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父亲把儿子供成大学生,毕业后月薪600,父亲失望透顶

更新时间:2022-06-13 09:20:23作者:未知

农民父亲把儿子供成大学生,毕业后月薪600,父亲失望透顶

2002年7月份的一天,这是49岁的韩培印人生中最风光的一天。他的儿子韩胜利,顺利拿到了西安石油学院(今西安石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可是咱村子第一个大学生,相当于古代的状元呢!给老韩家光宗耀祖了,我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他念完。”

韩胜利考上大学的消息也迅速传遍了十里八乡,大家都说这是“寒门出贵子”。



韩胜利父子

而变卖家产、辛苦劳作的韩培印,没有一天不盼着儿子学成毕业,带着一家人过上舒适轻松的好日子。

可四年之后,现实却给了这家人重重一击。它不仅打碎了韩胜利的高薪梦,也让韩培印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大学毕业的儿子,到头来还比不过身为农民工的父亲。这到底是知识无用,还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一个月200元生活费,不做兼职去捡塑料瓶

当录取通知书寄到韩家的时候,随之而来的还有大学四年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和生活费等各项开支。

一年所有开支加起来少则7000元,多则1万元。这对于家里只有五亩地的韩家来说,是一笔难以企及的天价费用。



资料图

是放弃求学出去打工,还是倾家荡产拼搏四年?韩胜利选的是第一条路,而韩培印选的却是第二条路。

他将一生的荣辱和家庭的未来,都系在了儿子的身上。没钱就去挣、就去借,总之不能放弃这来之不易的大学机会。

“知识改变命运,只有读好书才能不停往上走。以后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而不必像我们这样上山下田。”

为了让儿子摆脱祖祖辈辈的命运,韩培印变卖了家里的牲口和粮食。可最后到手的钱只有3000多元,连学费都没凑齐。

没办法,他只能和妻子挨家挨户地去借。

或许是看在亲戚朋友的面子上,也或许是觉得韩胜利将来会有大出息,所以大家都慷慨解囊,最终凑齐了这笔上学的费用。



资料图

而韩培印在借钱的时候也信誓旦旦地保证,他一定会尽快还钱,韩胜利也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9月初,父子俩结伴前往西安。一个入校学习通讯专业,另一个则去工地上搬砖砌水泥。

留守家中的母亲一边管着那五亩地、一边开了一个“胜利商店”,而初中毕业的姐姐则在深圳打拼。

初到西安时,韩培印每个月的工资只有500元到600元。他给儿子规定的生活费是200元,自己的只有150元。

剩下的那些钱他一分都不敢乱花,因为还要还债、还要攒下一学年的各项支出。

而生于贫困、长于贫困的韩胜利,也很能体会父母家人的辛苦。握着那200元生活费,他将每天的开支严格地控制在6元以内。

一勺青菜、一勺豆芽、两大勺米饭外加一碗免费的汤,就是他的日常伙食。



网图

偶尔能吃上两块肉的话,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和同寝室的其他五位同学比起来,韩胜利过的也是最寒酸的。别人人手一部手机,另外三位同学还有电脑,而他却只有一只手表。

这只手表,还是表弟送给他的二手物件。

衣柜里的那些衣服,也基本上都是舍友们送给他的。不仅如此,几名舍友还经常把喝完的空矿泉水瓶带给韩胜利。

因为韩胜利从入学起,就一直从事着一项“特殊”的兼职——捡塑料瓶。

他自己是不舍得买矿泉水喝的,因此只能在空闲时间穿梭于各大场馆。每当看到有空的塑料瓶时,他总会很有礼貌地上前去询问一句。

“你好,请问这瓶子你们还要吗?”

