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海国际登陆港交所,“海外捞”究竟在讲什么资本故事

更新时间:2023-01-13 00:07:23作者:智慧百科

特海国际登陆港交所,“海外捞”究竟在讲什么资本故事



继海底捞旗下主要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上市后,海底捞又一家子公司上市。

近日,海底捞海外业务主体特海国际以介绍上市的方式登陆港交所上市。上市首日,特海国际股价开盘即暴涨,盘中一度涨幅达100%,总市值突破80亿港元。截至当日收盘,特海国际涨42%,报9.94港元,总市值61.56亿港元。至此,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已坐拥三家上市公司。

在业内看来,海底捞的海外业务亏损多年,尽管营收增速表现尚可,亏损逐渐收窄,但考虑到海外市场仍有较长的投入期,对目前利润表现不佳的海底捞而言,分拆海外业务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资产负债表压力,释放利润空间。

拆分上市更利于独立发展及运营

从2022年7月11日,海底捞公开了正在考虑海外业务SuperHi,即特海国际分拆上市的决定,到2022年12月30日成功上市,特海国际仅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海底捞新加坡克拉码头店正式营业,标志着海底捞正式开启了全球化道路,被业内戏称“海外捞”。据招股书信息,截至2022年12月2日,特海国际已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11个国家开设110家餐厅,遍及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

与以往IPO的餐饮企业不同的是,此次海底捞分拆特海国际是以介绍形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这意味着不发行新股、不涉及融资,也正是因为介绍上市不要寻找投资人、没有公开募股等环节,因此能够快速上市。

“分拆海外业务,特海国际匆匆上市背后的原因还是为了提升其流动性,后续有助于特海国际独立发展和提升运营能力,并通过合并报表的方式提升其母公司海底捞的流动性,从而推动股价与市值成长。”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介绍式上市总体而言是利好公司本身,再加上海底捞作为火锅餐饮股头部品牌的加持与背书作用,市场总体看好特海国际前景,因此,特海国际股价首日大涨。

“即便是同一个品牌、同样的业务,在国内和国外的市场的表现差别很大,正如很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也会产生差异性,比如麦当劳、百盛等,而现在麦当劳中国和百盛中国也从其全球业务中拆分出来。”和弘连锁咨询董事长兼总经理文志宏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拆分后有利于两个不同市场相对独立地进行战略决策及运营,而且也可以各自分别整合相应的市场的资源,包括资本市场的资源。

此外,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介绍上市并没有进行融资,不会增厚企业资本,但可以回避融资环境波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能够防范上市发行新股导致股价稀释的风险。

特海国际的优势与痛点

早在2012年就布局出海业务,海底捞敏锐的商业意识造就了其出海优势。

近10年来,“向海外华人输出中国味道,把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始终是特海国际的发展理念,走出国门的前期,海底捞的目标客群以海外留学生和华裔为主。同时,海底捞还在新加坡建立中央厨房,负责制造和加工附近餐厅使用的食材。对于其他市场,海底捞则采取直接从当地供应商采购的模式。

当下,餐饮行业正从疫情的影响中复苏,火锅的国际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到2026年,国际火锅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5亿美元;国际市场的火锅店数量预计将从2021年的13.4万家,增加到2026年的16.9万家。

“中国火锅文化和火锅产业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具有特殊性。海外市场对于中国火锅有着不错的认知度,也比较认同中国火锅市场的发展。”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当前的中国火锅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市场发展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去看好火锅市场。因此,当火锅市场大规模地开拓海外版图时,往往也能够有不错的体验。

柏文喜认为,特海国际被视为海底捞的出海品牌,其优势是海底捞作为火锅餐饮股第一品牌的影响力、美誉度、运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但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特海国际依然存在中餐标准化程度较低,以及实现国际化发展时市场受众存在明显局限性等问题。

东南亚往往是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的第一步,这源于当地消费者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性。特海国际也不例外,经梳理,记者发现,根据其进驻国家的择址可发现,特海国际更倾向于拥有大型华人社区的地区,布局主要围绕在东南亚、东亚以及北美,而这样的出海逻辑也是为了保证新店具有相对较高的人流量和超强的活跃度。

在文志宏看来,海底捞业态的火锅比较有利于连锁化的复制,在这方面海底捞有足够的经验和沉淀。至于痛点,对于海底捞而言,如何拓展海外市场仍需探索,毕竟海外市场的人工成本及供应链体系的挑战会比国内市场更大。

一直亏损的特海国际是否被看好

股价开门红,但特海国际的财务数据却不甚理想。

招股书显示,特海国际的营收由2019年的2.33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3.1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8%。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的营收为2.46亿美元,同比增长82%。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分别亏损3300万美元、5380万美元、1.51亿美元和5570万美元,合计亏损2.9亿美元,约合20亿元人民币。

特海国际称,自2022年起,公司自疫情中逐渐复苏。从翻台率看,海底捞海外门店的翻台率已从2019年4.1次/天下滑至2021年2.1次/天。虽然2022年二季度其海外门店翻台率已提升至3.3次/天,但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特海国际缘何连续三年交出了亏损的答卷,且亏损金额还在不断增长?其盈利模式是否存在问题?

在柏文喜看来,特海国际的亏损属于战略性亏损,而非其盈利模式存在明显问题或硬伤。他进一步分析:“特海国际业务的快速拓展推高了运营总成本,而受近年来的疫情影响以及大量新开店面尚需培养,这是其连续三年亏损且亏损金额还在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

对此,文志宏也持相同观点。“除了受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外,海外市场本身非常多元,具体的经营策略也有一个探索周期,因此出现战略性亏损。”文志宏说。

“当前的特海国际虽然依就处于亏损状态,但也要看到其海外增长速度相当不错,特别是门店的扩张速度可圈可点。”江瀚表示,资本市场往往需要类似的公司给市场带来更多想象空间,而特海国际的上市也给了资本市场一定的想象空间。

实际上,特海国际现阶段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小,除了海底捞外,越来越多的火锅品牌开始瞄准海外市场。2022年1月,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凑凑”火锅在新加坡开设首店,并预计未来5年将在新加坡开店50家;同年10月,四川连锁火锅品牌小龙坎在日本、德国、美国、柬埔寨连开4店,海外门店增至40家。

在品牌出海方面已占先机的特海国际是否被看好?

柏文喜认为,特海国际的未来发展形势是有望成长为国际化中餐火锅第一品牌,因此,它需要制定并坚持较为长远和稳定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入驻国和相关市场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运营策略性调整与修正,以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切实执行与实现。

“其实,海底捞已具备极强的资本运作能力,与其说海底捞是一个优秀的餐饮公司,不如说它已经成为一个厉害的资本运作公司。从海底捞到颐海国际,再到现在特海国际的上市,海底捞已逐渐形成上市体系,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江瀚表示,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能够把资本玩得如此出神入化也是一种能力,当前海底捞无疑正在成为一个极具资本扩张能力的企业。如何能够利用资本杠杆把自身的业务进一步发展好?这或是海底捞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


本文标签: 特海  海底捞  港交所  上市  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