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7-02 08:51:05作者:未知
全文长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2021年7月24日《双减》意见推出,反响空前:人们可能还不能准确说出文件的全称,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甚至还闹不清双减内涵到底是什么,但是并不妨碍关注、并不妨碍参与、并不妨碍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
从意见出台,到现在,已近一年,热度不减,前所未有,这其中,更多的是赞成、肯定、支持,也不乏困惑、犹豫、担心。社会层面应当如何认识这个《意见》,并助力落实、落地呢?我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三点认识。
认识之一,“双减”直指教育内卷
这个说法共识度极高。 什么是内卷? 我查了资料: ①农业内卷化,在一个作业单位内,劳动力不断增加、填充,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但产量并没有提高,从而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 ②基于人类学范畴的内卷化,人类学家指出: 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称为“内卷化”。
而当内卷“混入”教育领域之后,这个词又让更多的家长感到焦虑,老师也同样无所适从。我想,教育领域的内卷是指教育体系内部不断增加师生教育教学的投入来获得成绩的增长,但其实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都没有明显的提高,与之相伴的是师生的幸福指数下降。
我们到底卷没卷?借用PISA考试分析,2018年PISA吸引了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万名学生,中国学生在三大核心科目中,取得了555(阅读)、591(数学)和590(科学)的优异成绩,代表了参与测试者的最高水平。继2009、2012年后,总分重返第一。但值得注意的是,PISA报告同时也提到,中国学生的总体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较重,但学习效率不高。 【中国四省市学生的平均学习时间为57小时/周,按照学习时间长短排序,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2位,参测国的平均值为44小时/周。同时,整体幸福感偏低,排名倒数第八:(中国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0-10分)为6.64,参测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值为7.04;表示“一直感到难过”的中国学生为11.4%,参测国家和地区平均值为6.5%,说明我国四省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指数偏低。】 可见,我们的孩子学得“不轻松、不容易”,无论是在校内常态课堂中,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里,学生付出的是超限的时间和精力;家长付出的是金钱和焦虑;老师付出的是加班加点。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并不是空穴来风。为此,我们要清晰内卷根本原因,明确破圈实施路径:内卷体现在量与质的关系上。基于量,我们追求更精细、更复杂,时间更长、付出更多……这一切均指向成绩提高;基于质,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兴趣低、幸福感低。两相对照,很难得出学生全面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的结论。
认识之二,“双减”回应了3句口号
有几句口号我们印象特别深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双减”恰恰回应了3句口号。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古训,道出了幼儿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韦钰院士当教育部副部长时提出“中国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强调必须重视早期教育。而这之后对这句话不断演绎,把他当成了超前教育、加重负担的代名词,与本意渐行渐远。我认为误读这句话的人,可能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输了什么?输掉了天性,比如好奇心等;疏忽了好习惯的养成,比如劳动习惯等;错失了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机,科学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大脑发育的最快期,但我们却把一些自身都不认可的教育内容、方式投在他们身上。“双减”提示我们全面地认识起跑线,把该做的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起来。
“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则让我们将“双减”关注点落到老师、家长身上。我们习惯用自己的眼光、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认为教育本该如此。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辞职信中,第一句话就是“杀君马者道旁儿”,意思是马跑得很快,路边的看客不停地称赞,马就不停地加速,结果把马累死了——爱之者就是害之者。这句话对标榜“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老师、家长及其利益相关人,都是一种警醒。我们要记住“昨天,我们也是孩子”。一切为了学生,当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拥有健全人格的同时,老师们、家长们也不能忘了,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致力于学生学习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忘了,自己首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推进“双减”落地,从改变成人观念做起。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则指向教育评价。但这不是“桥”的错,关键在人、在人如何做事。总书记强调要坚决“破五唯”,但从没说不要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双减”意见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在督促我们推进全面的、科学的评价: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而不能仅仅关注分数;要家、校、社协同,而不仅仅靠老师;要关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而不仅仅是考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立交桥”。可以这样讲:“双减”意见,是在引领学校、家庭、社会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教育规律评价,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遵循。
认识之三,“双减”是教育生态的重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索尔·贝洛的一篇小文《自由与生命》,给我诸多启示。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小索尔在林间捕捉了一只小画眉鸟,将它放进笼子并准备让它为自己一人歌唱。到了第二天,小画眉的妈妈喂了小画眉食物后,小画眉就死了。小索尔疑惑不解,后来著名鸟类学家阿瑟·威利的一句话让他茅塞顿开,那句话是:“当一只美洲母画眉鸟发现她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果,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虽然小索尔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任何生物都有对自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值得肯定的。”这足以让人欣慰,但我却高兴不起来——这代价也太大了。
联系当下,家长、社会会不会认为学校把孩子装进笼子里,失去自由,以至孩子们抬头也只能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自由和畅快与他们没有关系呢?谈到此,我不由得想起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马拉古兹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他说:“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但是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学校和文化,把脑袋和身体分开。”在中国,偷走孩子99种梦想的,绝不仅仅是学校,家庭、社会同样是始作俑者,这可能就是诗中特意提到“文化”的指向吧!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亦或老师,会不会也会喂给孩子类似的毒莓果呢?还是已经有人这么做了?确实有很多人这么做了,但不是为了追求自由,而是为了进一步加高围墙,而且让孩子认为学生学习本就应该如此,这不更让人痛心吗?毒莓果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但愿“双减”能真正落地、落实,而不是以敷衍的方式解决表面的问题,或以肆意的行为制造真实的问题。
(作者单位系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
作者丨刘 飞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