当看到别人摇头后,他便会弯下腰将瓶子丢进麻袋里。这时总会有很多道探究的目光朝他看来,但韩胜利也只能装作不知情。



韩胜利

除了塑料瓶,各类易拉罐他也收集,而路边的垃圾桶就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之一。

因此很多人会表示不理解,他一个好端端的大学生,为什么要跟捡破烂的老爷爷、老奶奶“抢生意”。

但这就是韩胜利的兼职手段,他每个月都能攒够一大麻袋,最后可以换来6、7元的收入。

这笔钱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不值一提的,而这种行为更会遭人白眼。可韩胜利在这件事上,却能做到不顾忌他人的眼光。

他没有觉得贫穷是耻辱、捡破烂是耻辱,反正都是靠双手劳动,别人无权评说什么。

更重要的是,除了这种兼职方式,他也找不到其他的兼职工作了。

韩胜利自己给出的理由是“学业繁忙,父亲也不赞成他浪费时间”。可如果仔细深究,就会发现最根本的原因并非如此。



网图

很多大学生都会在校内校外寻找兼职,而这些人往往都善于交际、善于规划。

不管是想赚点零花钱、还是想锻炼自己,他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

可是韩胜利没有,他在班级里近乎是一个“隐形人”。不善交际、内向自卑,只会抱着一摞书本死记硬背。

除了几个舍友,他与其他同学几乎都没怎么说过话。在自己的班级里尚且如此,又怎么会有勇气去和外人攀谈呢?

而且他打心底里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专业的兼职工作。

一来二去,提着麻袋收集塑料瓶就成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而韩胜利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和认知,与他的原生环境、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密密麻麻的欠款,孜孜不倦的教诲



韩胜利父子

每当他去找父亲要生活费的时候,从韩培印的话语中就能窥见一二。

工地上的薪资水平不稳定,发工资的时间也不固定。因此有时韩培印无法及时凑齐200元生活费,这时的他就只能赔着笑脸四处去借。

夜幕降临,辛苦了一天的农民工们都早早地上床休息。而韩培印则行走于各大宿舍间,期盼着工友们能接济个20、30的。

“我娃娃要上大学,下个月的生活费还不够,你们谁手头宽裕的,能借一点是一点。”

可在这讨生活的人,谁不是家境贫寒?今天借出去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要回来,自己一家老小也得生活啊。

因此就算是20元、30元,韩培印也借得很艰难。他几乎说完了所有好话,才勉勉强强凑齐儿子的生活费。



韩胜利父子

但韩胜利并不知道这些钱的来源,他只知道父亲每次都会准时把钱递到他的手上。

而借着拿生活费的机会,父子俩也迎来了一个月一次的“座谈会”。

韩培印一直随身携带着一本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所有欠款。每当还完一笔,他就在上面划一道横线。

但除了这些欠款,他还详细记录了儿子在学校的每笔花销。

“4000多元的学费、800元的住宿费,再加上书本费、生活费,第一年你就花掉了7000,第二年变成了1万。”

儿子每来一次,韩培印总要拿出这个记事本,指着上面的每笔花销谈论得清清楚楚。

他企图以这种方式让儿子牢记父母的不易,也让他更加坚定刻苦学习的初心。

而除了掰扯这一笔笔花销以外,韩培印叮嘱儿子的那些话也是大同小异。



韩胜利父子

“在学校不要吃得太差,但也不要吃得太好。手机电脑不要碰,千万不能上网去……”

他只希望儿子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而韩胜利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每回上课都端坐在第一排,电子产品一概不碰,也从来不参与什么集体活动。课余时间,干得最多的事就是捡塑料瓶。

面对父亲孜孜不倦的教诲,他永远都是低头仔细聆听。那一笔笔花销不仅代表着父母的辛劳,同时也象征着他和别人的差距。

每听一次,韩胜利心中的愧疚感和自卑感就更深一分。等回到学校后,他又开始了三点一线的固定日常。

但他不知道的是,父亲的记事本上除了欠款和花销记录,还写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在当初那个年代,韩培印是十里八村为数不多的几个初中生之一。



父亲的记事本

拿过笔杆的他深深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因此他才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奉若真理。

可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他还是丢下笔杆拾起了锄头。而考上大学的韩胜利,就是他余生的指望。

