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11-10 09:00:33作者:智慧百科
资料图
直新闻:美俄两国将在近期恢复战略稳定对话,您有什么观察?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最近媒体和美官方已经确认了举行会晤的信息,《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是美俄之间唯一的一个军控条约了,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第一时间通过外交照会延长了这一军控条约,可以看到,这一条约对于美俄两个核大国以及全球战略稳定是非常必要的。按照这一条约的规定,双方每年举行两次协商委员会的会晤,但是因俄乌冲突的爆发,双方从去年10月的会晤之后没有再次会晤。今年8月的时候,俄罗斯宣布暂时退出这一会晤,等到解决了相关障碍之后,再回到会晤机制上来。现在美方确认了恢复会晤,说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还在运行之中,这对于维持全球战略稳定,降低核战争风险还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让国际社会松一口气了。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核武器以及核威慑的问题就一直被讨论,全球核战略平衡是不是会被打破,俄乌冲突会不会引发核战争,或者战术核武器被用于战场,这些问题和风险不仅受关注,也是切实威胁到全球安全。今年9月,乌东四州公投入俄之际,核问题的热度进一步升高。
而核问题主要涉及到俄罗斯和美国两个核大国,当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就透露出,美俄高层有过交流和接触,最近美国媒体披露说是沙利文与俄罗斯外交与战略高官进行对话,沙利文也确认了,美俄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这些沟通渠道,以澄清潜在的误会、尝试降低风险,并减少动用核武等灾难发生的可能性。从这些信息中可以推测,美俄之间在最近一段时间就核武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密集的沟通,而俄罗斯外交部此前发布的阻止核战争的声明似乎也说明美俄之间的沟通是有成效的。
现在美俄恢复战略对话,重启《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常态对话,我认为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美俄之间围绕战略问题的对话与俄乌冲突进行了剥离,也就是说美俄之间的核威慑平衡是稳定的,要绝缘于俄乌冲突,再次确认了俄乌冲突是在核威慑平衡之下的常规军事冲突;第二,俄罗斯有意愿与美国举行战略对话,《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之下的会晤是一个开始,俄罗斯高层在近期密集发出了谈判的信息,比如,拉夫罗夫在10月末就表示说,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领导层已经准备好与西方对话,但只有在提议切实可行且相互间存在尊重的情况下,才可能举行会谈。“如果西方的伙伴们再次提出安排对话的要求,我们随时准备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俄罗斯的态度和立场不仅回到了2月24日之前,也大概回到了去年的状态,而与美国进行战略谈判,无疑是俄罗斯发挥核武大国地位,巩固世界大国地位,并且在未来欧洲乃至全球安全框架中谋求一席之地的大动作。
资料图
直新闻:印度外长苏杰生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是最近一段时间来,印度外交高官首次访问俄罗斯,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您有什么观察?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自俄乌冲突以来,印度扮演的角色也是非常受关注,此次印度外长访俄,也是向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释放印度的外交立场,在各方力量之间游走,试图取得左右逢源的效果。从俄印关系本身来说,印度有必要维持与俄罗斯的关系,现在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地,超过了伊拉克和沙特,借着俄罗斯石油打折的机会,印度也是大量囤货,尤其是七国集团要对俄罗斯石油进行限价,印度可以进一步获得利益。除此之外,俄罗斯还是印度主要的武器来源地,印度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摆脱对俄罗斯武器的依赖,因此,维持双边关系稳定的当下和潜在的利益是非常明显的。
从俄乌冲突以来,印度也在尝试构建更加均衡的外交体系,尽量保持中立和超然地位,在俄罗斯和西方大国之间激烈博弈的缝隙中寻找印度的空间,而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也的确在拉拢印度,但是如何保持平衡,也是个挑战。印度的外交姿态还是比较灵活的,在此之前,莫迪当着普京总统的面表示,这不是战争时代,这句话也被媒体大量报道,似乎是表达印度对俄罗斯的提醒,甚至是批评。但是印度不仅加强了与俄罗斯在经济和武器装备的合作,而且还给予了外交的支持,印度外长访俄,也算是给俄罗斯送温暖了,苏杰生呼吁进行谈判的立场,也与当下俄罗斯释放的信息是契合的。
除此之外,印度明年将接任G20主席国,俄印关系就有了多边含义,俄乌冲突已经对全球经济、能源、粮食等议题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印度作为G20的东道国,当然想推动俄乌冲突的缓和,在其中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当然,要扮演这样的角色,需要得到各方的认可,至少是默许。苏杰生的这次俄罗斯之行,也可以看作是一次预热和尝试吧。
作者丨孙兴杰,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延伸阅读:
对俄制裁“色厉内荏”?美国政府私下已要求银行与俄罗斯保持联系
美国财政部和国务院私下里正敦促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等银行业巨头,继续与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俄罗斯公司保持业务往来。
资料图
财联社11月8日讯(编辑 潇湘)尽管自从俄乌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已经对俄罗斯施加了多轮制裁,然而在这些制裁措施“缝隙”所留下的一些真空地带,即便是向来对俄态度强硬的美国拜登政府,似乎也并不敢真正与俄一刀两断……
