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5-23 10:24:29作者:佚名
扫码阅读
更多评论
■王庆峰
教育部日前发布消息称,各地已有10.99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监管与服务平台监管,85%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纳入预收费监管,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主要指以体育、艺术和科技等为代表的培训机构。一段时间以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逐渐升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一方面,“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语数外等学科培训需求不断外溢,并向素质学科转移;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明确将体育和美育列入中考科目后,体育、美育类培训需求空前高涨。一项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我国新增了5.4万余家体育教育培训相关企业,可以想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火热。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必须坚守公益性。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尚未将其纳入许可审批和行政监管范畴,该领域出现野蛮生长现象,比如哄抬价格、违规收费、倾销课时等,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冲了“双减”成效。今年1月30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释放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是法外之地的信号,对于不断巩固深化“双减”治理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规范稳健的市场秩序之上。“双减”意见强调,“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只有分类制定设置标准,明确相关准入程序,才能拦住那些“作坊式”“游击式”的“非正规军”,净化市场土壤。各地要继续完善具体设置标准和准入程序,同时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
同时,教育部强调要不断规范机构收费行为,加强预收费资金监管,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此前,一些机构收取预付费现象比较常见,“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比较突出,个别机构甚至把预收学费当作“金融杠杆”,盲目扩大规模或恶意圈钱。对这类问题,相关部门明确规定严格落实培训收费要明码标价、收费项目与标准公开公示、培训收费时间跨度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等收费要求,并对培训预收费实行监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总而言之,教育部门加大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力度,再次让人看到了教育部门的鲜明态度,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与学科类校外培训一样,都必须坚持教育公平和教育公益性,防止无序的资本厮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想走得远、活得好,首先要读懂这一政策定位,努力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让公众感受到培训行业的公平诚信,维护行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