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没有疫情发生 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 查验核酸不应成为一种常态

更新时间:2022-06-09 21:30:40作者:佚名

国家卫健委:没有疫情发生 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 查验核酸不应成为一种常态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6月9日下午3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聚集性疫情发生后,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科学制定核酸筛查策略,划定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扩大范围开展全员筛查

将受检人员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开展核酸检测。封控区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核酸筛查,管控区在48小时内完成首次全员核酸筛查。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人员不外出,疫情发生地的低风险地区和防范区人员确需出行的要求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各地可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进行调整。没有疫情发生,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查验核酸不应成为一种常态。(总台央视记者 史迎春 刘婷玉)

国家卫健委: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长期居家人群,没必要频繁核酸检测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目前国内疫情总体上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要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确保疫情早发现、早处置。目前,怎么样才能早发现、早处置呢?核酸检测仍然是目前早发现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长期居家人群,没有必要进行频繁地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重点应该放在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

卫健委: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 不能“一刀切”

在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中,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传染源、锁定管控目标,进而采取隔离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措施,在成功处置聚集性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否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要根据当地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需要,因时因势确定,不能“一刀切”。

国家卫健委:各地应该根据需要,依法、科学组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核酸检测是早期发现疫情最科学、最有效的重要手段,各地应该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依法、科学组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明确核酸检测的人群、区域范围和频次,做好宣传和引导。同时,也呼吁广大群众依法遵守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积极配合开展核酸检测,履行好个人防控义务,共同推动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采取非法的、强制性措施的地区、单位和作出决定的个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要求有关地方及时整改纠正。

国家卫健委:如将10合1混采管进一步多管混检 存在阳性漏检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绍,混采就是将5个、10个或20个拭子样本放入一个采样管中,这些分别经过理论论证、实验室验证以及疫情地区真实样本的现场验证,其阳性检出率与单采样本是没有明显差异的,结果准确可靠。但如果在实验室中再将10合1混采管进一步多管混检,如3管或5管混,相当于实行30混1或50混1,这种混样检测方式加大了样本稀释,尚未进行实验室和临床验证其与单采样本之间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存在阳性漏检的风险。

国家卫健委:病毒变异对核酸检测检出能力没影响

新冠病毒处于不断变异中,核酸检测的灵敏性是否受到病毒变异的影响?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绍,核酸检测是一项成熟的、国际通用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李金明表示,以前检测关于病毒的病原体主要是依靠培养,通过染色、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免疫试验等多种方法来进行鉴别。病毒培养时间很长,实验室有一些病原体很难培养,后来就有了核酸检测方法。核酸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在方法学上面可以达到百分之百。也就是说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等同于病原体培养的结果,成为诊断的“金标准”。

李金明介绍,目前,国内用于人群筛查试剂都能检测新冠病毒的双靶或三靶基因,这些靶基因同时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因此,病毒变异对核酸检测的检出能力没有什么影响。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对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核酸检测室间质量评价,以及全国各地疫情实际使用看,均能有效检出,也证实了这一点。

核酸检测点队伍过长,结果出具慢怎么解决?

怎样解决一些地方核酸检测点队伍过长,结果出具慢的问题?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核酸检测工作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首先要合理设置核酸采样点,进行网格化布局,指导地方根据人口数量、地缘交通科学规划采样点布局,以社区采样为主,在人群活动密度高、不易发生拥堵的地方设置,并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移动采样点。同时,要及时公布采样点信息,便于公众就近选择采样点,弹性安排采样时间并及时更新。还要及时反馈更新检测结果,相关部门要及时将结果同步到健康码等平台,让公众及时查询到检测结果。


本文标签: 核酸  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