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记者詹钘:做突发新闻让我觉得很纯粹

更新时间:2022-10-30 12:45:07作者:智慧百科

热点记者詹钘:做突发新闻让我觉得很纯粹

来源:深度训练营

詹钘系极目新闻记者,负责国内热点新闻采写。作为在一线耕耘十余年的记者,詹钘与他的同事一起拓展极目新闻报道的版图,用有限的人力争分夺秒地寻找这片土地上每一处最新鲜、最迫切、最隐秘的新闻线索。

围绕热点突发事件,我们向詹钘询问了从业经历与经验建议,并归纳出发现事实、核查事实到判断事实、突破事实这四个对于热点突发新闻采写至关重要的步骤,并借此帮助对热点新闻行业有新闻理想追求的同学了解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


Q:除了微博,抖音,还有没有其他的线索来源渠道?

A: 从头条、腾讯这类新闻客户端中获取线索的成稿量比较大,而抖音和微博平台有大量的个人号发布的内容,比如发布个人诉求,可以在微博上发帖,或者在抖音上发布视频。热点记者找线索或者找人的方式很广泛,有时候都会找到B站上。相对而言,新浪微博和抖音的受众面更广,信息来源也更丰富。

除了微博和抖音,各大媒体几乎都设置了专门的电话,用来接收新闻线索及求助。另外,头条、腾讯等新闻平台会跟媒体有合作,平台每天会梳理一些选题给媒体,媒体记者采写后给平台供稿,平台会相对扶持一些流量。

Q:现在人人都可以把线索发在网上,对于记者而言,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可能还没有报料人的强,如何去应对?

A: 确实是这样的。报料人会在网上散播一些信息。记者如果抢不到时效性,必须得对报料人发布的内容进行核实。比如,网上传播一些内容/消息,大家一定都会问“这是真的吗”,涉及到大众利益的内容,没有人会随意相信。如果消息从官媒稿件发出,大众自然会关注;如果是普通人发布,媒体就充当了信息核实的工具,求证事情/消息的真假,如果是假的,则进行辟谣。但现在,一些自媒体账号拥有强大的粉丝量,如果他们爆料,会有很大的关注度,媒体就得从评论等一些地方进一步去深挖、求证

不过,官媒还是有着较强的影响力。现在一些用户量高的媒体平台账号,一般都是官媒。


Q:在热点突发事件中,怎么进行信源的核实呢?

A: 比如有一个交通事故线索来自头条或者抖音,是一段视频或者一段描述,我们要注意观察视频和图片里出现的景物。第一步弄清楚事件发生地,使用百度地图或者谷歌地图点开实景地图查验,找到具体地点,对比照片或视频,确定线索中的描述的地点与实际是否相符和。

第二步,搜索线索地点附近门店的电话,挨个联系, 问问今天那条路是不是发生事故了,是不是有人被送到医院了?是不是有重伤的人?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定,基本上认定事情发生。之后,你联系离事发地点最近的医院急诊科,可以直接问上午是不是有人出车祸被送过来了?是不是有两个人呢?是一男一女吗?伤情怎么样?如果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和相关的信息,你可以确定事情发生了,就可以出稿。如果想进一步核实,你可以联系一下交警,如上午是不是有个事故?如果交警再确认了,那基本上200%没问题了。如果突发事件中有人员伤亡,需要联系当地派出所,并联系应急部门以及公安进行核实。多方信源验证后,确认伤亡情况,你才能撰稿。


2021年8月,内蒙古阿拉善,于月仙因突发车祸离世。

Q:近十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您是否感觉到现在的突发热点报道和十几年前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A: 十年前,每个突发事件都要求记者到现场。无论什么突发事件,在现场找到了目击者,确认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才能操作稿件。如果去晚了,没有抢到现场,就无法抢到一手信源报道。原来的线索来源比较单一的,主要是一些热线的线索。

现在是快餐新闻的时代,有些事情的核实不一定要去现场。很多事情已经有人做了,现场的视频、照片已经有人帮你拍了。记者做的事情就是:第一步抢速度,核实相关视频是否真实,迅速出稿;后续调查什么原因引起,你就可以出第二篇,再围绕事故发生地的一些相关背景资料不断推进,撰稿。

每一个媒体都在求快并不是件很好的事情。快很好,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一个事情发生。但快容易出错。突发事件发生,记者要第一时间进行核实,有没有人员伤亡,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等。每个人说的信息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居民说看到了两具遗体,但是可能不一定是尸体,可能是有人昏厥或者其他情况,七嘴八舌容易出现一些信息失误。眼睛看到的跟听别人说的始终是两回事。

Q:对于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关系,您如何看待?

A: 准确性在报道中是第一位的。 有时候宁愿发一篇100字左右的稿件, 只要确保里面的内容准确。时效性是在准确性的基础上的,如果连准确性都没有的话,快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快, 如果内容有误,互联网时代,全网发布后,再想挽回就很难,影响很恶劣,甚至会导致品牌名誉受损


Q:当有突发报道的任务下达时,您如何做好准备工作?

