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6-17 13:01:21作者:未知
“今年618啥都没买,不囤护肤品,没买新衣服,打算所有消耗品都用完了再买,不做商家的仓库。”95后的嘉怡在这次618体会到了“不买立省百分百”的快乐。
这一届618商家的折扣力度叠加物流时效性的降低似乎“带不动”年轻人的消费了,在社交平台上,“非刚需不购买”已成为618热词。
今年618,年轻人变抠了,也变精了。
为了凑单“买”,开始凑单“退”
小红书数据显示,2022年4-6月,平台上包含“618”关键词的搜索同比增长312%;截至6月10日,618期间搜索同比增长207%。其中,「攻略」「囤货」「清单」「抄作业」「购物车」都是618期间笔记热词,预售日前更是热议高峰。
但与搜索热情相对的是,多位受访对象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没有什么特别想买的,活动价格跟平时差不太多,“这次618感觉真没多便宜,购物欲特别低。”
在小红书上,一条“今年618力度好大”的帖子下,点赞第一的评论却是呼吁这个大环境下“要存钱”,以及“别被迷惑要囤刚需”。今年折扣力度其实并不大,“一样的东西,价格还没有38节的便宜”。
不得不说,这届年轻消费者格外理性且“抠门”。
在淘宝平台,今年618的时间节点已经提前到5月31日开始,一直将持续到6月20日,部分天猫店规则是跨店满300元-50元,部分淘宝店则是满200元-20元,另有满900元-70元、满1500元-120元的店铺,需要甄别并分别凑单。
由于折扣是商家出差价,并不是平台补贴,羊毛出在羊身上,因此部分商家也会先提价再降价。“想买的洗面奶,从69提价提到了89,让我去凑满减,简直有毒”。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只想买刚需,又囿于平台的凑单满减规则,有消费者会选择凑单退,并且琢磨出了薅羊毛的最佳策略。
“满减我基本是凑单退,但别凑那种小店,小店本来就难,我都凑大店,大店其实无所谓,而且退款快速无需审核。”李璐对第一财经表示。
李璐还分享了如何将凑单退的优惠发挥到最大,“凑单选有优惠券的产品,比如你满减还差130元,那就筛选130元中可能有50元优惠券的产品,这样它实际付款就是80块,因为平台满减是计算券前金额,这样凑的好处是,可以让满减折扣在你想要的产品上最大化。”
这也难怪有商家感慨:有的商品是比日常贵,因为不改价满减就会赔,有的时候卖的没有买的精,还有的也不知道怎么计算的就还是赔了。
即便是囤货,消费者仍以“囤刚需”为主。
“买了两三千,两千左右都是宠物用品囤货,猫粮是刚需,其他就是纸巾、防晒、洗护用品”“618大概花费了三四千,主要买了个柜子的大件,其他就是身体乳、精华、纸巾、面膜”记者随机询问的几位参与618的消费者表示。
纸品、护肤、家居、宠物用品等是刚需囤货关键词。小红书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截至6月10日的前一个月里,美妆护肤如洁面、精华和防晒类被用户放进了购物车,618期间,如「猫粮/狗粮」「猫砂」等宠物日用品、「冰箱」「母婴囤货」、「空气炸锅」「咖啡」在小红书的搜索需求量增长明显。或受到疫情的影响,「空气炸锅」和「冰箱」在今年618前后在小红书的搜索数据同比分别增长了655%和132%。
不过,在多年“大促”的刺激下,电商的购物节确实越来越难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了。
在豆瓣上,有小组聚集了36万反对消费主义的成员,一位组员发帖表示,自己的618花呗账单“缩水”明显,从2018年4286元逐步降到2021年的1049元,而2022年只有243.8元。
嘉怡觉得,比起早期活动的直接减或打折,现在各类规则复杂,跟前两年比起来没有实在的折扣。此外,现在电商活动频率也在增加,每隔半个月到一个月就有各种名头的活动,“所以不用等购物节,平时该买就买,反而降低物欲,还节省了精力”。
买包能从巴宝莉看到拼多多
“已经没有消费欲望了,购物车放好等活动再买,等着等着不想要就删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反思消费主义,倡导理性消费甚至“抠门”。
豆瓣上,一位组员分享了自己工资从2万降到6千,被迫压缩消费的经历,“从之前的公司离职,今年工作很难找,好不容易找了家有编制的国企,但是工资断崖式下跌,现在每天消费30元以内,中午吃大米先生控制在15元以内,很后悔之前大手大脚,之前去一次酒吧一晚消费8千,买2万的鞋。”
想买个健身包,他从巴宝莉看到了拼多多,最后买个了50元的。“朋友叫出去玩也不敢去,因为贫穷过上了自律的生活,下班就去健身,回家看书搓炉石,不额外开销。”
但这位组员表示,自己现在作息规律了很多,内心也没有那么焦躁,“成都人心态也是这样,有钱吃高档餐厅会开心,没钱坐在街边吃板凳面也会开心”。