“胜利我儿,等到2013年前后、也就是我60岁前后,我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去北京旅游一次。到那时候,大家都有钱了、都过上好日子了。”

所以在一家人的心目中,韩胜利就是那个带他们跨越阶层、实现富足生活的关键。

但这些美好的愿景,韩培印从来没对儿子讲过。他总是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描绘未来,那时的他眼神中充满自信和光彩。

在家人的殷殷期盼中,韩胜利的大学生涯很快就要结束了。

大四的下学期,同学们在忙着撰写毕业论文之余,也都考虑起了自己的未来。



韩胜利

而韩胜利也不例外,他开始穿梭于各大招聘会之间。但在人来人往的招聘会现场,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

相较于别人的高谈阔论和不断尝试,韩胜利的身上只环绕着局促不安、茫然无助等情绪。

他走到一些展位面前,趁着负责人不注意放下了自己的简历,然后迅速离开这个地方。

两个小时之后,又一场招聘会结束了。

而韩胜利依旧一言不发地走出现场,他随手接过了别人发的传单,可从来没有联系过上面的招工单位。

他是在等着那些收到简历的工作单位,能主动过来联系他。

但这种想象过于美好了,因为他除了一个本科学历之外,根本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回到宿舍之后,有的舍友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工作,而有些舍友则有家人为他们张罗铺路。



韩胜利

到头来,只有韩胜利一个人被远远甩在了身后。他窝在床上艳羡的看着同学们,心底的紧张和沮丧也一日比一日强烈。

可他没有做出什么改变,更不敢告诉父亲。眼见毕业的日子即将来临,他对未来工作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低。

“月薪500、600,甚至是300也可以啊。导购、服务员、保安,这些我都想过,有人肯要我就肯干。”

但如果韩胜利在大学四年寒窗苦读,最后的成就只止步于此,那么一家人的坚持又是为了什么?

而且即使是面对这些工作的招聘,韩胜利也从来不敢先跨出一步、先说一句话。

就业,这件本该是双向选择的事情,在他的身上却没有看到任何奔赴。

月薪从600涨到1500,知识能否改变命运?



韩胜利

而此时的韩培印还不知道儿子的窘境,他看着记事本上那一笔笔被划掉的欠款,幻想着不久之后就可以享享儿子的清福了。

到了周末,韩胜利像往常一样来向父亲要生活费。看着父亲脸上掩饰不住的笑容,他的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其实对于向父亲伸手要钱这种举动,他早就觉得无地自容了。但在现实面前,他还没有能力自力更生。

当父亲问起就业情况时,他也只能支支吾吾地掩盖过去。

可惜纸终究包不住火,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也宣告着韩胜利彻底脱离了学校这个“保护伞”。

眼看着同学们各奔东西,他却还在原地不停打转。

这种巨大的现实落差,让韩培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缓过来。他想不通,正儿八经的大学生为什么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韩胜利

“当初就听人家说通讯专业以后挣钱多,一个月能有5000甚至是6000。咱也不懂就报了这个专业,没想到这么不好就业。”

不管是韩培印还是韩胜利,父子俩都将不好就业的原因归咎于专业选错了。

他们的老家在陕西省一个闭塞的小农村,对外界的认知全靠别人描述。

因此在听说通讯行业以后大有前途时,韩培印想都没想就让儿子报了这个专业。

而韩胜利自己也没有想学的东西,他的初衷就是未来能找到一份高薪的好工作。

所以直到大学第一堂课开始之前,他对通讯专业都没有一个详细的认知。

但如果好好学习这个专业,在将来肯定是能发挥用武之地的。

可韩胜利的好好学习却只是对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他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实际操作。



网图

通讯与互联网肯定是分不开的,而且学习也必须与时俱进。但在韩家父子眼里,手机和电脑都是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在四年的大学时光里,韩胜利不仅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科技,就连类似的座谈会和集体研讨会都没有参加过。