A: 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得查看路线,以及火车票或者机票。弄清楚哪个交通工具过去更方便,当地哪个机场离事发地比较近,是租车还是开车赶往机场等等。把这些事情搞清楚之后,就可以收拾东西出发了。

路途中间也要做准备工作,并不是坐在车上睡觉啥都不干。因为媒体竞争激烈,大多对出稿的速度要求比较高,比如说今天上午出发,下午才到事发地,但为了抢发稿件,在路上就要开始准备案头资料,想好你的文本分哪几部分。到了现场,了解到实际情况之后,再跟之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像一些突发事件没有什么可参考的报道,那么你在路上就需要自己搜集该事件的背景资料。有背景资料之后,你才知道去采访谁,怎么采访,怎么进入现场等等。

另外一种情况是,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过这个突发事件了,那么你在出发前可以提前联系下同行,了解下现场的情况如何,采访突破是否有困难。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电脑虽然时刻带着,但是在去现场途中我们都习惯用手机查询资料。当然,手机的作用也不限于此,突发事件中有一些即时性的报道,文字比较少,就可以直接用手机敲出来。而且如果临时出了状况,笔记本电脑又不在身边,手机也比较方便。在突发热点事件的采访中,有的记者同行能够在一小时之内,用手机敲出一篇3000字的稿件。手机还有个作用就是录音。但是效率高的记者,采访结束后是很少专门去听录音的。我们录音的目的,大多是用作证据留存,以及在后期可以起到内容核对或者整合作用。我觉得最大的作用就是,有时候你忘记了一个采访细节,你可以听一下录音,核对一下相关事实。

Q:在“5·12西安男童掉入下水道失联事件”中,您是怎么获得这个新闻线索的?判断是否跟进的标准是什么?

A: 这个是部门调度的线索,之前有其它媒体首发了稿件,但都比较简单。部门领导调度后,我马上赶往现场。一个线索是否值得持续跟进,最大的标准就是关注度。下水道男孩事件刚发生的几天,我连续追了好几篇稿件,一天一篇。因为这种热点的事件是可以一直追,直到找到男孩为止的。然而,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很难琢磨透网友的关注度。去年我做的“带牛奶入校被拒,四川两中学生校门口喝掉半箱奶”这一报道,稿件内容很简单,没想到相关内容成为微博热搜第一,获得了网友非常大的关注。这种小新闻,有时候记者自身会觉得可能关注度不高,但实际上还是会带来很大的流量。


2022年5月,陕西西安,5岁男童掉入下水道。


Q:在突发新闻中,新闻记者之间是不是存在对于首家报道、独家报道的竞争?

A: 首发报道肯定是存在竞争的,类似于发生塌方、爆炸、车祸等多人伤亡的重大事故,各个媒体都会抢首发。这种通常都是第一时间电话采访当地周边居民、目击者,并向当地应急管理等部门咨询伤亡情况后出稿。当然,这些不仅包括文字内容上的竞争,还有视频内容上的竞争。对于网上流出来的视频,你首先要确认这个视频的真实性,然后第一时间剪辑视频,再加上第一时间的报道文字。有时候视频文字几乎需要同时出,像这样你才有可能抢到首发。有一些平台对稿件的要求也很高。比如说像腾讯、头条这种,它会要求有视频、文字,所以我们抢首发,也包括视频、文字、照片等这些信息。

当然,即便是首发,之后我们也都会派人到现场,此时的竞争就不是比较谁更快了,而是比深度、现场走访的情况、调查事故的原因等,看哪个记者涉及的范围更广、更深。

其实对于记者同行来说,大家奔波在外都不容易,所以很多大型事件中,碰到很难突破的点位,会出现记者“抱团”的情况,协同作战效率会更高。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信源记者之间都可以分享。有些现场可以一同突破,但部分独家稿件的核心信源,在媒体的激烈竞争当中,有些记者也会“留一手”。

Q:您去突发事件现场时,面对很复杂的新闻线索,要怎么找到第一信源或者核心信源?您可以举一个您报道过的案例吗?

A: 要视具体的案例而定,有时候运气的成分会比较大。为什么那么多媒体去了现场,最后只有一家媒体,把这个内容做到位了。有时候是非常偶然的因素。比如我们在一个小餐馆吃饭,跟餐馆老板聊天,正好他认识受害者的家属,或者他正好认识那个失联人员的家属等等,我们就可能意外地获得一些信息,这就是说为什么运气的成分比较大。

但与此同时也有硬核突破的,比如说2021年5月份的洱海坠机事故。一个是采访那个坠机现场,要去看它是什么机型,看如何打捞。首先你要第一时间赶到核心区,因为这个事情发生后,很多场地都可能已经封锁了。记得当时围着洱海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发现了一个救援物资的出入口。之后伪装成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成功进入了飞机残骸的打捞现场,偷偷地在一些隐蔽的地方,拍摄视频和照片,最终获得了第一手的独家打捞视频。

