的能力,但相较于美军在这一地区的常年经营以及我军的理想需求而言,这类岛链外的远海行动中,同一时间内同一空间内能够调动的力量仍然相当有限,因此在实际行动中,同一艘舰的“分时赋用”与“一舰多能”,甚至在海上前后脚分别扮演红蓝两军都是必选操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海上演训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尽可能多得完成演训之外的情报搜集、侦察、战备等各种任务。

对于我们而言,自卫队的“抓大放小”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海军活动范围延伸的结果。去年5月,辽宁舰也曾与多艘中国海军舰船组成编队进入西太平洋水域展开超过20天的实战化远航演训活动。当时编队的演训水域主要集中在台湾以东洋面,基本位于日本本土西南的大东群岛周边的专属经济区内。这一地区已经是日本法理上主权的南端,几个岛上的人口只有2000多人,再往南的冲鸟礁则只有日本单方面宣布的非法“领土权益”。

由于远离日本本土,自卫队没有能力在这一水域上空维持密集的、常态化的空中巡逻力量,当时对辽宁舰编队的跟踪主要是以海上自卫队的水面舰为绝对主力。而当此次中国海军的编队进一步南下,前往关岛以西海域以后,水面舰跟踪虽然仍能持续,但从跟踪手段上已经有点“孤家寡人”的意思,除非关岛美军愿意“倾囊相授”,将自己在关岛周边预警机、水面舰艇、潜艇力量搜索到的信息同步共享给日本,自卫队本身在这一区域已经很难有更多的作为了。


图为辽宁舰编队12月17日-31日的大致位置(按1-15排序),可见7-9代表的12月23-25日航迹位于关岛以西,不计入所谓“日本周边海域”之内

对于中国海军而言,航母编队演训海域到了关岛周边海域,对于目前仍显稚嫩的中国海军航母而言,固然是一次重大突破,但从严格意义的实战角度考虑,这种理论上能够对关岛发动海空打击的能力想要化为实际的军事行动还有相当的难度。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海空战的经验所证明的,岛屿基地的防御体系是由舰队、岛上航空兵力、火力火器和守岛部队所共同组成的,虽然可以通过偷袭的形式对这些基地展开一次性的打击,但这些行动要么和美军突袭马金岛一样对战局的全局意义有限,要么和日军几次炮击瓜岛行动一样无法彻底削弱敌人。

对于规模不小的航母编队而言,依托其高航速和严格的信号管制,展开突袭行动虽然在冷战末期由美军证实其可行,但同时又蕴含了巨大的风险。而考虑到我们航母性能上的限制,这样的行动能够起到的打击效果相比其他的打击手段的效费比,一定程度上也是值得怀疑的。

但即便如此,中国航母编队“冲出岛链”,进入西太平洋的广阔天地里,依然有其大有作为的重要意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航母编队本身蕴含的强大打击能力和防御能力,使得航母不像其他节点性武器,是可以被一架战机、一枚导弹所轻易彻底摧毁的,对手一方面不能忽视其存在,另一方面还需要调动大量的作战兵力来进行相关的应对行动。

而这种“周旋”之间,不仅配合航母作战的其他作战力量能够寻找到打击敌方航母编队乃至各类固定目标的机会,其他作战方向上的军事行动可能因为航母对对手力量的牵制而变得更加顺遂——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军迷们心心念念的区域拒止/反介入作战的核心之所以是打击对手的航母编队,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航母力量价值的最好诠释。


1941年以后,关岛基地再次面临“航母威胁”

当前中国海军航母作战力量的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辽宁舰的常态化进入西太平洋进行实战化演训,以及此前辽宁舰在甲板上一次性运作24架歼-15战机的画面公开,在现有辽宁舰——歼-15这套装备体系下,辽宁舰的作战能力正逐步接近其技术上的理论上限。

而紧随其后,在南海进行实战化演练的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也已经完成了歼-15舰载战斗机单批最大出动量、多架次多批次最大出动量、夜间着舰起飞等课目,其战斗力生成速度也明显更快。再加上航母舰载机陆上训练基地训练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包括训练用飞机数量、质量上的不断挖潜,为下一艘航母003型福建舰储备舰载机飞行员的工作也已经全面开展。

对于眼下的对手而言,一个航母编队可能还只是西太平洋上偶尔出现的小麻烦,而当这一数字继续增长之后,接二连三的海空铁拳也会成为对手眼里的新麻烦。


乌克兰军队的“冷战北约化”

本周,随着俄乌战争拖进了2023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都在想方设法为新年中的作战行动积蓄力量。对于俄罗斯而言,这一行动主要是用本国军工系统的生产能力和苏联遗留下来的庞大军事遗产尽快弥补前几阶段的装备损失和弹药损耗,并为动员训练起来的新部队提供足够的堪用作战装备。而对于本国军事工业和装备潜力基本已经发掘殆尽的乌克兰而言,从北约手里获得更多的军事援助,特别是武器装备援助就成了最困难也最关键的硬件需求。

在过去的一年里,乌军的武器装备经历了巨大的损失和消耗。2022年开战之前,乌军已经通过大规模地翻修苏联解体后的武器库存,勉强为扩编后的乌军提供了基本的武器装备。战争爆发之后,乌军的常备军装备在前期的后撤、被围歼以及后续的反击作战中损失巨大,而乌军数轮大规模动员后组建的大量部队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