豆瓣小组中聚集了众多这样的年轻人,“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吸引了超过33万组员,“抠门女性联合会”有着超过58万个抠抠星, “不买了!拔草互劝协会”花式劝退,不买立省,吸引了11万组员,“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有超过19万人加入。
2021年DT财经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起了“2021年轻人消费行为大调查”,其中参与调研的 90后(33.2%)和95后(35%)占比最多。调研结果显示,年轻人出现了“想回归商品和服务使用价值”的趋势。在回答“购买商品时最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时,93%的人选择了“生活中需要”,还有差不多一半的人选择了“性价比高”,这是影响消费决策的TOP2因素。
持续的疫情也让更多年轻人发现,生活必需品其实很少,“疫情居家两个月是一次断舍离,月消费史低,发现除了衣食住行,别的开销都没有很必要。”蒋思表示。
“因为疫情很久没买化妆品了,家里有几十只口红、几十块眼影盘、七八瓶不同的粉底,可以用好几年,社交平台上消费主义的话术说什么这个色号你必须拥有,那个不买就亏了,回头想想没有什么必须拥有的化妆品,手边够用的就行。”
蒋思一直过得比较精致,注重装扮自己,消费欲较高,购物车和收藏夹里永远有想买的东西。她表示,直到疫情之后,才发现每个月生活必需品真的很少,断舍离后还能收获存钱的快乐。现在她减少了在美妆、穿着上的投入,每个月能存下不少一笔钱,生活也很充实。
另有一部分人的理性消费则来源于“没钱花了”,或者对未来自己的挣钱能力没有太大信心。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今年4月降至86.7,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比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中美贸易摩擦时都低了10个百分点以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冬妮表示,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后者的下降速度幅度大于前者,可见当前消费者预期与信心都处于历史低谷。
“基金亏得我都不忍心看了,而且经过疫情洗礼,现在一点不想买奢侈品,只想攒物资攒钱,买什么也没有看着余额增长开心。”在疫情、裁员、降薪的消息刺激下,年轻人越来越意识到省钱和存款的重要性。
一位消费者表示,疫情之前没什么体会,花呗、借呗透支但尚能负担,一直过得比较滋润,没有存钱意识,护肤品都用SK-II、CPB等好一点的,直到疫情停工了差不多一个季度,后来也是断断续续地上班,结果透支的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才意识到该攒点钱了,从此加入省钱大军。
不过,当下年轻人的抠门并不等于不消费。
DT财经的调查显示,年轻人反消费主义是回归“真的需要”,但这个“需要”并没有到“纯实用主义”的地步。
年轻人仍旧在意那些代表“消费升级”的商品特质,会为了“质量好”(35.7%)和“颜值过关”(30.8%)而买一件商品,并且质量、健康和颜值的消费因素排名靠前,核心的点在于,商品是否真的能让自己舒适愉悦。
如果“反消费主义”要严格践行“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大部分年轻人做不到,或者并不愿意做到,因为“抠久了幸福感会严重下降”。
为了省钱买房,一位豆瓣网友最大程度克制了消费,将护肤品从几百降到几十,几乎不再光顾理发店,几乎没有增添过新衣服,减少了大部分社交,几乎不在外面吃饭和点外卖,欲望也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她对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工作也特别累,一度情绪低落,不想上班,慢慢发胖。
后来她重新开始消费,偶尔去健身,偶尔和朋友吃喝玩乐,对生活积极多了。她体会到,不买东西生活会缺少新鲜感,重复无聊的生活直到失去希望。
因此,“能开心点就开心点,在消费和控制消费之间找个平衡点吧。”
随着疫情的消退,消费在日渐恢复。今年1~5月,全国网上零售额49604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718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6.0%、6.3%,穿类下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