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古墓出土一碗四千年面条,专家检测后发现,它竟是小米做的

更新时间:2022-05-25 18:04:21作者:佚名

2002年古墓出土一碗四千年面条,专家检测后发现,它竟是小米做的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面条到底起源于哪里?

2002年,青海省的一处古墓中,发掘出了一碗来自4000年前的面条,最后证明了面条真正的起源地出自中国。

这碗足足有4000年历史的“长寿面”,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早就坏掉了,考古人员是怎么确定它是面条的呢?



4000年前的面条,究竟和我们现在所吃的面条又有什么不同呢?

遗址挖掘,发现一只倒扣的陶碗

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有一处著名的大型聚落遗址——喇家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

1982年,在一场文物普查中,喇家遗址首次被发现。喇家遗址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1999年,考古队专程来到青海省民和县考古,揭开了喇家遗址的神秘面纱。

喇家遗址存在于新石器时代,4000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滔天的洪水紧接着地震呼啸而来,彻底击碎了人们生还的最后一丝希望。

原本繁荣热闹的家园,顷刻之间变成了一座死寂的空城。



在喇家村房屋遗址中的骸骨,记录了天灾来临时人们最后的状态。

有的人躺在土堆上,肢体以怪异的姿势扭曲着;有的人跪在地上,仿佛在乞求上苍的垂怜;有的人紧紧抱住怀中的孩子,在充满恐惧的最后关头,留下了令人震撼的温情画面。

据专家推测,彻底摧毁喇家村的这场大洪水,很可能与大名鼎鼎的古代传说—大禹治水有关。

考古人员在喇家遗址发掘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个特殊的文物备受关注。

那就是一碗来自4000多年前的面条。

2002年11月,已是深秋,喇家遗址的发掘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只倒扣的陶碗。



陶碗中的细长淡黄色条状物引注意

起初,谁也没有在意这个普普通通的陶碗。相比于遗址里精美的玉器、漆器来说,它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但当一个考古队员将陶碗翻过来的时候,却猝不及防地发出了一声惊呼:

这只陶碗里,居然有一堆细长的淡黄色条状物!

旁边的队员立马好奇地围上来,想瞧一瞧这堆东西究竟是什么。有人猜测,这堆条状物,可能是植物的根须。

不过,考古队负责人蔡林海,很快就否定了这一观点。

蔡林海认为,这堆条状物的盘曲形态和植物根系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可能是植物的须根。

蔡林海开始兴奋起来,多年的考古经验告诉他,这极有可能是一个重大发现。

这时,那位发现陶碗的考古队员提出,这堆条状物好像是面条。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后知后觉地醒悟过来。蔡林海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情绪非常激动。



纵使他有多年考古经验,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考古遗址,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保存了4000多年的有机物!

当时,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已经就“面条的发源地是哪里”这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

他们都一口咬定,是自己的国家在2000多年前,发明了面条。

而中国最早关于面条的文字记载,出现在1900年前,也就是东汉时期。

在这碗来自4000多年前的面条出现之前,谁也没有想过,面条真正的起源地可能在中国。

在场的考古人员,可能见证了改变历史的时刻。

面条神秘失踪,实验陷入僵局

有机物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更何况是一碗4000多年前的“长寿面”。



蔡林海当机立断,将陶碗重新扣了上去,又用泥土盖住,放到密封袋里,把这堆淡黄色条状物简单封存了起来。

随后,蔡林海急匆匆地找来纸和笔,给密封袋贴标签。

他在标签上写下了“古代食物”四个字,思索片刻过后,又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等考古队的研究员叶茂林到达现场后,已经看不到实物了,只能根据现场拍下来的照片,猜测这堆条状物究竟是什么。

叶茂林也是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他觉得这堆条状物很可能是面条。

虽然考古人员达成了共识,但真正确定这堆条状物的身份为时尚早。

密封袋被连夜送往研究所,进行化学检验,确定成分。

陶碗里的东西究竟是不是面条,这个问题牵动着所有考古人员的心。



然而,在考古中发现有机物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如何确定有机物的成分,又不破坏文物呢?

对于这个问题,研究所的专家们也一筹莫展,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他们不敢轻易开始检验。存放了4000多年的有机物极其脆弱,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可能就会毁掉文物。

经过近一年的讨论,专家们才制定好了切实可行的检验方案。

2003年,考古队将这只被小心翼翼保护起来的密封陶碗,送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成分检验。

大家都沉浸在兴奋中,充满期待地等候着检验结果。

可当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们打开陶碗时,却瞬间傻了眼,碗里的条状物不见了!



在4000年的漫长时间里,有机物是非常难保存下来的。发现后又经过一番折腾,这堆条状物早已氧化,消失不见。

研究员们一下子变得垂头丧气,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彻底蔫了。

人算不如天算,万万没想到,他们精心准备了近一年的检验流程,居然败在了没有原材料上!