尽管得到了北约的军事援助,乌军目前也仍保留有一定规模相对精锐的部队,但这已经是乌克兰刨尽乌克兰国内武器装备潜力,同时是美国和北约国家充分发掘本国苏制装备库存、并向盟友周转拆解之后的结果。


在顿巴斯地区前线损失的M113

从军事援助的便利性出发,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首先以各种苏制装备为主,它们的性能和操作手段为乌军所熟悉,到货以后不需要长期的全面培训即可投入使用,虽然并不先进,但产生战斗力的速度最快。对于那些长久以来希望替换手中苏制装备的东欧北约加盟国而言,这些库存又是它们进一步实现“北约化”的障碍,早就急于出手。因此,在这一阶段中,从各种苏制轻武器、便携式防空导弹,到T-72坦克,BMP-1步兵战车,再到S-300远程防空导弹,北约提供起来都毫不吝啬。

但从泽连斯基所代表的乌克兰决策层来看,北约的一线主战装备才是乌克兰军方击败俄军所急需的武器。泽连斯基在战争爆发之后就反复向西方索要豹2坦克、“黄鼠狼”步兵战车、F-16战机等北约现役装备。北约也陆续将诸如PzH-2000自行火炮、M777牵引式榴弹炮、HIMAS多管火箭炮、“猎豹”自行高炮等现役的后方作战装备提供给乌军并投入实战。

但在乌军发起反击作战最迫切需要的主战坦克和步兵战斗车辆上,西方国家虽然口径不尽相同,但都不愿将先进的本国现役装备直接提供给乌克兰军队使用,只拿出一些退役或者老旧装备充数。这就导致乌军在近几个月的军事行动中,欧洲各国援助的各种型号的M113装甲车、法制的VAB轮式装甲车,以及各种经过改造甚至不加改造就投入战场的民用车辆成了乌军伴随坦克作战的主要装备。


有些武器消耗的也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愿意向乌克兰援助所谓“轻型坦克”和“堡垒”装甲车的消息虽然被泽连斯基视为“重大突破”,但本质上对于俄乌战局能起到的作用可能只是聊胜于无:两款装备虽然都是法军的“现役装备”,但此次新闻中提到的“轻型坦克”实质是法国陆军使用了40多年的AMX 10RC轮式装甲炮车,由于其装备有105毫米中膛压火炮,并且可以发射穿甲弹,因此在法国陆军中有时也充当轻型坦克的角色。但这种设计适用于干燥的西欧平原或者北非沙漠地区的装备,并不适合在乌克兰当一辆坦克。它的火力难以从正面击穿战场上常见的T-72/80/90系列主战坦克,防护又只有普通装甲输送车的水平,其价值自然只是聊胜于无。

而“堡垒”装甲车虽然是2012年才开始服役的相对较新的装备,但其定位和设计都是用于在北非等地区执行治安战的轻型装甲车,虽然防雷能力较强,但其整体性能不见得会比M113或者VAB这样的老装甲车好多少。相比之下,还是德国政府计划在今年一季度向乌克兰交付的40辆“黄鼠狼”步兵战车和美国考虑移交的M2步兵战车更具诚意,作为与BMP-1同时代的西方代表步兵战车型号,“黄鼠狼”和M2步兵战车至少是个攻防能力均衡的产品,也更能解乌军缺乏正规步兵战车的燃眉之急。


至于乌克兰军队同样缺乏的主战坦克,暂时乌克兰还没有什么明确的出路。毕竟在东欧几个国家的T-72全部交付给乌军之后,由于几个北约强国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就把上一代坦克全面退役,北约国家现在要么直接援助现役的主战坦克,要么需大费周章从仓库里拾掇诸如豹1之类的老旧武器。前者看起来过于奢华,而后者又难免落个费力不讨好的名声。

由于乌克兰战争打到现在,已多少成了一场以消耗俄乌乃至西方战争能量的总体战。除了乌克兰军队还在努力试图阻挡俄军的进攻或者夺回被俄军占领的乌克兰领土之外,俄军和西方在相当程度上都已经开始打起了“消耗”的算盘。俄军希望在战场上的几个预设区域以有利于己方的形势与乌军展开交战,以更高的杀伤比消耗乌军的正规作战部队,从而动摇乌克兰军队整体的作战能力。西方则希望通过军事援助乌克兰(甚至派出各种“志愿者”组成的雇佣兵部队)不断消耗俄罗斯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达到削弱俄罗斯甚至动摇俄罗斯政治局势的目的。

既然是“消耗”,那么双方对于投入和产出的成本精算就会随着战局的发展进一步细化下去。在这个精算的过程中,乌军的人力资源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老旧装备的获得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只要战场上的消耗速度可以接受,用这些原本还要支付仓储成本的旧装备武装乌克兰军队,无疑比耗巨资用先进武器和长期训练武装乌军投入消耗战效费比要高得多。


按照这个思路下去,西方国家并非不可能向乌克兰援助主战坦克级别的武器,决定援助与否的关键主要还在于这场消耗俄罗斯军力和国力的战争中俄乌双方在交战后的力量和战局对比变化。对于俄罗斯而言,如何顶着西方不断加码的军事援助持续获得军事上的有利态势,将是2023年战争的一个重要观察方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