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导师“署名不实”被处理,学生被耽搁的人生能重启吗?

更新时间:2022-05-23 10:25:21作者:佚名

媒体:导师“署名不实”被处理,学生被耽搁的人生能重启吗?

不同于普通的学术不端问题,其本质是小圈子的自我复制。

一年多前,一位退学硕士研究生以长达123页的材料实名举报时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张裕卿学术不端,这事终于等来了后续进展。

5月1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公布了2022年查处的科研不端案件处理决定(第一批次),认定张裕卿等发表的论文存在署名不实、图片重复使用、数据造假等问题,决定撤销张裕卿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追回相关已拨资金,取消其申请资格5年。

其实,相对学术造假、撤销基金项目等处理,公众更关心的是“论文存在署名不实”问题——当初,举报信的内容直指,张裕卿利用自身学术职权,多次窃取自己学生的研究成果,给自己和女儿作论文署名。媒体注意到,张裕卿参与发表的7篇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定为“存在署名不实问题”的论文,署名栏均出现了其女儿的名字。今年以来,张裕卿团队发表的2篇论文已被相关期刊撤回。据此前举报,张裕卿女儿作为第一作者的3篇英语论文,均来自张裕卿所带硕士生的毕业论文,重合部分大于90%。公开资料显示,张裕卿女儿从本科的河北工业大学,到天津大学读研,再到澳大利亚留学,算得上一路开挂走向人生高光。那么,她被质疑通过窃取的学术成果而获得学位、升学资格等问题,是否属实,如何处理?

这类学术不端行为中,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就是,压榨自己学生的研究成果,给自己乃至亲人“学术镀金”,“踩着”其他老老实实考试、做实验的学生奔向学术金字塔。

可以说,每一次这样的“学术成就”背后,就有一个乃至多个学生的上升机会被霸占,而他们面对“学阀”导师往往敢怒不敢言。这严重败坏了学术研究的公平氛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一个好爸爸”的段子,击破的是社会公平的底线。

事实上,这种造假问题并不唯一,小圈子私相授受、窃取学术公器并不鲜见。此前,昆明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居然做出硕博水平研究——《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而且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结果被曝光出其父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东窗事发之后,相应的奖项被撤销。

当下升学考核越来越多元化,一些学术成果成为升学的敲门砖,这就让某些学术圈里的“大佬”动了歪心思,不惜利用学术职权,霸占其所带学生的学术成果。其实,这类造假的问题,不能混同于普通的学术不端问题,其本质是小圈子的自我复制,最终小圈子会霸占学术资源、窃取学术地位,其社会危害极其严重。

回到张裕卿被举报事件,论文可以撤回,学术荣誉可以撤销,资金可以收回,但是那些学子被耽搁的人生能重启吗?对于张裕卿女儿是否利用假论文的问题,相关方也应该给出处理结果。

本文标签: 学术不端  论文  学术造假  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