短暂的唏嘘后,他们准备把文物收起来,继续研究所的日常工作。

就在山穷水尽之时,有位研究员发出了一声惊喜的欢呼:

“这里还有一块!”

原来,研究员吕厚远看到文物氧化消失,不甘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的检验流程白白浪费,就一直拿着镊子在土中翻找。

他相信,文物不会突然蒸发,什么痕迹都没留下。果然,他在泥土里发现了一小段破碎的条状物。

几经波折,检测出面条原材料

吕厚远的发现,把现场的气氛重新点燃了起来。



工作人员们早已准备好检验流程所需的工具,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块条状物,到底是什么成分。

这时候,另一个问题又紧接着出现了:检验流程冗长复杂,而文物太过脆弱,如果按照原定流程走下去,很可能再次出现意外。

对此,吕厚远有了新思路,他想既然这段条状物很有可能是面条,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从结果倒推,解决问题呢?

于是,他提供了一个办法:

先检测出条状物的主要构成成分,与能成为面条原料的农作物主要构成成分作对比,如果能对得上,就能证明这堆条状物是面条。

这一提议,也得到了在场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同。

事不宜迟,研究员们准备好检验流程所需的工具,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条状物到底是什么成分。



提起面条的原料,研究员们首先想到的是小麦。

研究员们的考虑,可不仅仅是因为现在的面条大多都是由小麦做成的这么简单。

出土文物的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这里的海拔高达1800米,抗寒的小麦是当地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小麦做成的面条也是当地人喜爱的主食。

所以,当地人的祖先很可能和他们一样,种植了小麦,并把小麦做成面条。

然而,检验结果显示,这段条状物的主要成分和小麦的主要成分,差别很大。

研究员们像是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难道之前的猜测都是错误的?

这时候,有人一拍脑袋:能做面条的东西很多,不只是小麦嘛!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能够用来做面食的东西很多,比如荞麦、玉米、高粱等。

这些谷物做出来的面条各有风味,都是又劲道又好吃,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但在4000多年前,人们能够种植,又能制作面条的谷物有限,排查范围顿时就缩小了很多。

研究员们马上重新投入到检验流程中来,迅速提取了仅剩的一小段条状物和包裹条状物的泥土,将它们进行成分检验。

经过长达半年的分析和比对,吕厚远终于有了一些眉目。

植物中有一种成分叫植硅体,是人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小化石。就像身份证一样,每一种植物的细胞中都含有独一无二的植硅体。

根据植硅体的比对结果,这堆条状物的成分与小米、黄米高度相似,确实是面条。

然而,小米的黄米的植硅体结构非常相像,吕厚远又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从“淀粉粒”、分子生物等方面去推断面条的原材料。

皇天不负有心人,吕厚远最终得出了结论:这碗来自4000多年前的面条,原材料竟是小米。



确认面条身份,重现“长寿面”

这碗来自4000多年前的面条,身份神秘,谜团重重。

解决了一个谜题,另一个谜题又接踵而至。

有人观察面条刚出土时的照片,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面条怎么只有一个头?难道这是一根面条,不是一碗面条?

研究员们一拥而上,又仔细观察着图片。不看不知道,一看发现这真的是完完整整的一根面条!

经过测算,研究员们的得出结论——面条的长度在50厘米左右

4000年前的面条,怎么能做到这么长?难道这碗面条穿越了?

要知道,即使是现在最好的拉面师傅,要拉出50厘米长的面条,都必须添加粘合剂。

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人们连盐都无法精炼,更别提合成粘合剂了。

那么,4000多年前的原始人类,是怎么把面条做到几十厘米长的呢?



吕厚远的第一反应,就是饸饹。

饸饹是一种北方常见的传统小吃,制作方法是使用一种有许多小圆孔的工具,也就是饸饹床子,把面团压成面条。

人们在饸饹床子的下方架一口大锅,烧上开水,直接让压好的面条掉入锅中煮熟。

这种方法,适合把一些粘性不太大的面做成面条,正好符合这碗面条的情况。

4000多年前,人们究竟是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小米面条做到几十厘米长的呢?

实践出真知,研究员们决定亲自试一试。

也许是隔行如隔山,一开始,研究员们的实验屡次失败。

吕厚远和同事们用饸饹床子做出的饸饹,只有15到20厘米长,远远不够30厘米。

他们都很疑惑,怎么4000多年前的原始人类能做到的事情,他们就做不成了呢?



几番尝试之后,研究员们终于发现了压出长面条的诀窍:把面团多砸几次,再上锅蒸几回,它的粘度就会大大增加。

再次实验时,研究员们居然把面条压到了五米多长!

在研究员们的不懈努力下,这碗面条的身份之谜终于被解开了。

“长寿面”千年不坏的秘密

这碗面条距今已有4000多年了。在漫长的时间中,环境改变,气候变化。按理来说,面条应该早已“灰飞烟灭”才对。

它为什么能够幸存下来,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面”呢?

