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6-18 16:20:41作者:未知
芒种过后,东北春播基本完成,黑土地上一派盎然生机。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踏访白山黑水、走村进镇,记录黑土地上人们谋转型、求发展、促振兴的生动实践,聆听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的乡村振兴新故事、新乐章。
科技“奏鸣曲”:黑土播撒新希望
夏日炎炎,辽宁省盘山县张家村,4300多亩水田天光云影,禾苗青青。
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凯和社员们一起,沿着田垄查看水稻长势。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弯腰摸了摸秧苗,郭凯对记者说:“今年我们引进了钵苗插秧技术,用这种新农机播种,插秧不伤根,省土、省肥,预计比原来传统模式每亩地多打100多斤粮。”
4月26日,工人在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育苗棚里进行水稻秧苗田间管理。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依靠农业科技,2021年张家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科技感”,日益成为黑土地农业生产的新标签。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种植户宋春的稻田地里,嫩绿的稻苗正随风起舞,茁壮成长。据宋春介绍,今年插秧用的是装有北斗导航驾驶系统的插秧机,根据预先设定的轨迹,实现了精准插秧。
“有了北斗系统,播种机能精准穴播,节省了播量,提高了作业效率。”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技术人员于铁龙说。
北大荒集团今年为11000台农业机械安装了最新的北斗导航驾驶系统,15000亩土地今年实现了水稻种植过程的无人化作业。
新机具、新技术,增强了东北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2021年,东北粮食产量达到2889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日益巩固。
在辽宁,多地正在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
5月31日,工人在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创中心项目现场进行施工 (新华社发)
在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成为吉林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
在黑龙江,智能农业技术正在拓展应用,黑龙江省已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黑土地上,农业现代化的新乐章悠扬奏响。
4月26日,一名工人在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育苗棚里进行水稻秧苗田间管理。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人才“协奏曲”:凝聚发展精气神
晨雾袅袅,朝霞漫天。群山环抱中,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青石岭村迎来新的一天。
驻村第一书记陈鹏军早早来到村委会,开始一天的工作。自从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这里取景,这个风光旖旎的小山村迅速走红。村委会里,还留下一间当年拍电影的办公室供游客参观。影片中,演员沈腾扮演的驻村第一书记“马亮”形象深入人心,也让陈鹏军感到有些压力。
这是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青石岭村村委会内《我和我的家乡》电影取景地(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电影里马亮把村庄建设得那样美,我作为第一书记,如果干不好,那太对不起老百姓了。”今年40岁的陈鹏军到青石岭村9个多月,快速进入状态,带领村干部们一起搞起光伏发电、特色种养殖和乡村旅游。
“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都啃下来了,乡村振兴,我们一样有信心能做好。”陈鹏军坚定地说。
乌苏里江畔,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最近热闹非凡:建木屋、钉爬犁、挂红灯笼……这个东北边陲的小山村,同样是在新驻村书记的带领下,投资额达2000余万元的关东风情旅游村即将开门迎客。
2021年,东北三省派出2.4万余名党员干部,奔赴各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与各地村党组织一起,“压茬”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有“新援”,更依托“中坚”。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椽子沟村,万亩药苗绿浪翻涌,香远益清。在这个远近闻名的“龙胆草之乡”采访,村民们几乎都会提起村党总支书记季忠英:“要不是季书记,哪来的好日子。”
近年来,季忠英为了在村里发展特色产业,到全国各大药材集散地找客商、看市场、求技术,回村后挨家挨户做工作,带领村民种起龙胆草。如今,“小草”成了村民致富的大产业,全村年人均收入从数千元增至5万元。
“去年,我们老两口就挣了20多万元。”60岁的村民甘青霞说,今年她还打算和村民们到外地包地种龙胆草,让腰包越来越鼓。
产业旺,乡村兴。202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
这是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青石岭村村委会(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富裕起来的乡村,也吸引着外出的游子回村创业,守望乡愁。
同济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王翯返回老家黑龙江省宁安市三陵乡创办了芝米网,通过电商帮助乡亲们销售农特产品。在他的带动下,宁安市已有14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成功,带动600多人就业。
“回到东北,我们看到古老村庄的生命力。让家乡变美变好,我们也有一份责任。”王翯说。
生态“交响曲”:擦亮山水金字招牌
夏日的吉林查干湖水光潋滟、烟波浩渺。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端午节期间,不少游客到这里旅游休闲。宽阔的水面上,不时有鱼儿跃出。
近年来,查干湖坚持计划捕捞、永续利用的原则,每年根据捕捞数量、鱼群密度等采取科学方法投放鱼苗,今年以来投放约700万尾。
精心养护,让查干湖生态的金字招牌更亮了。“这几年,查干湖水更清了、鱼更肥了、人更富了。”查干湖渔场职工张文说,眼看着生态好了,工作起来也格外有劲头。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黑土地上描绘着绿色发展长卷。
5月18日,溪水林场退休职工刘养顺察看西红柿苗。新华社记者王建摄
黑龙江省伊春市溪水林场,不时有饭菜香味从农家小院中飘出,叮叮当当……天没亮,刘养顺和妻子王秋娥就开始忙活着,一人准备菜品,一人收拾餐桌用具。
曾经的林场退休职工刘养顺如今“再就业”成为农家乐老板。
“旺季想吃都得提前预订,院子里十几桌客人每天都坐得满满的,别提多热闹了。”刘养顺说,林区人曾把过度开采当成“来钱道”,如今明白了,把林子养得更绿,依托生态发展旅游,“绿树生金”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正成为新共识。
河水潺潺、花香阵阵。一排排古朴的农家院门前停满私家车,不少游客在村庄里垂钓游玩、拍照打卡。辽宁营口老边区东岗子村因生态优、环境美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过去垃圾遍地,房前屋后柴草、粪肥乱堆乱放,这两年治理了,环境好了,来的游客也多了。”3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孙福鑫说,近年来,村里引进第三方团队,租用30多栋民房打造民宿,游客多了,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售也火爆起来。
随着村庄知名度提升,不少城里人来这里寻找商机,村庄的活力不断迸发。今年27岁的张野大学毕业后在长春工作,2021年,她和父亲从吉林老家来到村里,搞起了花卉种植。“我愿意在这里当一名新村民,让鲜花开满大地,守望美丽乡愁。”
领衔记者:牛纪伟
文字记者:孙仁斌、邹明仲、武江民、王建、薛钦峰
视频记者:高铭
监制:邬焕庆
策划:王曙晖、初杭
编辑:初杭、栾若卉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