据美媒周一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美国财政部和国务院在私下里正敦促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等银行业巨头,继续与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俄罗斯公司保持业务往来。
这一关键信息其实能够在今年9月下旬一场国会听证会的问答环节中得到佐证,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和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简·弗雷泽当时出席了这场听证会并参与了问答环节。
据悉,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民主党众议员布拉德·谢尔曼当时追问戴蒙,摩根大通是否会切断与包括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在内的俄罗斯企业的联系。
谢尔曼认为,摩根大通等银行是在利用制裁漏洞,在俄乌冲突爆发的情况下继续在俄罗斯开展违规业务。。
对此,戴蒙回应称,“我们是按照美国政府的指示来做的。”谢尔曼随后打断了他,并向弗雷泽提出了类似的询问。
美国政府私下不敢过于强硬?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这场交锋显示出,拜登政府和美国国会在对俄制裁问题上的步调其实并不完全一致,而那些美国最大的银行则不幸被夹在了其中。
尽管国会中的一些鹰派极力主张对俄罗斯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但拜登政府在一连串对俄制裁措施推出后,却已有些“色厉内荏”,迫切想要避免制裁彻底引发一场全球性的经济灾难。
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 LLP专门研究美国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的律师Nnedinma Ifudu Nweke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国会议员需要明白这一点——美国政府并没有对俄罗斯实施全面禁运,仍然有一些业务是被允许的。”
Nweke称,美国财政部将继续召开会议,就允许进行的交易特别是人道主义领域的交易,向银行进行指示。
据悉,拜登政府此前曾一再表示,其希望银行和企业继续将资金流向俄罗斯经济中那些未被制裁的部分。不过,像这种程度的政府与银行间的私下沟通,此前还从未被公开报道过。
这凸显出银行和政府之间必须保持的平衡:一方面想要杜绝向俄罗斯提供对乌军事行动所亟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又要遏制更广泛的经济冲击出现。
在俄乌危机后,摩根大通和花旗均已缩小了在俄的经营业务,但尚未完全退出俄罗斯市场。花旗集团对俄罗斯的总敞口已经从今年初的98亿美元削减至了9月底时的79亿美元,花旗CEO弗雷泽上月曾宣布,该行将逐步关闭在俄罗斯的机构业务。
摩根大通也已开始撤出其在俄罗斯的大部分业务,不过该公司表示,“有限的活动”将继续。
俄罗斯经济影响实在过于庞大
事实上,美国政府私下里的态度软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俄罗斯这全球第11大经济体的巨大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力。
俄罗斯与多个全球市场间的紧密联系,包括作为大宗商品和农业的主要参与者的关键地位,与之前被列入美国制裁名单的对象(例如朝鲜和伊朗)完全不同——朝鲜本身就没有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而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范围和影响力也要小得多。
据美媒上周末报道,除了暗中指示银行不要完全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外,美国政府私下还在劝说乌克兰领导人对与俄罗斯进行谈判持开放态度。
美国官员承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拒绝与俄总统普京谈判的立场,已在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引发担忧,这些地区同时受乌克兰危机导致的食品及燃料短缺及涨价影响非常严重。美国也望尽快结束这场给世界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引发人们对核战爆发担忧的危机。
据悉,美国财政部在银行方面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副财长阿德耶莫和负责恐怖主义融资和金融犯罪的助理部长罗森伯格监督。美国财政部还罗列了一份“常见问题”的清单,提醒银行在能源、粮食、通信和其他业务上存在不受制裁限制的领域。他们还发放了一般许可证,让银行更清楚地知道,这些活动可以继续。
这其中,能源和粮食是美国政府尤其不愿彻底作切割的领域。知情人士称,美国财政部和国务院官员已呼吁贷款机构,继续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或化肥生产商Uralkali、PhosAgro等在某些方面不受制裁的俄罗斯公司,提供美元结算、支付转移和贸易融资等基本服务。
美国国务院制裁协调办公室主任吉姆·奥布莱恩表示,“世界粮食安全严重依赖于这些授权贸易的持续展开。我们继续澄清并向银行和其他参与农业贸易的机构保证,它们并不属于制裁的一部分。”
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也已明确告诉银行,其没有阻止与欧洲最大的磷肥制造商PhosAgro的业务往来。相反,该机构表示,总体而言,农业和医疗贸易不是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目标。
根据“经济复杂性观察站”(Observatory of Economic Complexity)的数据,俄罗斯与乌克兰总共占到全球小麦出口的逾四分之一、葵花籽油出口的70%以及玉米出口的14%。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食品价格已大幅上涨,克里姆林宫方面将之指责为西方制裁所致。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国家和粮食进口国面临粮食安全的威胁,美欧对俄罗斯施加金融制裁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也正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