独来独往的他,以为门门专业课考高分就能在社会上博得一席之地。

最终,一家人的希望全部落空了。

失望至极的韩培印只能用苦笑来掩饰自己,他没有训斥儿子,但看似云淡风轻的那句话,却压得韩胜利抬不起头来。

“几年书白读了,牛也卖了、粮食也卖了,到头来你一点成绩都没有,村里人都笑话咱呢。”

而留守在老家的母亲,也悄悄把“胜利商店”四个字改成了“商店”。



网图

曾经别人一提起儿子,她就满心满眼的骄傲。可四年之后,她却害怕别人谈论起儿子。

在毕业一年后,韩胜利终于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他没有留在西安,也没有去沿海的发达城市,而是跑到了青海去。

负责在野外铺设通信电缆,月薪600元,包吃包住。

虽然是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家人的脸上都没有喜色。曾经幻想过的办公室和空调,在现实面前却变成了野外和风吹日晒。

而且月薪只有600元,这点钱还比不上在工地干活的父亲。韩培印经过几年打拼,工资都已经涨到了900元。

更不用提在深圳的姐姐了,一个初中毕业的女孩子都能有4000元的收入。

两相比较,韩培印突然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上大学不仅不能致富,反而使这个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



韩胜利父亲

四年来的坚持全都变成了一场笑话,将近4万元的花费只培养出了一个不比农民好多少的大学生。

“我看读书是没什么用的,村里人说当初还不如给儿子买个小三轮,跑跑生意现在也发了。”

好不容易走出去的一个大学生,却成了村里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而在韩胜利前往青海工作后,韩培印又重新回到了工地上。他还有2万元的债务没有还清,接下来还要给儿子娶媳妇。

纵然事业未达预期,但娶妻生子也是重中之重。可韩胜利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并不怎么上心,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囊中羞涩。

2011年,他重新回到西安找了份工作。这时他的月薪已经涨到了1500元,但这个收入水平仍然属于最底层。

而随着韩培印一笔一笔地还完债务,家里的经济压力已经减少了很多。那家原本用于糊口的小商店,也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小超市。

可这一切的变化都不是儿子带来的,他的失败就像一根刺,始终横亘在父母的心头。



资料图

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事业有成、儿女双全,韩胜利的母亲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了起来。

她不是嫉妒别人,而只是痛心于自家儿子的不争气。

至于韩培印,他的脸上也没有再出现过笑容。以前他总喜欢在记事本上畅想未来,可后来的他再也没有打开过那本本子。

“大约再有20年,就是我人生的终点站。到那时我要说,再见了我的人生……”

后记

韩培印父子俩的这段经历,被导演李军虎拍成了纪录片《父亲》,它生动再现了底层人民为改变命运而奋力抗争的现状。

但在记录片的结尾,这一家人还是没有逃脱命运的桎梏。

他们将一切的失败归咎于知识无用和选错专业,认为家里没背景没靠山就永远不能脱贫致富。



韩培印父子俩被拍成纪录片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或许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源于韩家的家庭教育。

他们只希望孩子死读书,却从来不曾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尤其是在不断的“哭穷”教育下,韩胜利只会变得越来越自卑。

在招聘会上他一言不发,面对镜头也一直躲躲闪闪。穷人家的孩子是缺少试错资本,可一味的畏畏缩缩难道就能换来机遇吗?

如果韩胜利能够在大学里抓住机会锻炼自己,那他的处境也不会变得如此尴尬。

而且在毕业后他不愿意前往通讯行业发达的大城市就业,反而将自己局限在相对落后的青海。

没有长远眼光和长远规划,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埋头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这也直接导致了韩胜利的失败。

知识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无用的,真正的关键在于学习知识的人该如何运用。



网友评论

如今十多年时间过去了,据网上爆料韩胜利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他拿着高额年薪,娶妻生子家庭圆满。

在茫然地走过不少弯路后,他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

本文标签: 大学生  学费  韩胜利  上大学  月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