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不为“脸”忧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

更新时间:2022-06-16 14:40:43作者:未知

让公众不为“脸”忧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6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让公众不为“脸”忧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的评论。

去售楼处看房,人脸被“无感”抓拍;出入小区,被要求“刷脸”识别;下载手机App,不刷脸就无法进入下一步……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公众也面临技术滥用的风险和挑战。人脸识别,边界在哪?隐私、安全、便利,三者之间,如何保持平衡?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红利集中释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对经济发展和治理模式产生深刻影响。然而,商家未经消费者同意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案例屡见不鲜。商业场所之外,一些社区和学校也开始引入相关技术。人脸识别“活跃”在公共交通、城市治理等诸多领域,作为生物识别信息的“人脸”也成为数据采集对象,无防备无隐私地暴露在数字环境之中。

与其他个人信息相比,人脸信息更为特殊,易被采集。一旦被泄露或不当使用,轻则导致公民隐私权、财产权等权益受到侵害,重则威胁公共安全。如何用好管好数据,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好公民的“脸面问题”,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让公民不再为脸面担忧,要为技术加装“安全锁”,设置明确的红线和底线,让技术在合理轨道和合法范围内发挥作用,既不能让技术成为脱缰的野马,也不能让失控状态毁掉技术的未来。

让公民不再为脸面担忧,要为个人信息织密“防护网”。现实中,公民遭遇信息被非法收集和处理时,面对的往往是组织化、专业化的信息处理机构,多数公民由于专业知识受限、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判断或评估能力非常有限。对此,各行业应完善相关隐私条款,要求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企业以清晰明确的方式告知收集的数据用途、数据收集的来源、数据是否会被分享等,杜绝个人信息被滥用。

让公民不再为脸面担忧,也要撑起法治“保护伞”。对于技术滥用的非法行为,司法机关必须重拳出击、整治到底。不断完善法律和监管框架,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防御堤坝。

本文标签: 必答题  人脸识别  刷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