我们到了现场以后还需要采访家属,因为写新闻稿最终还是要写人的故事。我到达时已经是当天下午五六点了,遇难人员的遗体已经送到殡仪馆,所以你要到殡仪馆去才有可能见到家属。第二天一早,我到了殡仪馆,家属都在大厅里面,不让外人进入。怎么办?我就等,等到追悼会结束后,在一旁叫了辆车,跟着遇难人员家属,找到他们居住的宾馆,去到宾馆。我也就在那个宾馆住下了,然后在宾馆院子里面闲逛,只是跟一个家属聊了两句,就被应急管理人员发现了。

另外,我发现这些家属都住在一楼,我就在一楼大厅候着,观察他们住在哪一个房间。了解到大概的房间号后,我再回到我的房间,打相关房间的内部座机号,有可能会有人接。很久以前我做过这种尝试,成功突破到采访。但是当天我还是没有突破成功,打了几个内线都没有人接听。但后来还是通过同事提供的其它信源,成功采访到了遇难者家属。

Q:当采访对象涉及到遇难者家属时,怎么让对方放下戒备心理,调整双方到比较舒服的聊天状态呢?

A: 一般遇难者家属分两种状态:一种是很悲伤,完全不愿意跟你聊;另外一种是有倾诉的欲望,原因也是因为家人离开了,他们想告诉大家自己的亲人是个怎么样的人,想把心里想的表达出来。家属如果太悲伤,你执意跟他聊也很难沟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其实只要到了现场,即使聊不出来东西,都会有内容可写。如说看到家属悲伤的状态,等等细节,都可以在稿件里面穿插。

面对过于悲伤的遇难者家属,我的建议是还是尽量减少过多的提问。因为我觉得他只要愿意跟你交流,你的采访就成功了一半。

先确认他说的东西,基本上是可以为我所用的,然后再适时地问一些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因为对于家属来说,他有些不愿意说的东西我们也不好去触碰。你万一触碰他比较反感的部分,他没有办法跟你继续说下去的话,后面的内容就没有了。所以应该照顾一下他们的感受,多让他们说说自己想表达的,个人并不赞成过多的引导。

Q:在突发热点报道中,视频呈现是不是比较重要?怎么处理拍摄遇难者家属可能导致的新闻伦理问题?

A: 视频肯定比照片更直观更生动。现在在小视频这一块,像抖音这些平台很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作为新闻从业者来说,拍遇难者家属视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把他们面部进行处理,比如打马赛克等。我觉得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不存在说曝光谁的隐私的问题。新闻规范里面有一条是为了新闻报道去拍摄一些照片,不存在侵权或者涉及隐私等问题。我觉得这个只要处理好是没有问题的。

Q:遇到未曾涉及的领域,怎么快速补充该领域的知识?

A: 现在网络很发达,想了解的知识,网上搜索全部都能找到。但如果要写进稿件,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核查,比如请教专家、电话采访专业人士等,不能把网上看到的知识直接复制到稿件中。这涉及两方面问题,一个是抄袭,另一个是网上的东西不一定准确,入稿的东西还是需要专家核实。


2021年6月,湖南湘潭,航天员汤洪波飞天。

Q:报道过程中,如何减少个人情绪因素干扰?

A: 一个是客观,一个是多方了解。在记者行业时间久了,已经习惯了用客观事实描述一件事情,一般不会把情绪带进稿件中。但有一种情况特殊,就是寻亲等情感较重的稿件,我可能会带进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直播的时候。我觉得这种情况无伤大雅。年轻记者常遇到这类问题,想为弱者、求助者发声,就会变得情绪化,一般编辑在把关的时候都会进行修改。新闻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主,不宜有太多情绪化的词语。


Q:您说过做新闻这一行有点累,有时候付出和回报还不成正比,那您为什么没有转行呢?

A: 因为有产生一些成就感吧,你的稿件出来有很多人看。比如说你的稿子上了热搜,朋友会转发给你,稿件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个时候我就有一种很特别的成就感,跟以前的报纸时代不一样。此外,我觉得做突发新闻的工作比较纯粹。可以远离一些办公室关系和一些人情世故。每天专注业务,很单纯。所以自己十多年还奋战在采写一线。

Q:您对新闻行业的后辈,有什么建议呢?

A: 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媒体实习,找好的实习老师带你,从而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在了解的过程中,看你适不适合这一行,适合做哪个类型的新闻。然后再决定毕业的时候,是否要进入媒体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它有它风光的一面,比如一些官媒可以写正能量的报道,做社会新闻也可以帮助很多人,如果自己做的报道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成就感是非常高的。但是,社会是有边界的,新闻也是有边界的。新闻行业桎梏比较多,所以不要对这个行业期望太高。你可以有新闻理想,但如果最后达不到你自己的要求,也不要灰心和气馁。这可能是大环境使然,不是你个人的原因。

*以上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本文标签: 突发新闻  热点  微博  信源  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