专家们整体考察了面条的出土地—喇家遗址,得到了答案。

喇家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聚落。一场大地震和随后而来的山洪,将它深埋地下。

灾难来临时,这碗面条正好在炉灶旁边。地震造成了黄河阶地的喷砂冒水,砂水混合物来势汹汹,迅速将它给淹没了。



砂水混合物,在无意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把外界和面条隔离了,因此这碗面条才得以幸存下来。

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才让考古人员有机会看到来自4000多年前的面条。

专家们得出结论后,立即对外公布了这一发现。

面对历史的证物,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只好承认,面条的起源地是中国。

2005年10月13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这碗来自中国4000多年前的面条,向世界宣传和修正了,人们关于面条历史的认知。

这碗穿越四千年的面条,体现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也让后人能够得以窥探古人的饮食习惯,揭秘真正的古代食物。



东方面条的“洋亲戚”

东方的面条有一个“洋亲戚”,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是一个面条种类的统称,包括通心粉、长条面、车轮面等。在欧洲,意大利面是普及程度仅次于面包的主食。

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会理所当然地以为,意大利面是由意大利人发明的。

实际上,就像阿拉伯数字不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一样,意大利面的发明者也另有其人。

可惜的是,到了今天,意大利面的来源和历史依然谜团重重,没有准确的答案。

与中国面条不同的是,意大利面由硬质的小麦,即杜兰特制成,面筋含量很高。

不同的原料,使东西方的面条形成了不同的口味。中国面条偏软、容易消化,而意大利面劲道爽滑、有嚼劲。



关于意大利面的起源,有几种主流的说法。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面条在中国出土,充分佐证了“中国是面条的发源地”这一观点。

有一部分人认为,意大利面的起源地就是中国。

元朝时,马可·波罗环游中国,认为面条是不错的食物,就带回了意大利,后来传遍了整个欧洲。

也有学者认为,意大利面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阿拉伯人的聚居地气候干燥,自然环境恶劣。

为了在长途旅行中得到充足的食物供给,他们把面条进行干燥,形成空心圆柱形,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通心粉”了。

经过实地调查后,专家们发现,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

在北非地区、母语为阿拉伯语的部落,传统饮食体系中有一种不成型的面疙瘩,名叫“库斯库斯”,并没有工艺更加复杂成熟的意大利面。



关于意大利面的起源,另一种说法是罗马帝国。

当初,罗马帝国为了解决粮食短缺、不易长期保存的难题,想出来把面粉揉成团,切成条状,再晒干保存的妙计。

做出的产品,就是最初的意大利面。

不过,这些说法都只是道听途说的猜测,没有精确的历史证据。从事实出发,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意大利面的起源地是西西里岛。

在探究意大利面故乡的过程中,有人发现了一本可以追溯到1154年,由阿拉伯地理学家撰写的书。

在书中,就提到过一种长长的、卷卷的面条,由当时被阿拉伯人统治的西西里岛对外出口。

从这一历史记录中,人们得以窥见意大利面,很可能在12世纪由西西里人发明的,后来通过贸易等手段推广到了欧洲各地。



意大利面从一种小众的吃食,到广为人知的主食,经历了100多年的传播过程。

在一张落款日期为1279年的热那亚士兵货品清单上,出现了意大利面,说明当时的意大利面,就已经是一种传播非常广泛的食物了。

在1244年和1316年的档案里,意大利面已经“攻占”了意大利半岛。随着各种专业意大利面店的出现,意大利面不断发展壮大。

意大利人对于意大利面,似乎有刻在骨子里的狂热喜爱。

在意大利,有很多人店家把自己做意大利面的秘方藏起来,敝帚自珍,不肯轻易对外展示。

拿破仑在进军时,也曾用奖励士兵吃意大利面来鼓舞士气。

这种喜爱,和我们中国人爱吃面条的程度也不相上下了。

结语

不管是西方的通心粉、螺旋面、蝴蝶粉,还是东方的牛肉拉面、担担面、豌杂面,都承载了一个民族的饮食记忆,养成了独属于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

面条,已经存在于我们的食谱中几千年。



如今,大多数面条的制作依赖于机器,比如挂面、方便面、速食拌面,连兰州拉面这种纯手工的面条,也有了能够快速勾兑的调料汤。

这些机械的产物,同样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饿或馋嘴的夜晚,却总是让人感觉缺了点什么。

手工做成的食品,总是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就像妈妈那一双柔和的手,抚慰着我们的胃和心灵。

无论是为了传承面条的传统文化,还是为了给心爱的人一碗充满温情的热汤面,我们都应该学习亲手制作面条,不让老祖宗的手艺,在我们这一代渐渐流失。

本文标签: 面条  意大利面  拉面  黄米  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